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放射科的“矛”与“盾”

2021-03-16 05:26:27宾俊杰崔冰黄涛叶玉微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科

宾俊杰 崔冰 黄涛 叶玉微

[基金项目]惠州市新冠肺炎应急防治科技专项项目(2020SC0713013)

[摘要]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规模感染在2019年12月率先在中国武汉爆发了,其传染性极强,短短几个月内,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肆虐。各级政府及卫生健康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此次COVID-19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更是全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在本次激烈的防疫攻坚战中。疫情的有效控制离不开医院高效的诊疗工作,而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无疑是本次抗击COVID-19的重要的一环,这对放射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大规模人群筛查和临床定向检测,做到既确保诊断质量同时又保障安全防控是医院防控重点之一。因此,建立COVID-19快速规范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和严密有效的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科;影像学检查;传染病防控

分类号:R197.32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以肺部炎症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迅速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内蔓延。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人群普遍易感[1]。COVID-19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同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在医疗系统COVID-19的防疫攻坚战中,放射科的工作举足轻重,除了因为放射科具备锋利的“矛”,同时必须拥有坚实的“盾”,体现在:一方面,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规范的CT检查技术是COVID-19感染病例排查、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规范的放射科影像学检查工作流程是阻止COVID-19院内传播和扩散,有效降低影像检查环节中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风险的有力措施[3-7]。

在疫情初期,意识到疫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院放射科严格按照我院“早谋划、早预防、早筛查、早隔离、早诊治”的“五早”原则开展防控工作。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患病人数剧增,患者来源情况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笔者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在科室抗击COVID-19实践工作中的体会,将从科内应急防控小组、影像学检查及报告流程、放射科感控安排、心理疏导措施等4个方面探讨COVID-19疫情下區级医院放射科的防控策略【图1】。

一、科内应急防控小组

我院放射科迅速成立应急防控小组积极应对COVID-19,科内各个岗位成员团结协作,认真接受防控知识培训并共同承担各自分派任务,做到科室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高效运作整体。科主任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构建全科COVID-19流行期间防控体系,统筹安排科内不同组别包括诊断、技术、护理、登记人员工作,沟通并协调科室各组工作。科室感控医生担任诊断组长,负责影像图像质量控制,组织学习COVID-19影像特征并拟定科内诊断报告标准,安排组内医师保质保量完成诊断工作。科室技师长担任技术组长,负责优化影像检查方案并监督,合理调配不同岗位技术人员高效完成检查工作。科室感控护士担任护理组长,负责科内感染防控管理,监督科室环境分区布局、培训及指导全体人员防护工作,监督并指导保洁员清洁工作等。科室登记组长负责调配组内人员协助技术组流畅完成检查工作。

二、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流程[3-7]

由于 DR 为二维影像,图像有重叠,提供诊断信息有限,CT 为三维断面影像,没有重叠,并可多方位重建,故COVID-19影像学检查首选 CT 检查。我院所有受检者均采取胸部HRCT检查。

1.患者识别:对于近期具有流行病学史人士、接触过湖北地区人士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人士,均须提前分流患者,并统一安排在规定的检查室接受检查。

2.接诊前准备:①固定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CT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例,此机型可在操控台升降床,具备独立控制室(操作间),检查后消毒;②机房采用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的,将空调送风量和排风量开到最大; ③为了减少病毒接触传播,检查床铺一次性床单,使检查设备与患者隔离;④安排 2 名技师,1 名负责操作扫描,1 名负责进机房摆位(按照国家疾控中心要求,操作和摆位技师均进行二级或以上防护);⑤隔间操作:将CT床高设定为240-270,位置位330-360,通过对讲机指导患者自行躺到检查床上,若无法配合需要协助,则由1名技师进入机房摆位。【图2】

3.患者准备:患者必须全程戴口罩,进机房前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双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去除内衣和带有拉链、金属扣子等的衣物。一般取仰卧位,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嘱患者配合呼吸指令进行检査。一般取吸气末屏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可不做吸气要求,优先保证屏气。

4.扫描范围及方向:从肺尖到肋膈角。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屏气困难者), 可采取从肋膈角到肺尖的扫描方向,减少肺下野因屏气困难引起的呼吸运动伪影,保证图像质量。

