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传统的细金编织技法类属于花丝工艺中的特殊工种,用编与织的形式将饰件的各部分组合起来,然后形成独立的装饰物件。细金编织工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发展形式,至唐宋展现了登峰造极的奢华之美。研究细金编织工艺中的编织技法,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能够提升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细金;金银丝;编织工艺;传承;发展
一、細金编织工艺的研究概述
细金编织又称金银丝编织,属于花丝镶嵌的一种特殊工艺。战国青铜器的金银错、唐代的平脱,是它的前身[1]。细金的材质通常是指黄金、白金、白银等贵金属材料。
自商周以来,巧夺天工的金银细工工艺在中华大地传承了3000多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卡约文化455号墓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多层金丝环绕弹簧式的金耳环,这也是细金编织艺术的最初雏形样式。到了战国晚期,细金编织的从最初的多层环绕形式发展成盘旋而上的锥形,鄂尔多斯博物馆藏有战国晚期男士墓中出土的金丝盘旋绿松石耳坠。到了汉魏时期,单根金丝编织样式进一步发展成拧丝扭环的形式。从考古挖掘资料来看,两汉之前便有7处出土的细金编织链条[2]。从西汉到东汉晚期,多处出土了以金丝扭八环、金丝扭六环、金丝扭四环等为配件的首饰,并且金银丝编织在金丝的掐编技法花纹样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花丝、祥丝等样式。
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也就是汉末、东晋和西晋期间,黄金在饰品方面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至唐朝,其间400年由于战乱,细金编织工艺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相较于秦汉时期的细金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它们与之前的细金编织工艺一起为唐朝细金编织工艺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基础。细金编织工艺在唐朝称之为编垒(累),指用微如发丝的极细金银丝堆垒成一定形状的器物或饰件,唐代称之为“金银结条之法”[3]。“金银结条之法”主要用于制作笼子、冠带或首饰,如烘培茶叶的金丝结条茶笼子。唐王朝皇室对金银器的崇拜至极,迷恋金银器的奢华之美,为细金编织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的金银丝编织手法更加丰富。在?髻的制作上,细金的编织展现了最精巧的工艺技法。细金编织工艺在明朝常用在头面的设计、制作上,如已婚妇女头上戴的?髻,士大夫中的达官显贵们佩戴的金丝冠。小说《金瓶梅》中便有大量描写拔银丝、制?髻,第20回中,李瓶儿“拿出一顶金丝?髻,重九两”。?髻的材质不同,人物的身份便不同。金丝?髻最显贵重,银丝?髻次之。晚明富裕人家的妇女普遍有用银丝?髻这样的头面[4]。
二、细金编织技法特征
(一)拔丝
蒲松龄《七言杂文·银匠第十七》记载:“树叶拔丝入钢板,掠钩倾片上锤鍖。”这些所言即指拔丝[5]。现代拔丝需要用到两种设备,一是金银压片机,二是拉线板。金银压片机轧件通过两相对旋转的轧辊以压力对金银块进行加工,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压片机适合于金属减薄和增大密度,通过挤压加入金属,使金属厚度变薄,或使金属粗条变细条。压轮表面光滑,可使金属片材表面压制光滑。金、银通过压片机来回辊压,形成细条状。再通过拉线板,制成细如发丝的金银丝。拉线板通常以钢板制成,在板上钻设数排内径大小不同且依次排列的线孔,线孔呈圆锥形,由内径较大的金银线穿入,再由内径较小的一端拉出,然后得所需金银线的直径。在拔丝过程中,须用力均匀,将金银丝慢慢拔出。首先,需将金银线的一端挫成细针状,以便插入线孔。其次,在每一次更换线孔时,需将金银线绕成环状退火,保持柔软性。每一环绕至贴合,否则单根丝线退火,容易烧断。退火过程中,火焰须呈松散状态。
(二)编丝
编,将金银片材先经拔丝工序,后处理成素丝,再由素丝扭成花丝。一般用一股或者多股不同形式的花丝或素丝,按经纬线编成花纹,花丝精细,纹样丰富。编丝工艺充分运用了金、银质地的延展性、柔韧性,分毫之间,密布转折,不断一丝。
编的技法主要是手工操作。编的操作工序有三,一是轧丝,根据需要将花丝或者素丝压扁或者半压扁,待用。二是退火,将需要的花丝或素丝过火烧软,编起来柔软随性。三是编丝。编丝的样式主要有小辫纹、十字纹、人字纹、棱形纹、正方形纹、套泡纹、拉泡丝等多种纹样。套泡丝和拉泡丝是近代首饰制作中常用的编织技法。由多根扭成螺丝状的细金丝编织而成的泡套坯子拉开为拉泡丝,螺丝状细金相互套在一起为套泡丝。泡丝坯子在未焊接之前,柔软如纱,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拉制出圆孔、方孔等不同纹样的网,这些网状纹样经整形焊接后,多用在花丝侍女人物的裙带,动物羽翼等部位。套泡丝常用于凤冠、龙身的制作[6]。
