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15 05:36张世炜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当前我国正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市场对于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特色化和多样性趋势。但高等教育办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确定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建立非同质化核心课程体系,以科研促进教学,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打破同质化,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江南文化;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我国幅员辽阔,地域资源和区域发展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域的产业需求各有侧重。因而,高職院校产品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避免同质化。

一、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同质化(Homogenization),本是经济学术语,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外观、功能等方面相互模仿、趋同的现象,后在广泛意义上表示不同的个体事物在发展中形成的内在特征逐渐相同的过程[1]。

教育的同质化不可一概而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包括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这些没有专业、没有职业指向性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可以保障不同地区此类学校的基础教育质量平衡稳定,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而对于以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同质化往往会导致学习者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适应力受限,十分不利于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学科方向定位不准,脱节区域经济

1960年,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类专业——“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这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和产品设计教育的起点。现如今,我国高校产品设计教育已有近60年的历史。产品设计是一个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有效且高效地构思并深化概念来创造新产品的过程,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盲目扩充专业,尤其是受考生和家长青睐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没有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新专业的仓促开设导致专业方向定位不准,办学理念不清晰,培养目标同质化又导致毕业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对接区域经济特色发展。

(二)课程体系设置趋同,忽略特色构建

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的调研报告显示,开设有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遍布全国各地,就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雷同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地域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

(三)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实训条件不足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实践实训课程都比较重视,注重项目驱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开设了诸如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专项设计、产品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实训经费有限,在产品设计的重点实训室建设上条件不足,如产品造型实训室、木工实训室、金工实训室、增材制造实训室等,导致实训技能课程比例降低,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学生的产品设计和制作能力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难以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二、地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地域文化是产品设计宝贵的特色资源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的风俗习惯、审美理想、宗教信仰等文化积淀,是这一地区的特有文化。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间接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凝聚了当地民风习俗[2]。

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都高度认可,教育应立足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如此。艺术设计本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关注人、物质、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反映出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使得许多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没有区域文化特色,不能对接当地特色产业,就业困难,专业对口率不高,专业办学失去社会公信力,最终教育的本质偏离了航向。所以,以地域文化作为产品设计的特色资源,注重产品设计专业建设与当地的特色资源对接,是专业建设极其重要的环节。

(二)产品设计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重要路径

“区域多元文化协同发展,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标识,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抓手。”[3]进入21世纪,我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文化创意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各地均积极探索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文创市场繁荣发展,亮点频现,形成了一批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品牌。产品设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地域文化通过产品设计的转译,将被更多的人跨文化解读、传播,不断增强生命力和活力,在新时期树立地域文化的崭新姿态。

另外,在产品设计教学方面,学生通过田野考察、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学习方式,使其对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也有了更加直观、透彻的理解。通过产品设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创新文化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产品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出更适合区域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有了人才的支撑,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发展创新。

三、江南文化视阈下的

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历史上看,古代文献中的“江南” 既是自然地理区域概念,同时也是社会政治区域概念。广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之南,长江下游南岸的部分区域,狭义的“江南”则小的多,特指上海、苏南(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浙北(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和皖南(宣城、芜湖、铜陵、马鞍山、池州、黄山)。从古至今,江南地区不仅经济发达,更有“崇文”的精神核心,教育繁荣,文化兴盛,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江南文化意涵深远、源远流长,包含江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建构出具有高度地域代表性的江南社会形态,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对江南文化的解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4]。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无锡工艺)地处江苏无锡宜兴。“陶都”宜兴拥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和2200余年的建县史,重视科教,物产丰富,尤以紫砂最为有名,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自然景观、人文风物构成了江南文化的集中代表。

(一)基础:发掘学科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确定人才培养特色目标

发掘学科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确定人才培养特色目标,是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根据阳光高考网显示,2018年全国开设有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共155所,每年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近5000人,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按省份统计,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22所),其次是江苏省(20所)。江苏地区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开设和發展上名列前茅。如何在长三角地区大量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中突出本校特色,独辟蹊径,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特色目标,这是避免专业盲目发展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的根本所在。

江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鱼米之乡、经济重镇,文化繁荣兴盛,文化遗存丰富,大量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展现了江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精致典雅。无锡工艺以江南文化为基础,面向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家具、工艺美术、室内软装陈设等行业,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式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包括产品造型设计方法、产品装饰设计方法等)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木工、金工、漆艺等),具备分析市场和用户需求、清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把握产品材料和加工工艺、对产品进行改进性设计和开发性设计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产品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公司、3D打印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行业、陶瓷行业、紫砂行业等相关艺术设计类行业就业。

