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雄生
[摘 要]瑞香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它最初是唐末、五代时期在江西庐山由僧人发现的。庐山是瑞香花的原产地。瑞香花被发现之后,其独特的香气和吉祥的寓意,藉由士人的赏识而进入皇家禁苑及千家万户,遍及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等地。苏轼是在到了杭州等地以后,才开始逐渐认识瑞香花的,他对瑞香花的吟咏,促进了瑞香花热的兴起,而他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在瑞香花热的兴起过程中得到印证。瑞香花热的兴起是环境与人文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繁荣的一种标志。
[关键词]瑞香花热;庐山;苏轼;环境与人文
瑞香花(Daphne odora Thumb.)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江西省的南昌市、瑞金市将金边瑞香作为市花,而赣州市的市花也是瑞香花。瑞香寓意贞洁、祥瑞。瑞香花别名睡香、风流树,古人又称之为佳客、嘉客、殊友。从植物分类而言,瑞香花属瑞香科(Thymelaeaceae)、睡香属(Daphne)常绿灌木;花期2—3月;花呈白色或带红紫色;花型枝干丛生,株形优美;碧叶常青;花色典雅,芳香浓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瑞香花的分布、形色、种类和起源多有提及,其曰:(瑞香花)“南方州郡山中有之。枝干婆娑,柔条厚叶,四时青茂。冬春之交,开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有黄、白、紫色。《格古论》云: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数种:有枇杷叶者,杨梅叶者,柯叶者,毬子者,挛枝者。惟挛枝者花紫香烈,枇杷叶者结子。其始出于庐山,宋时人家栽之,始著名。挛枝者其节挛曲,如断折之状也。其根绵软而香。”①明人王象晋《群芳谱》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本文将考察瑞香花的发现、其与江西庐山的关系、瑞香花的传播、瑞香花热的兴起,以及苏轼(1037—1101)在瑞香热兴起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瑞香花的发现
和许多花最初是由于其美丽的外观引起人们注意不同,瑞香花是由其內在的气质吸引人的。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二《花·睡香》云:“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不可名,既觉,寻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②瑞香花气味浓烈,能把熟睡的出家人从梦中惊醒。《广东新语》提到白瑞香:“杂山兰、芎■之属烧之,比屋皆香。其种以挛枝为上,有紫色者香尤烈,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①宋人将梅、兰、瑞香、水仙合称为“四香”。②这几种有香气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喜欢,如苏轼的弟子黄庭坚(1045—1105)曾说:“数日来,骤暖,瑞香、水仙、红梅盛开,明窗净室,花气撩人,似少年时都下梦也。”③
瑞香花的香气是人通过嗅觉器官鼻子来感知的,发现瑞香花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鼻子。所以南宋诗人又从鼻子的角度讲述瑞香花的发现:“蕙帐万缘空,幽人鼻观通。破晓扪翠麓,获此锦熏笼。造化本无意,芬芬随尔类。不知鼻闻香,还是香浮鼻。”④五代十国时,瑞香花的香气便已开始得到开发利用,人们将瑞香花用作枕头的填充物,如南唐“舒雅作青纱连二枕,满贮酴醾、木犀、瑞香散蕊,甚益鼻根”。⑤
瑞香花香气宜人,但也有毒,其香气浓烈,近似麝香,“麝则未有不损群花者也”。⑥这种香气会对其周边的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影响其生长。北宋侯延庆《退斋雅闻录》说:“瑞香花……最忌麝,或佩麝触之,花辄萎死,惟频瀹茶,灌其根不为虫所蚀。”⑦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也说:“此花名麝囊,能损花,宜另种。”⑧清人李渔则更因此称瑞香花为“花之小人”。不过宋人对瑞香花的认识尚不及此。
浓郁的香气将沉睡中的幽人唤醒,因此,瑞香花最初的名字当是睡香,传播开来之后才改为瑞香。睡香改为瑞香,但始终还是与睡香联系在一起。宋人王十朋《周德远植瑞香于窗前,戏成一绝》诗云:“主人贪睡为贪香,花植窗前意味长,见说有时魂梦里,化为蝴蝶绕花旁。”⑨王十朋认为,“睡香”改“瑞香”是附庸风雅所引发的错误,“曾入江南梦,故宜名瑞香,何人好谈论,雅目误更张”。⑩
瑞香原名“睡香”,后改名为“瑞香”,也是宋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南宋王之道《追和贾明叔侯陟眀二侍郎瑞香二首》前文写道:“睡香始生庐山中,世未有识者。一日,有高人方白昼睡,恍然若闻异香,忽神思清发,觉而寻之,得此花于苍崖翠壁之上,故因以命名。今乃以为瑞香,非也。虽然无害,香谱中未有以‘瑞名者,而此香独得之。花谱中未有以‘香名者,而此花独得之。”{11}其实,江西方言中,“瑞”即读作“睡”,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庐山是最早栽培瑞香花的地方。
二、庐山与瑞香花
有种说法认为,瑞香花的得名与庐山脚下的瑞昌县(今瑞昌市)有关。两宋之交的曹勋(1098—1174)有诗云:“瑞香本庐阜,瑞昌最为冠,以此得瑞名,昧者强臆断。”{12}虽然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牵强附会的臆断,但瑞香花和瑞昌可能还真有某种联系。瑞昌,在隋唐五代时期先属浔阳,再属彭蠡,后属湓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复九江郡为江州,分湓城增置浔阳县(原寻阳县)。唐武德八年(625),省湓城入浔阳。乾元元年(758),瑞昌属江州浔阳县。建中四年(783),以浔阳西偏僻远,分立赤乌场。五代时,瑞昌初属杨吴(907—937),隶镇南军辖下之江州浔阳县。后属南唐(937—975),升元三年(939),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治设桂林桥,隶奉化军(江州改名)。瑞昌县名的出现和瑞香花的兴起,在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或许是先有瑞香花名,后有瑞昌县名。