5.扫描参数:肺窗图像序列(窗宽1000~2000HU,窗位-700~-500)、纵隔窗图像序列(300~400HU,窗位30~50);采用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130kV;使用智能毫安(50-350mAs);层厚、层间隔为5mm;球管转速0.6s;螺距1.0;开启迭代重建技术。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可以优先缩短扫描时间,采用大螺距1.5或1.7,缩短球管转速、加大准直宽度来调节,以减少患者呼吸运动伪影。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采用低剂量扫描,减少辐射剂量。

6.后处理方式:常规后重建0.625mm层厚横断位、1.0mm层厚冠状位及矢状位高分辨肺窗图像;有需要情况下增加1.0mm层厚的任意方位高分辨肺窗图像重建。

7.影像特征:(1)早期CT表现常为双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病灶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下肺多见;病灶以不规则形、扇形多见,也可呈片状或类圆形,病灶一般不累及整个肺段;病灶密度不均,常为局限性小斑片或者大片状磨玻璃影,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及厚壁支气管穿行,伴有或不伴有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实变范围小且局限,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进展期CT表现 病灶分布区域增多,部分病变范围融合扩大,可累及多个肺叶;病灶密度增高,病灶内出现大小、程度不等的实变,呈不规则状、楔形或扇形,边界不清,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或胸膜下见多灶性肺实变影;病灶进展及变化迅速,短期内复查形态变化大,可以合并肺组织坏死形成小空洞,可见充气支气管征,通常无胸腔积液,极少数伴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3)重症期CT表现 可见双肺弥漫性病变,双肺大部分受累时呈“白肺”表现,膈面升高;病变密度不均,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与支气管扩张,非实变区可呈斑片状磨玻璃影表现;叶间胸膜和双侧胸膜常见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呈游离积液或局部包裹表现。(4)吸收期CT表现 大多数患者经过隔离治疗 1 周左右,随着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逐渐增强,病变范围缩小,病灶数量减少;密度变淡,肺实变灶逐渐消失,磨玻璃影可完全吸收,渗出物被机体吸收或者机化;影像学表现变化一般晚于临床症状改善。

8.影像诊断关注重点:双肺野外带是否具有典型的磨玻璃样阴影。

9.影像诊断确认方式:采用“三步法”阅片模式,第一步,技师扫描后初步判斷患者肺部有无典型病灶,如有发现,第一时间直接向高级职称医师反馈,同时把受检者控制在检查室内(针对未确诊COVID-19所有受检者),值班时可采用移动网络(手机)会诊,手机阅片后给出答复,等待明确答复后再放其离去或通知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接走。第二步,非高级职称医师仔细查看图像后发现疑似病灶,立即向当班的高级职称医师反馈,待确认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临床医生。第三步,高级职称医师24小时×7天无间断在线会诊,对每一例疑似患者,在30分钟内利用手机或电脑网络进行会诊,并给出诊断意见;对于疑难患者,需经过三名高级职称医师联合会诊后,需要有两位以上医师意见一致,并给出最后诊断意见。

10.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应遵循中华医学会《放射科质控规范》及相关放射诊断质控要求,对病变特征(包括病变位置、大小、数量、形态、密度等)进行详细描述。诊断结论要清晰回答临床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发热门诊的接诊患者,要能体现COVID-19诊断倾向性意见。报告在2小时内完成,发现疑似病例时间缩短为30分钟内并立刻上报。

(1)当已知受检者病毒核酸结果为阳性:

①影像检查未见异常,需要提示3-5天内复查。

②影像表现符合者,给出确定性诊断,并建议密切复查动态观察变化;复查病例,明确病灶变化情况,如进展或好转等。

(2)当未知受检者病毒核酸结果或结果为阴性者:

①影像检查未见异常,但临床症状和血常规检查异常者需提示3-5天内复查。

②影像检查发现异常,首先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病变,其次结合影像学特征判断是否为病毒性感染,最后初步判断是否为新冠肺炎,同时建议密切复查动态观察变化。

胸部HRCT检查对COVID-19患者筛查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三、放射科感控安排

1.科室感控布局

设置专用检查室,固定CT机用于发热患者、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的检查,不与其他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公用。

放射科具体布局满足防控要求,影像检查区域实行“三区两通道”管理,为防止交叉感染,设置污染区(登记室、增强准备室、检查室、候诊区域、运送通道、电梯和患者卫生间)、半污染区(操作室、检查室之间的通道、半污染区到更衣室之间的区域)和清洁区(更衣室、办公室、诊断室、值班室、会议室、茶水间、休息室和库房等)。急诊、发热门诊与影像检查室间有明确的导向指示带,检查室外有已规划好的分流、等候区域。将工作人员通道与患者通道分开,非必要通道可以临时关闭,工作人员和患者按照区域划分通行路线。

