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里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基于此,我們要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将其贯穿于教学。笔者以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西安这座城》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变化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
《西安这座城》的课文导读提出,“要反复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西安、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传统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明确将学生对家乡和对传统文化、历史传统的情感并列为教学目标。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西安这座城市的感情。2.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及写作方法。3.体会西安这座城的文化气息,了解西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自身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围绕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以下视频素材来辅助教学:1.2018年西安旅游宣传片《大西安印象》。2.《传统文化中印章的作用》。3.2020年郑州城市宣传片《古今在这里相遇》。
我准备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你觉得作者对西安的感情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3.作者在课文中写道:“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作者对西安的感情只局限于西安这座城市吗?4.西安是中国文化的“印信”吗?5.只有西安是中国文化的“印信”吗?6.你觉得传统文化过时了吗?7.你身上有没有传统文化的印记?
三、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就能解决问题1,得到作者对西安的感情是爱的结论。点拨之后解决问题2:感情的表达是以时间为序,通过过去(二十年前梦到西安的一棵树)—现在(宁愿化作西安的一块砖、一只蟋蟀)—将来(死后也要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西安城的上空)来表达对西安的爱。在这里我将这种表达方式归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情表达方式: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同样涵盖了过去、现在、将来。
对于问题3,我先播放了《传统文化中印章的作用》,明确印章的基本作用——凭信、印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西安的感情的本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通过播放西安旅游宣传片《大西安印象》解决了问题4,得出西安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印信”这一结论。
问题5~7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都是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是根植在我们的血脉中的。不仅西安是中国文化的“印信”,我们的家乡郑州同样也是,推广到洛阳、安阳……整个河南都是中国文化的“印信”。
(责编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