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鹏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追求有思维品质的阅读教学,应更多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这也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品质的关键。教师应注重文本深度的思索,在教学构思阶段切实抓住文本特质挖掘出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上出具有思维品质的语文课。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文本深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16
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虽在课堂上耗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教学,但学生在独立面对文本时的表现依然很难让人满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下的很多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浮于表面、流于琐碎,缺少真正的思维品质,因而令学生并未获得真正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影响语文教学思维品质的因素是多种的,但笔者认为,教师本人对文本解读的到位与否无疑至关重要,以下笔者将以《一棵小桃树》一文为例进行阐释。
我们都知道,相较于小说的虚构性,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能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抚慰心灵。在笔者看来,贯穿《一棵小桃树》中的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其实可以窥见作者贾平凹在成长中内心的隐秘世界,而这一点恰是读者进入本文的最好切入点。因此,在执教本文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道任务:认真品味文字,尝试对作者贾平凹进行心理刻画并说明你的理由。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新颖且带有挑战性的任务,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使他们真正进行深入的文本思考。
正式交流环节,有一位同学这样分析到:虽然他之前从未了解过贾平凹,但从《一棵小桃树》中他感觉到,少年贾平凹的内心比较敏感自卑,他甚至大胆的猜测,少年贾平凹或许是有什么外貌或形体的缺陷,导致不太被人喜欢,包括自己的亲人(奶奶除外),且可能时常也因此遭众人有意无意的取笑,使得他内心孤独而不太合群。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全班同学疑惑,大家的眼神纷纷投向我,似是等待我的评判。虽然笔者当时内心忍不住要为这位同学的精准分析击掌称赞,但还是不露声色地追问道,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位同学又说到,在众多的孩童中,只有少年贾平凹对这棵小桃树情有独钟,除了这棵小桃树是自己亲手栽下的这个直接原因外,相信更重要的应该是这棵小桃树和作者在某些方面有高度的契合。
此时的课堂,似乎变成了紧张的“断案现场”,大家都屏气凝神,期待这位同学进一步的推理分析。这位同学紧接着说到,他注意到,作者在文中一再地强调这棵小桃树的外貌,“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是“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在慢慢发育中甚至也是“极猥琐”的,这些特点都招致了兄弟姐妹的嘲笑,“大家都笑话它”,甚至也遭到了爷爷的冷遇,“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通过这一连串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有理由推测,少年的贾平凹与眼前的这棵小桃树在外形和遭遇上应有某种相似之处,而这,才是这棵小桃树引得这个少年一颗敏感心灵震颤的真正起点。
当这位同学说完的时候,全班同学由此前的疑惑变为惊叹,原来思考是可以这样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此时,笔者也抓紧跟进,趁热打铁地补充了一段背景材料。作家贾平凹因自己的个头、形象和口才等不如人,从小就有一种自卑心理,他曾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这位同学有理有据地推测得到了验证,恰如一颗石子进湖,思维的浪花就这样一下被激开了。有同学继续分析说,正是因为自卑且敏感,少年贾平凹内心似乎又有一种不甘人后且一定要证明自己的拗劲。从一开始的“不肯甘心做不成甜甜的梦,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到不相信奶奶的劝说,“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再到内心认定“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都能看出少年贾平凹自卑的内心中又埋藏着一种不肯低头不愿服输的劲头,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他和不被人理会却一直在默默生长的小桃树的内心感应。而现实也确如同学所分析的,一直怀揣梦想不甘人后的贾平凹19岁时被推荐上大学,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名正言顺、光彩地逃离贫穷农村的幸运儿。当课堂的思维行进到这里时,笔者知道,走进本文的密码锁已经被学生正式打开了。
《一棵小桃树》后文接着写到,随着小桃树慢慢长大,“我”也到城里上学去了。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本文至多也就是一个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故事。事实上,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教师都并未深入思考过文章后半段的意义所在。文章后半段写道,面对眼前“好景儿这般多”的都市,“我学习呀,奋斗呀”,那株曾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小桃树,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然而,“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面对这段文字,我们要思考的是,作者为何从初到城市的“血气方刚”一下子变为“垂垂暮老”了呢,这波澜起伏的内心变化与一棵小桃树的联结点又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这恰是考验读者深度理解本文的关键所在。
19岁的贾平凹来到了城市,他是怀着渴望与迫不及待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的。然而繁华的城市带给他的是一种巨大的陌生感与恐慌,让他在城市面前产生了更深的自卑感。在少年贾平凹对未来的想象中,似乎忽略了进城后精神上的尴尬与迷茫,于是巨大的精神落差使得他在城市所带来的压力下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乡村人的极度自卑感,这种成年后的自卑感无疑又与少年时的自卑感产生了融合。当这种精神上的冲击与现实中的打击(奶奶去世)碰撞在一起时,“我”的心也就一下枯老了。当在老家的灵堂抬头再次看到那被遗忘的雨中的小桃树,虽也开了花,但那花“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往事種种,小桃树与自己的命运竟这般契合,作者似乎感到了一种宿命般的凄凉。
此时的小桃树虽是客观之景,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且比少年时代更甚。贾平凹对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很投入,他相信万物之中都隐藏一个自己的精灵。他写小桃树的孤独、自卑甚至无用,其实是与自己的性格、经历息息相通的,小桃树隐喻着作者内心的苦痛与寂寞,小桃树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映照。在浓郁的苦闷与彷徨中,作者发现了在雨中那树儿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此刻的作者终于对自我的人生进行“否定之否定”后,再次展露出一颗奋斗不屈的心,“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在此,作者体现出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睿智与冷静和超越自我感悟人生真谛之后的执着。笔者认为,对本文的思考只有走到了这一层,我们才能说,真正读懂了《一棵小桃树》,读懂了贾平凹。当然,笔者要补充的是,对于尚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七年级学生,有可能无法接受《一棵小桃树》中有关人生沉重的主题,对文章后半段涉及的抽象的人生探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我经历中的相似感受来进行思考,切忌生硬灌输。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被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笔者认为,追求有思维品质的阅读教学,也应更多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而这也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品质的关键。笔者相信,对于每个语文教师而言,不断批评与自我反思,才是通往进步的真正路径。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雷达《贾平凹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303750128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