2.岗位及对应防护安排

放射科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岗位分别是诊断、技术,以及检查后保洁工作。其中技术工作作为第一线,需要直接面对患者,防护等级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分为三种情况执行:①针对确诊或疑似COVID-19患者,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根据科室环境分区管理标准做好防护用品的穿脱;②针对一般发热门诊患者,技术人员采取一级或二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③对于重症及危重症COVID-19患者,床旁拍摄技术人员采取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根据病区管理的要求做好防用品的穿脱。诊断医师因不需直接与患者接触,可按照一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保洁人员需不直接接触患者,但要在污染区进行清洁,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护理人员根据不同任务岗位区分安排,如在污染区负责COVID-19患者增强检查行静脉穿刺时采取三级防护标准做好个人防护;如需进入检查室协助接针但不接触患者时,采取二级防护;如在洁净区进行指导工作,采取一级防护。登记人员根据是否无纸化操作采取一级或二级防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检查中医务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患者有肢体接触,减少与患者交流,督促患者全程佩戴好口罩。

穿防护用品流程:七步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N95,漏气试验)-穿防护服(脱鞋后)-戴乳胶手套(内层)-穿一次性隔离衣- 戴乳胶手套(外层)--穿胶靴-穿靴套-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检查穿戴严密性。

脱防护用品流程:(污染区:清除可见污物-手卫生-脱外层鞋套-手卫 生-脱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手卫生)-(半污染区:摘护目镜/面屏-手卫生-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靴套-手卫生-摘医用防护口罩(N95)-摘帽子-七步洗手)。

3.放射科消毒

设备消毒:患者检查完毕后,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如有污物或肉眼可见污渍,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渍后,再行消毒。谨慎使用消毒喷雾装置,因为喷雾可能会渗入设备内部,导致短路或腐蚀、损坏。切忌使用腐蚀性、溶解性消毒剂或灭菌剂。

地面消毒:机房地面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渍后,再行消毒。候诊区、走廊地面消毒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污染物处理方法同机房内。

空气消毒:在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操作中同时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持续消毒。打开检查室自动门通风。

疑似或确诊患者检查结束后,对设备、地面及空气消毒一次。【图3】

4.废弃物管理

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对检查過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的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应在做完检查后直接丢弃于双层黄色垃圾袋的医疗废物桶内,要求标识清楚、密闭转运。

四、心理疏导措施

COVID-19短时间的大爆发无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恐慌,面对谣言的散播、群众的焦虑,悲观的情绪迅速蔓延。心理防控不容忽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正确应对,也成为了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每个社会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当中,作为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更是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国家针对疫情可能导致的患者恐惧、公众焦虑、医务人员耗竭等心理应激,为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制定了相关规范和指导以促进社会稳定。

放射科的一线抗疫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等突出问题,需要进行一级干预与疏导。医院及科室可通过多方位实现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科主任及各组别主管积极进行心理建设和技术减压,帮助纾解员工消极情绪;提醒劳逸结合,提供足够营养支持和休息保障;鼓励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与倾诉;一旦发现情绪状态异常,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只有当放射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专业的常态、细心的状态下积极投身在这场抗击COVID-19的战役中,才能更好保护自己,也保卫者患者们。

放射科在此次COVID-19战役中作用举足轻重,它的“矛”与“盾”都是这场战斗中不可缺少的。建立COVID-19快速规范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和严密有效的防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医院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的抗击COVID-19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39-144.

[2]李 莉,柳 娇 娇,金 荣 华,等.法 定 乙 类 传 染 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J/OL].医学新知,2020,30(1).http://www.jnewmed.com/content/6116.

[3]丁金立,章礽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检查方案与感染防控专家共识(试行第一版)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02期 DOI:10.19871/j.cnki.xfcrbzz.2020.02.001

[4]谭鸣,冯晓源,刘士远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检查诊断与感染控制指导意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0,26 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200309.001

[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专家推荐意见(第一版)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 00 ): E001-E001.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02期 DOI:10.13558/j.cnki.issn1672-3686.2020.002.002

1276500520330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科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品管圈联合“互联网+”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人民论坛(2020年5期)2020-04-10 11:03:0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上海医药(2020年6期)2020-04-09 04:51: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医学信息(2020年4期)2020-04-09 04:36:06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医学信息(2020年4期)2020-04-09 04:36:06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