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珍,黄育斌,江肖松,冯 鑫
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科,广东 广州 511400;
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1400
患者,女性,37岁,孕1产0,孕31周时行产前检查。超声检查:胎儿腹部见一混合性肿块,边界清,大小为61 mm×59 mm×50 mm,内见多个斑点状强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其内部及边缘见少许彩色血流信号(图1B),考虑为胎粪性腹膜炎。孕37周剖腹产娩出胎儿,出生后行腹部CT检查:右侧腹膜后区见一团块状肿物,边界清,大小为77 mm×70mm×90 mm,密度不均,内见分隔、钙化及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实质及分隔明显强化(图2),考虑为腹膜后畸胎瘤。术中见腹膜后混合性肿块突向腹腔,双肾受压推移。病理学检查:未成熟性畸胎瘤(3级,图3)。
图1 胎儿腹膜后畸胎瘤超声声像图
图2 出生后腹部CT图像及病理组织图
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有成熟性及不成熟性之分,胎儿畸胎瘤以骶尾部最常见,腹膜后罕见[1]。成熟性畸胎瘤由已分化成熟的组织构成,声像图多表现为囊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囊内见高回声钙化斑,瘤体一般乏血供;未成熟性畸胎瘤包含未分化成熟的组织,体积较大,声像图表现多以实性为主,内回声混杂,可见高回声钙化斑,瘤体通常富血供[2]。未成熟性畸胎瘤血供丰富、生长迅速,若肿瘤出血、破裂、形成动静脉瘘可致胎儿高心排血流心力衰竭[3]。
本病例误诊为胎粪性腹膜炎,可能是由于仅关注到腹部钙化,忽视对肿块位置及内部成分的综合分析。胎粪性腹膜炎是指胎粪经肠穿孔溢入腹腔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腹腔钙化,可伴假囊肿、肠管扩张及腹水等[4]。值得注意的是,胎儿腹膜后最常见的肿瘤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其特征性表现为砂粒状钙化,而畸胎瘤的钙化往往为粗大不规则钙化[5]。
总而言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腹部钙化时,应综合观察肿块位置、形态、内部声像图特点。胎儿腹膜后畸胎瘤一般位于一侧肾脏上方,呈囊性或囊实性,可见不规则钙化,当肿块内部回声混杂、CDFI显示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时,应考虑可能为非成熟性畸胎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