细金编丝通常采用圆丝,扁丝极少使用。北京房山区金太祖陵出土一顶金丝冠,收藏在北京博物馆。它高10厘米,直径14厘米,由金丝编织而成,顶部造型为海棠花形,四周则为网格连缀,网格疏密均匀,走线婉转流畅,结头工整。此冠是皇后饰中起支撑定型的骨架部分,用来缝制在丝织品内,以支撑起为冠状。虽历经漫长的岁月,但保存得十分完好(如图1)。
编丝有时作为产品的部件使用,如东汉晚期鲜卑墓葬出的铜包金耳饰,耳坠用两端尖细,中间略粗的铜丝弯成,下部为一个大圆环,环内有一盘旋状花饰,上部为圆形钩,环的接口处和颈上部用1毫米的金丝编绕成柱形,柱形中间编圆形扭环为装饰[7](如图2)。
金银丝编分为平面编和立体编两种。平面编相对于立体编,它常表现一件饰物的局部,多见于器物底部的底纹。立体编即以金银丝为基本材质,以编为基本技法,设计制作一件完整的三维立体金银器物品。如唐代金银器金银丝结条茶笼(如图3),该笼被认为是烘培茶叶或盛茶饼之用。茶笼整体高15厘米、长14.5厘米、宽10.5厘米、提梁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厘米、总重355克。此笼有盖、体、提梁三部分组成,通体由金丝和银丝编制而成,笼体为椭圆形筒状,上有盖,下有足。盖、口呈四瓣葵口,以子母扣扣合,顶部以金丝编织成盘旋而上的七层塔形(或是象征“七级浮屠”),塔形底部衬金丝花瓣,四周各饰一朵金丝团花。盖、口及底边均以鎏金银片镶封。盖与体各饰两条漩涡状二方连续金花图案,金花带饰笼体两侧结出提梁,提梁与笼盖以长链相连接。四足为狮形兽面,足身为倒梯形银板,足跟分成四叉,盘卷成金花状,整个笼体均为双层胡椒眼状孔结条编织而成,笼底镂空,原有木片垫底,出土时木片已朽。此器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8]。
(三)织丝
织与编既相似又不同。织是由单股花丝按经纬原则表现纹样,通过单丝穿插制成很细如薄纱的金银丝编织表面。织的种类很少,目前“套泡坯”的制作一般使用织的技法。“套泡坯”是网状纹样,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又可以织成不同纹样的网,有圆孔网、方孔网、扁圆网、圆角网等。在各种网上穿插细丝后或压或拉又成新的纹样,可以连续穿丝又可以隔行穿丝,灵活掌握,可出不少纹样。金銀丝织技一般多用于人物的裙带。
编织金银丝有时也作整件金银器作品的主要形式,如明代万历皇帝的翼善金冠为编织技法最为出色代表作(如图4)。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花丝镶嵌厂老细金艺人原样复制了一件万历皇帝的翼善金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金冠由“前屋”“后山”“角”(纱帽翅)三个部分编织的灯笼空子组成。“前屋”由518根0.2厘米的细金丝编织出的“灯笼空儿”花纹组成。“后山”用334根金丝,分3部分编成。“角”用70多根金丝编成。编织过程中无丝断、打结,帽身纹理均匀,无接头、断头破绽,冠体轻如薄纱,细密均匀。金冠上的龙身、龙爪均采用传统掐丝、垒丝、码丝的方法进行制作。先将金丝搓成两股或多股花样丝,再将花丝掐制出3-4种不同规格的龙鳞纹样,用炭灰加白芨搅拌成面状,然后捏制成龙身。再将掐制好的龙鳞码在模型上,用细目筛子均匀撒上金焊药,焊接时依靠实践经验掌握火候,若提前焊接便会开焊,整体器物将疏松散架。反之,火候过甚,焊药便会弥流在花纹线上,掩盖花纹。因此焊接时,既需扎实的基本功,又要胆大心细。焊接完毕后,炭灰消失,显露半浮雕龙身。金冠焊接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9]。
金银丝编织属于金银材质的精加工,金银器或首饰在塑造立体造型或繁复的细节部分用材非常简省。如上图的万历皇帝的翼善金丝冠,总重量才826克。常温下,黄金的密度为19.29-19.37克/立方厘米,相当于一顶金丝冠使用了42.64-42.82立方厘米的黄金[10]。
三、细金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细金编织工艺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中。细金编织艺术品更需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才会有生命力。如何将优秀的细金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改变传承模式,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
“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在工艺美术的课程中,须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使命,为培养“非遗”人才、手工艺人才做出贡献。随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细金编织工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年轻人不愿从事枯燥的细金编织技术,细金编织人才面临断层。加上细金工艺产品的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细金编织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为了使细金编织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了使学校的传统手工艺课程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每个相关教师应该担负起细金编织工艺保护传承的重任。
