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新时代,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法治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建设要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前中国社会无法忽略的重要一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全国依法治国的一步步探索,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与理念,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视角,为社会主义的法治探索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历史渊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其在中共十八大以及十九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对社会具体情况作出重要论述,即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也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思想自先秦时期就已经活跃起来,最终形成了大一统国家——秦朝,法家思想盛行。中国现代以来的依法治国思想继承于此,并广泛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符合现代中国实情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
(一)中国传统法治思想
中国法治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深入人心。《汉书·艺文志》提到,法家思想即“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法为主,以礼辅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千年的治理思想。法家思想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崩塌,社会矛盾尖锐,急需通过集权与严厉的法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法家核心思想有三大原则,即法、势、术三种,分别对应着三大法家代表人物,即商鞅、慎到、申不害。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是为帝王服务的,是一种围绕帝王而建立的法治机制,帝王的权力高于法律自身。中国传统法治与西方法治思想不同,突出于“人治”,法治服务于人治,沦为人治的配角。儒家思想的“礼”治,就是用道德与规范来维系社会稳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作出阐述,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之间通过“给予”与“亏欠”而形成“人情”的交互式流动,所以人治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西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法律思想的流入,加剧了传统中国法治思想的瓦解与重塑。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再到辛亥革命的改革法治机制,为中国法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国的法治思想始终与人治思想密不可分,以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学说为例,既吸收了来自西方的“民主”与“平等”思想,又是对中国古代“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继承。法治思想成为古代乃至现代都必须坚持的治理社会思想。新时代,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无法阻挡,人治、德治思想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改革已经到深水期。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继承传统“人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融合,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明,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社会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揭示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法律的发展需要具体机构来维护,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随着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就必然产生用以维护法律的工具,即国家。法律与国家都服务于私有制与阶级,随着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走向消亡。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理论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思想、人的自由以及全面发展等理论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提供了准确的价值基础。
列宁的法治思想以宪法为核心。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对于立法工作指出:“新政权颁布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希望的法律,从而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里程碑。”法律制度的完备是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列宁法治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宪法的重要论述。列宁指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与党都需要遵守法律的制约,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剔除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宪法作为法律最核心的部分,影响着国家法治思想的根本走向。列宁的宪法思想也对我国新时代法治建设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三)历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毛泽东的法治思想,首先是对宪政思想的明确。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的代表在一起,联合起来,共筑联合政府,建立一个維护人民利益、发挥宪政基本原则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推行,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基础。其次,毛泽东法治思想也包括对于刑法理论、刑法原则、国际法等内容的探讨。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主要包含“十六字”方针思想、强调法律监督、推行全民法治建设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而民主的法律化则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为国家法律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南,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基本要求。邓小平还指出,要对立法工作加强重视,集中力量加强对刑法、民法、诉讼法等的制定,并加强对于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政法部门、公安部门的建设与工作,提高专职部门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五大报告阐明,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与基本法的具体要求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不会以领导人改变而改变,凸显了法律的至高无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江泽民认为三者关系不能分割,三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
胡锦涛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扩展与延伸。中共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挥党员带头守法、用法、学法的先锋模范作用。2002年,胡锦涛在实现中共十六大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中,要求我们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法治思想同样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
二、实践价值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为国家、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培养法治人才队伍,最终提高全民法治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法治建设要稳步推进,谋定后定,有序推动法治改革。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建设需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法治建设需要兼顾建设、实施、监督为一体,推动法治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探寻国内外经验,完善立法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立法工作需要遵守立法的全局性与科学性。在推行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则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实施体系,自上而下维系各阶级的法律实施工作,以法律实施推行立法工作的完善与成熟。法律监督体系的构建则需要法律制定本身以及实施对象的监督,完善法律实施者被监督体系以及人民群众监督机制的构建,提高顶层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力度。习近平指出,推行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实施宪法,推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工作,推动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特征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二)加快法治队伍人才专业培训
法律人才队伍的培训,人才素质的提高,需要完善法治队伍培训机制,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水平。首先,需要加快完善法律人才队伍的准入原则。人才队伍的选拔、任用、晋升等依据法定程序与准则,进行有序化准入。法律队伍建设同样存在问题,以宁夏政法队伍为例,政法队伍建设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机制不健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等问题。加强法治队伍的综合培训:第一,加强对于法治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法律的熟悉度,推行法律的终身学习;第二,加强人才队伍的技能培训,对于特殊岗位人才进行专题培训、网络培训形式在内的多角度培训。其次,加强法治队伍人才执法工作的培训,执法必严,有法必依,加强法律人才队伍的执法效率,加快纪律建设,明确法律工作者的工作范围、任务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规范司法行为提出要求,强调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确保司法人才享有司法权力。人民的权力需要法律来保障,法律的存在则需要人民来维护,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司法部门及其司法人员,则需要通过高素质、专业性的司法工作来维系。
(三)增强全民法治教育理念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全民学法的前提是守法,任何组织与个人都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办事,以法律与宪法为行事准则,推行法律宣传教育的学习。在全社会推行法治教育,首先,应该健全法治教育体系,构建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的教育机制,对于领导干部推行廉政教育等;其次,加大法治教育的宣传,在地铁、公交车、街道广告牌等加入法治教育的内容与规范,形成全社会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最后,将法律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形成教育的常态化,为法治化社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需要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群众问题,而非缺乏法律意识。法律的实施、法律的严肃性则需要人民群众所熟知,常规化的法律解决机制则需要以人民群众接受法治教育为前提。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秉持依法治国的初心。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国,事关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着人民幸福和生活安康。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站在人民立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了新的征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编号:14AZD13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纪国法不能成“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J].中国纪检监察,2015(4):4.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郭庆祥.《大学》人生大学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陆德生.依法治国方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苏瑞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陈华兴,黄宇,唐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福俭.法治改变中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
[12]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法治发展报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