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博物馆展览形态研究

2021-03-17 03:47王霞于美杰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陈列黄河

◎王霞 于美杰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0 年元旦前,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黄河沿线九省48家博物馆加入其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2020 年新年贺词中更鲜明提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当黄河水流入几千年前,出现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剪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远古时期的先民于此聚居,领先世界的农耕文化诞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展柜中形态各异的石器是远古时代农业发展的证明,造型精美的陶器背后是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的高度发达,从这些历史遗存中仍能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文明曙光。 黄河见证了夏商周时期的国家机构、礼乐制度规范,文字成熟,青铜文化闻名中外。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不朽之作出现在黄河流域,诸子百家和四大发明也诞生于此。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处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我国历代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著名的“八大古都”,在黄河流经的区域内就有郑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五座。雄浑壮阔的黄河水顺流而下,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

一、黄河流域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博物馆作为人类的文明,起源于大江大河之畔。黄河流域博物馆的石器、彩陶、碑刻,还有图片与文字共同记录下这一切的发生,几千年的历史与黄河精神被高度浓缩。步履之间,皆能感受到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博物馆近几年逐步加强与教育、科研、文旅、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深入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国精神、世界意义、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讲好文物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增强全民文化认同,增进公众文化自信。

在“互联网+”的新趋势下,观众的观展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线下与线上、实体感与虚拟感,都将成为重要的观感体验,而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智慧博物馆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是“声光电”的应用,更是解读方式的不同。

同时,人才结构的优化也是必然趋势。以往博物馆招聘,多集中在考古、历史、文博等纯文科专业。但是在展览策划的实际过程中,往往需要能够熟练掌控信息技术的人才。博物馆陈列专家陈同乐认为,这些都是“互联网+”趋势下,博物馆需要思考的方面。

网上博物馆陈列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解决博物馆陈列形象的扁平状与维度缺失、博物馆陈列解读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的矛盾等问题。中国陈列艺委会主任李跃进认为,博物馆应该积极建立网上博物馆陈列的规范性建设原则与管理评估,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意识地建设把控博物馆的内涵和属性,从而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在信息化、知识化趋势下,如何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怎样通过技术手段展示严谨学术支撑下关于文物本身的文档资料,成为困扰着博物馆数字化的问题之一。“实际上,文博行业是最适合把知识变成图谱的行业”,张加万在发言中说道,“知识图谱的概念,实际上是从检索的角度,将相关知识穷尽组织在一起。文物知识图谱是在通用领域向互联网检索领域借鉴的这样一个概念。”

将文物本体、普查信息、考古报告、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从而获取各种基于信息化的数据开放共享服务。这就需要强大的文物知识供应能力,即全面的知识汇聚。除了博物馆自身的馆藏之外,相关的国内外文物、文献,都需要进行汇集,形成跨语言、跨系统的文本非结构化数据。

二、关于展览陈列的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文物是历史时间的凝聚。博物馆的核心工具是展览,核心功能是教育。博物馆举办展览,就是要以陈列展示的形式,通过展出其保存的文物,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让更多的民众能够读懂、理解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让文物在展览中说话,考验的是博物馆人对文物研究的深入程度,对观众理解的投入程度和讲述文物故事时对观众的吸引程度。

展陈活化要深入挖掘博物馆自身文物资源,夯实研究,做好内功。加强文物本体的研究,将研究与保护前置。一方面做好文物研究之外;另一方面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好分析检测,提取有效信息,深入研究工艺特征;根据具体需求将文物进行分级清理、修复。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同时对展出环境,再进行检测,综合考虑展柜、灯光等对文物的可能性损坏,进行预防性保护,做好保护预案。

在展览的内容设计上,主题鲜明,突出主题,形式设计内容多样,活泼生动。展陈中结合数字化展示。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是要在历史文物与博物馆观众之间搭建友好沟通的桥梁,以真实文物为媒介,实现古人——物的制作、使用、传播者,与今人——展柜前的观众,二者之间的交流。为了摆脱历史文物类展览“自 说自话”的尴尬局面,在深入的藏品研究基础上,还要完成藏品的解读。要实现从科研到科普的完整流程,使得博物馆展览变得更加友好无障碍,使得博物馆参观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作为集中收藏与展示自然遗存、人文遗存与人类经历的宝库,博物馆具有明显优势,既直观,又生动,加上科技手段的助力与精巧的布展设计,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要想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社会,离不开深入研究。无论是博物馆设计、展览的选择与安排,还是具体展品的布置,甚至包括观众的心理、博物馆与历史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等,只有对这些大大小小问题的充分研究,博物馆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三、博物馆展览发展的新理念

(一)要立足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博物馆开展文物收藏、保护、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博物馆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使自己的观众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黄河流域博物馆要系统研究科学展示黄河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

(二)遵循传播学的规律

传播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合。这也要求博物馆应注重知识和情感的传播,做好数据、信息、知识的串联,把握好人、物、信息的联系,实现前世与今生的超级连接,让文物价值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以激起人们对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知和喜爱。

(三)结合新时代的特点

新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开这把大门的钥匙,就是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因此,黄河流域各级各类博物馆应以理念、制度、科技的创新,区域行业类型的协调,建筑展陈运营的绿色,藏品人才馆舍的开放,信息知识创意的共享,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助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来自于博物馆的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黄河文化是黄河区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为了进一步实现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需要讲清黄河的内涵,传播文物的价值,让黄河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与此同时,博物馆同样要把对黄河文物的保护利用,融入今天的文化创造,融入当代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核心地区,以黄河为轴带的经济发展史、社会演进史、科学进步史、文化孕育史、文明交流史,与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息息相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的博物馆,承载着沿黄地区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必须承担起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陈列黄河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出售中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组合与构建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