将细金编织艺术人才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期间,设计不同主题的产品创作模式,并分高、中、低三个产品等级层次,根据不同的学年分段,实施作品创作全过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师同堂授课,将教学过程成为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升级为产品。
(二)改变细金编织艺术的传承形式,用改革提升生命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创新,它可能是专业群体的建设与改革。课程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为着力点,推进细金编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对于细金编织工艺的人才培养提出具体的四种核心能力要求,分别是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并根据这四种能力建立课程体系。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将当代艺术设计思想融入到传统细金编织工艺中,推进细金编织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将传统细金编织工艺技法运用当代艺术设计中,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在课程作业评分要求中,将课程里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分各占一半。一半设计,是让细金编织工艺的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一半制作,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细金编织工艺。在传承传统细金编织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对细金编织艺术品的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文创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特色的细金编织艺术品。
四、结语
常言道,金银有价,编织无价。细金编织工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其工艺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将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与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细金编织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做了初步的梳理,介绍了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将细金编织技法中的拔丝、编丝、织丝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高了人们对细金编织工艺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细金编织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357.
[2]刘欣然.花丝编织金银链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3]谭前学.唐代金银器巡礼[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79.
[4]竺小恩.《金瓶梅》中明代女子服饰:鬏髻与头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3-51.
[5]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7.
[6]杨小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8.
[7]李牙.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69.
[8]唐金银丝结条笼子[EB/OL].[2015-11-13].https://baike.baidu.com/item/唐金银丝结条笼子/4675050?fr=aladdin.
[9]杨小林.花丝工艺中的编织技术[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4):87-90.
[10]金翼善冠[EB/OL].[2021-01-04].https://baike.baidu.com/item/金翼善冠/9222728?fr=aladdin.
作者简介:左元,硕士,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