李亮
(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冠心病是近年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杀手,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破裂,使得血小板大量黏附和聚集,从而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心肌发生缺血及坏死,并进一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措施,能够快速恢复患者心肌再灌注,在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显著[1]。对于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患者,亦或是急性ST段抬高型患者在治疗中倡导及早给予介入治疗,从而挽救患者濒死心肌,进一步降低其急性期的病死风险,从而更好地改善远期预后。采用PCI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效果确切,并且临床成功率较高,然而患者在PCI术后各类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依然较高,所以在患者PCI手术前及手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确保急诊PCI手术成功和降低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目前对于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在其术后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多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两者联合用药方案,然而有报道指出应用替格瑞洛和常规的氯吡格雷对比能够进一步提升抗血小板效果,且替格瑞洛在起效速度以及作用效果方面价值更高。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均属于现阶段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类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然而关于此两种药物在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术中的应用效果相关研究较少。以下将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7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药物应用情况分组,即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3~82岁,平均(69.6±0.3)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3~11 h,平均(6.3±0.2)h;合并症:糖尿病者共10例,高脂血症者共19例,以及高血压者共20例。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2~84岁,平均(65.8±0.5)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3~12 h,平均(6.2±0.4)h;合并症:糖尿病者共9例,高脂血症者共19例,以及高血压者共19例。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18~85岁;②患者和(或)家属对研究及治疗方案等知晓并同意;③心肌缺血症状时间>30分钟;④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后情况仍未得到改善;⑤经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且需要采PCI术治疗者;⑥患者发病至入院就诊<12小时。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应用禁忌症;②合并重度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或需要接受透析治疗者;③既往存在心肌梗死患病史者;④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者;⑤存在出血体质者或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者;⑥合并脑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活动性出血等疾病史者;⑦存在贫血情况者;⑧存在其他相关重度基础性疾病,且经评估预计生存时间<12个月者。
1.2 方法。2组患者均在其入院之后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如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类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吸氧,密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片进行口服治疗,600 mg/次;阿司匹林片,口服,300 mg/次,并于PCI术后继续维持阿司匹林片口服,100 mg/次×d;氯吡格雷,75 mg/次×d,连续治疗12周;同期观察组则改为应用替格瑞洛治疗,即入院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片300 mg/次,并给予替格瑞洛口服,180 mg/次。于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d,以及替格瑞洛90 mg/次,2次/天患者,连续治疗12周。
1.3 评价标准。①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对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测。②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机体炎性指标进行检测。③2组患者均于PCI术治疗后继续随访6个月,统计其随访过程中的心血管事件情况,如心绞痛、复发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猝死等。
1.4 统计学分析。涉及数据以SPSS 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描述,组间数据t、χ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对比。2组术前LVEF、LVEDD比较中P>0.05;术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1。
表1 2组心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对比()
表1 2组心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对比()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2.2 血清炎性指标对比。2组术前IL-6、TNF-α均相对较低,且P>0.05;术后2组患者的IL-6、TNF-α与术前相比均有所上升P<0.05,且观察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2组术后IL-6、TNF-α比较中P<0.05,见表2。
表2 2组血清炎性指标对比()
表2 2组血清炎性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是在患者冠状动脉急性以及持续性的缺氧和缺血状态下导致患者心肌坏死,该疾病的发生往往建立于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之上,在相关因素的影响或刺激下,使得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同时血液内血小板于破裂斑块表面大量聚集并产生血栓,使得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猝然阻塞,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激活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其心肌组织受损细胞及早恢复再灌注,防止功能和存活性受到损伤。再灌注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患者发病12小时内如果能够开通患者闭塞冠状动脉并促使血流得以恢复,有利于帮助缩小患者心肌梗死的实际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病死风险并改善预后。PCI术是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最常用和有效措施,PCI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改善预后,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成功率高、出血风险小、术后复发率低,同时死亡率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PCI术的应用可能导致患者血栓脱落,同时产生无复流情况,强化抗凝治疗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血栓栓塞与无复流发生率。PCI手术治疗中由于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膜受损和出现的炎症反应,容易进一步形成心肌损伤,使得发生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下降[2-4]。部分患者在PCI术后可能发生心源性死亡或者再发心肌梗死以及再狭窄等情况,所以心肌梗死患者在其PCI术后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药物方案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手术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治疗手段。其中氯吡格雷具备良好的抗炎作用,同时也属于前体药物,口服后需通过肝脏代谢方可激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机体代谢功能存在损伤,使得氯吡格雷应用中药效发挥较慢,同时该药物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使得治疗效果受到影响[5]。替格瑞洛则属于新型的抗栓药物,具有抗血小板功能,口服后无须通过肝脏能够迅速起效,同时疗效十分稳定[6]。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的治疗价值进行了比较,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在PCI手术期间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患者手术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同时术后机体血清炎性指标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期间患者心绞痛复发、呼吸困难以及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与氯吡格雷相比,应用替格瑞洛更有助于提升PCI手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体治疗价值。替格瑞洛当口服后能够快速起效,该药物的生物活性发挥并不依赖于机体肝酶催化,因此可迅速发挥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风险,所以可有效改善患者PCI术后发生的心肌血流灌注,有利于缓解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从而可缓解患者左心室重构,进而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前者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