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绘
【关键词】图式理论;语音听辨;听力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0-0063-02
图式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将它们同此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在听力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图式,即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其中,语言图式是指那些已经存在于听者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结构、已经被听者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例如词汇的意义、单词的正确发音、句法结构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这些语言图式是进行听力理解的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语音教学的意识薄弱,认为听力的提高只需大量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以音形义相结合(即语言图式与内容图式整合)的方式促进听力教学,这导致常常有学生听不懂他们本来所熟悉的单词、句子。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试验,笔者为九年级语音听辨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国际音标的复习教学。
利用每周三次的早读和晚辅导进行15分钟语音知识的复习教学;每节听说课进行5分钟左右语音知识的复习巩固,然后结合听说教材加强听力和口语练习,听的过程中对部分听力材料做语音分析,如指出材料中典型的连读、弱读、语调含义等;在说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音,如加音或减音错误,给予适当的纠正,帮助学生读出正确的语音语调及重音。
第二阶段,辨音的听力训练。
心理语言学家将语音听辨分为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的过程:孤立音素的听辨和连续音素的听辨。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中一些音素的发音非常相近,例如/ɑ:/与/ʌ/,/i:/与/ɪ/, /e/与/eɪ/。在连续音素听辨中,这些音素也很容易混淆。此外,英语中有些音素在汉语语音中并不存在,却与汉语中的一些音极其相似,学生极易受汉语语音习惯的影响,例如/θ/与“s”,/v/与“w”。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类听辨练习。
(1)英语和汉语语音的对比。如:
(2)情境化“最小对立体”语音操练。将最小对立体放在两个相同的句子中,训练听者的反应,听者需推测语音所表达的语义和语境,加深对最小对立体的理解。如:
第三阶段,节奏训练。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英语是拼音语言,属印欧语系;汉语是表意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大体上每个字都属于单音节,即“一个字一个音节”,而英语属于“重音节拍语”。因此在英语的自然口语交际中常出现语流“音变”的现象。不同的语流对应不同的语流切分方式,教学过程中对此可以主要进行连续、弱读与重读、重音的听辨训练。
总之,听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心理过程,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语音、辨音尤其是连续语流听辨方面的训练,确保给予学生准确且足够的语言输入,提升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对语音、语流的感知,最终理解所听内容,提高听力能力。基于此,结合实践,笔者还有三点反思。
1.改进语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语言图式。
语音听辨训练是一种被动接受性的技能,学生在接受训练时容易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此时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选择其感兴趣的听力材料,借助有趣的材料或活动,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消极情绪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英文诗歌、歌曲、电影对白等有韵律感且趣味十足的语言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帮助学生构建语言图式,打好听力基础。
2. 抓住第二语言发展关键期、突出英语音位系统与母语音位系统的差异。
1989年,美国学者Johnson与Newport提出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强调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过了青春期以后就会降低。据此,初中生正处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最后关键期。笔者根据自身语音学习与教学经验,结合问卷调查及前人的研究,总结并预测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导学生听原版录音、参悟音位发音图解,重点区别本地与英语易混淆的语音,以及汉语中没有的音位,如 /θ/、/δ/、/ŋ/等。通过对英汉语音系统的对比,学生一开始就能注意区别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异同,准确发音。在此过程中,强调模仿的重要性:先集体后个别,高低声交替练习;对于学生在模仿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模仿形式多样,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操练。
3.控制语音听辨训练时长,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英语语音听辨训练与日常的交际情境不同,听者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所以安排听辨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太集中,建议每周安排3~4次的听辨训练,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同样,教师在听辨训练中对听力材料语速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选择与学生现有能力相匹配的语速,在后期可尝试逐漸提速。此外,掌握听的技巧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和“跳障碍”,“抓关键”就是抓住关键性内容,“跳障碍”就是把不懂的非重点内容跳过去。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
387550058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