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燕
摘 要:中学历史项目式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模式。地方文化资源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本文试图将项目式学习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 项目式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42
我国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多以开发校本课程以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以更好的达成育人目标。它既是对传统课程知识的补充,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特色教育的体现。校本课程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开设与学校定位相关的特色校本课程。
PBL项目式学习在近年来成为我国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一项有效教育方式。项目式学习源自美国,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大有不同,其过程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评价以及作品的展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念,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和体验方式有相似之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重组确立合理的主题,学生在合作探究及实践体验中完成项目任务再进行任务评价,让学生更好地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运用和实践。
一、基于主题,设定项目方案
历史课堂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高教学立意和学习目标的有效学习方式。项目主题是项目式学习的灵魂,如果项目主题设计不当将会使学生缺乏研究动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B校历史教研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教材进行整合,结合建党百年、抗美援朝纪念等时政热点,精心打造“有意思的”文综课系列和“有思维的”主题化课程。经过整个教研团队的开发和设计,在确定“有意思的”文综课系列主题下,围绕“人口普查晓国情”“民法讲坛知法律”“探访老兵铭历史”“行走杭城忆革命”“古镇调研护家乡”五大板块,开展基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相关主题的教材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有涉及,适合分层分段实践落实。如“古镇调研护家乡”相关的教材内容为七年级《乡村与城市》《区域的变化成果》,因此古镇调研小组主要为七年级学生;“行走杭城忆革命”“民法讲坛知法律”“探访老兵铭历史”主要涉及八年级内容,主要由八年级学生完成,符合学生学情和探究兴趣及热情。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学习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和杭州市地方文化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研究小组,从而使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更有动力去开展探究式学习。
以“行走杭城忆革命”主题为例,在设置学习项目时,学生通过讨论,将教师提供杭州市13个红色教育基地,把他们熟悉的地点和不熟悉的事件结合,精心策划打造了四条革命纪念红色研学路线。四条路线分别为:北山红色、上城岁月、钱塘风潮、西湖荣光。出发前由教师帮助设置项目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资料收集,再自行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以“北山红色”小组为例,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活动组织、策划、资料收集、活动摄影、成员联络、交通出行方案、活动记录等,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时,小组成员需要结合教材对北山路沿线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北山红色的路线设置为:浙赣铁路局旧址——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可结合的教材知识有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以及五四宪法的修订过程。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配合任务单以及收集好的资料和问题,再加上纪念馆中的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学生的兴趣激发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情绪和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活动结束后,小组再以PPT的方式呈现本小组的活动过程和成果,以及小组成员的活动感悟。
摘录部分学生活动后的感悟:
组员①沿着西湖北山街回顾了过去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一张张老旧照片、报纸,布满锈迹的旧枪、旧水壶,无不印记着一位位无畏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组员②我们小队重访红色记忆,来到了浙赣铁路局旧址和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和五四纪念馆,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四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对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意义。
组员③从浙赣铁路局旧址经过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到达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我们在革命探索的路上认识了为浙江杭州胜利解放革命先烈们,为人民新生活而努力的学生们,工人们,在他们的不惧领导下,我们才有如今这般美好的幸福生活!
组员④在这场参观之旅中,我收获了许多。我看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之旅,看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爱国运动的一浪更比一浪高,还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风风雨雨。这些博物馆,让我晓得了中国发展之初的艰难、坚守,也让我全面了解宪法的诞生与现代化的进程。回顾历史,看向未来,我们一定要抓住未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从活动路线的设置:近代铁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五四宪法的修订,到交通出行的安排,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参观的过程中,将纪念馆陈列的实物和图片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更是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一句句感悟中。
三、基于“任务单”,进行作品展示及评价
探究过程是项目式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活动成果展示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反思与评价可以在项目式课程中的进行过程中非正式地发生,也应该在学生作品等关键节点作为清晰的评价方式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运用“学为中心”课堂诊断观察式、SOLO分层评价式、表现性评价等多元交互评价策略对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评价,由简单到复杂,明确每个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落实程度,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補偿式学习与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活动结束后,小组以PPT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由主讲人负责活动过程的汇报,再由每位成员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教师再做适当引导和补充,将实践结果与教材内容更好融合,帮助学生构架完整的知识体系。汇报的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了小组互评。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对的探究活动中的各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分工合作、教材结合、探究思考、能力提升、汇报结果清晰,小组间相互评价及量化打分,在量化的基础上给出最后的评价等级。整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闭环,加深对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理解。
中学历史项目式学习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有利于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主体回归、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中养成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如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它能进一步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也是促进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但目前也存在区域和学校发展不均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PBL项目式学习也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将地方教育资源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或许可以为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具体实践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龚坚、雷卓权《地方文化遗产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年第2期。
[2] 陈国民、江绪先《四步研学: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年第1期。
336450128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