(二)核心:建立非同质化的核心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交叉融合

建立非同质化的核心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交叉融合,是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有办学特色,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之处还是体现在课程建设上。无锡工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确定了极具江南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核心课程体系。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观[5]。受五行学说启发,无锡工艺结合江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和产业集群,确立了六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面向扬州漆艺文化的“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属水,面向宜兴周边紫砂陶产业的“陈设陶艺设计与制作”属火,面向苏作家具产业的“竹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和“家具设计与制作”属木,面向家居陈设和首饰设计的“金属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属金,面向东海水晶文化的“玉雕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属土。六门核心课程均关注设计与工艺,融合传统手作与现代产业,极具地方文化特色,使毕业生对接周边文化产业精准就业更具优势。

另外,无锡工艺产品艺术设计还强调设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有机结合,以“科目”稳固专业基础知识,以“项目”锻炼实践过程,以“课题”开拓创意思路,实现了学生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公共任选课中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专业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产品艺术设计核心课程的“家具设计与制作”同样在室内艺术设计中以“室内家具设计”课程交叉开设,由产品设计的老师负责教学,重点强调家具设计与陈设,旨在锻炼室内设计中的家具配套和陈设能力,构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方向:提高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坚持科研促进教学,是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

众所周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科研是教师从事学科范围内的研究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验证、分析活动[6]。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和科研绝不是对立的,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其学术水平,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更新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层次。所以对于地域文化融合人才培养,要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突破口,提高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继而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无锡工艺产品艺术设计调研室基于地域文化的研究,申报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等省市级课题数十项,完成了不少学术研究成果,如涉及吴文化背景视角和地域生活方式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究、文化视域下无锡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等,以此寻找江南文化和产品设计与设计教学的结合点。另外,作为教师科研的子项目,无锡工艺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研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文化设计寻求落地的土壤。如学生申报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成果涉及东方情愫中当代香器创新设计研究、红木余料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榫卯结构在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再设计等。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科研能力,为教学改革服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创新的必要途径。

(四)外延:输出特色文化产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输出特色文化产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产品设计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

目前,开设产品设计的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普遍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思路,开设有专业考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但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校企沟通有限,实践形式往往停留于参观、座谈、讲座等层面,学生不能充分深入企业制造一线,对工艺流程仍然是一知半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够、浮于表面的“同质化”倾向。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仅仅联系校企是不够的,高校特色学科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 输出特色文化产品,将政府、产业、高校、技术、用户五个关键要素纳入一体考量,在“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进行应用推广。高校应积极联合政府和社会企业,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支撑,精准抓住用户需求,积极开展合作技术创新,若此,特色学科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链。2019年,无锡工艺与无锡室内设计学会合作,成立了“最美乡村研究设计中心”,参与“最美乡村建设”项目,旨在践行“为民情怀”,以专业能力服务地方产业。宜兴是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盛产竹材,是江苏省最大的竹制品基地,其中以太华镇最为出名。但由于旅游开发尚未到位,虽拥有大量天然竹材资源,却极度缺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旅游商品,产品同质化、相似化、工艺粗糙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消费提升和发展升级。2019年,在“最美乡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产品设计教研室与太华镇政府对接,联系宜兴茶帅工艺品有限公司,探讨基于区域竹产业和竹产品设计的产教融合新举措,包括师资培训、企业导师选聘、核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践等,提高了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契合度,输出了特色文化產品,最终使政府形象提升,高校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当地村民和竹编手工艺人的生活品质提高,产业发展形成创新新局面。

四、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地域资源、文化环境差异性明显,产品市场需求也各有侧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构建非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服务地域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高职院校应确定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建立非同质化核心课程体系,以科研促进教学,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公共设计中输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希望通过研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整体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进一步拓展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打破同质化,推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阳.破解高职人才培养同质化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9-12.

[2]徐临阳.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25-26.

[3]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8-10.

[4]刘士林.文化江南的当代传承与开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31.

[5]梁世和.阴阳五行学说传统如何再生[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05(002).

[6]石钧,赵晓彦.对高校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84-87.

作者简介:张世炜,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创产品设计,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青花·木 产品设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摄影艺术在产品设计展示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