庐山作为瑞香花栽培的起源地也成为宋人的共识。“花是瑞香初擢秀,达人鼻观通庐阜,遂令声价满寰区,嘉客之名从此有。”①瑞香花的别名“嘉客”也是由此出现。源自庐山的瑞香花一经发现之后,很快便因其香气和吉祥的寓意而向外移植。苏轼的朋友、江西临江人孔武仲(1042—1097)在《徐成之园亭三咏之瑞香槛子》诗中云:“湖南莫作淹留叹,已见浔阳二月春。”②显然是将“浔阳二月春”当作瑞香花,且默认庐山是瑞香花的原产地。宋人赵公豫有诗曰:“本属庐山种,今移到小堂。疏枝依浅土,永日吐清香。不独供欣赏,还宜兆吉祥。春深花气减,对此更微茫。”③庐山起源说也为后人所接受。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王象晋《群芳谱》在提到瑞香花时说:“其始出于庐山,宋时人家种之,始著名。”④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庐山的只是瑞香花中的一种。不同品种的出现,系瑞香花热兴起之后瑞香花被广泛栽培,并经过不断人工选择和风土驯化所致。
从自然分布来说,瑞香花在长江以南各地都有,但“野人不以为贵”。何以庐山的瑞香花引起关注?除庐山密集的人文活动之外,产自庐山的瑞香花有其独特气质当是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了元《瑞香谱》曰:“庐山瑞香,比他郡最香。信乎风物,各有相宜。”⑤苏轼的朋友陈舜俞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庐山锦绣谷瑞香花的发现、栽培和移植情况,其所著《庐山记》有载:“锦绣谷,旧录云:谷中奇花异卉不可殚述。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锦绣,故以为名。今山间幽房小槛,往往种瑞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其花紫而香烈,非群芳之比。始野生深林草莽中,人闻其香,寻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今移植几遍天下,盖出此山云。”⑥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其中高等植物近3000种。瑞香花发现的具体时间不详,但肯定是在宋代以前。南宋陳景沂《全芳备祖》引诗云:“庐阜当年春睡浓,花名从此擅春工,紫葩四迸呈鲜粉,如爇仙香透锦笼。”⑦题出自《白氏集》,据此有人认为唐代白居易有咏瑞香花诗。但《白居易诗集》和《全唐诗》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因此,这首诗有可能是后人所作。但晚唐诗人的笔下已出现了“瑞香”二字,如曹唐(约797—866)的诗句“瑞香烟露湿衣巾”,⑧王毂(898年进士)的诗句“天花数朵风吹绽,对舞轻盈瑞香散”。⑨
庐山,又名匡庐,宋代以前就已成为宗教圣地,与佛、道二教渊源深厚。除此之外,庐山还吸引了大量的读书人来此进修。庐山山南有楞伽院,楞伽院有李氏山房。李氏山房是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的舅舅李公择兄弟少时读书之所。苏轼写给李公择的诗中有云:“先生生长匡庐山,山中读书三十年。”①李氏兄弟离开庐山后,寺僧将他们读书的地方辟为藏书室,藏书近万卷。为此,苏轼在李氏的请求之下,写下了《李氏山房藏书记》一文。对此,陈舜俞在书中一一作了记录。②孔武仲也作有《李公择山房》的诗。庐山是宗教人文活动中心,产于山野的瑞香花就是首先被这里的教徒发现,然后又经由士人的活动得以广泛传播的。
三、瑞香花的传播
瑞香花经由庐山寺僧发现之后,很快引起了宫廷的重视。据曾在庐山居住的明代人桑乔《庐山纪事》记载,瑞香花产山中,南唐中主李璟(916—961)爱之,移植于含风殿(一说蓬莱殿),名曰紫蓬莱。瑞香花除了色香宜人之外,古人还用以祝寿,这也是它在宫中受到欢迎的原因。夏竦(985—1051)《御阁春帖子》诗云:“金盘晓日融春露,黼帐鲜云荫瑞香。圣寿永同天地久,南山何足比延长。”③夏竦,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县人。该诗也是北宋时最早提到瑞香的诗作。“瑞”字本身具有吉祥长寿之意,长命百岁的老人被称为“人瑞”。自从瑞香花风行之后,人们便用瑞香花来劝酒祝寿。南宋史浩在其所作《花舞》中记载,牡丹之后便是瑞香,根据安排,“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其劝酒词是:“嘉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④
另外,授时历来被视为皇权之一,而瑞香花则是重要的物候指示物之一。确切地说,瑞香花开是二十四节气中大寒到来的标志。根据宋人的记载,南唐徐锴《岁时广记》最早出现“花信风”的说法,其后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⑤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江南。江南自初春至初夏,五日一番风候,谓之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而此间兴起的瑞香花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瑞香是继“小寒之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之后的“大寒之一候”。⑥宋代诗人多将瑞香花当作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把春天与瑞香花联系起来,真个是“庐阜当年春睡浓,花名从此擅春工”。⑦苏轼的朋友郭祥正(1035—1113)[一说孔平仲(1044—1111)]诗云:“犹有瑞香花两槛,远将春色自相随。”⑧毛滂(1056—约1124)诗云:“问讯道人春到否?瑞香花谢倚栏干。”原注:“塔院栏槛外植瑞香,仆至已零落无几。”⑨而孔武仲笔下“浔阳二月春”更成了瑞香花的别名。
但瑞香花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它的香气。年长苏轼约十余岁的强至(1022—1076)《依韵和陆文瑞香花》诗云:“才开秀格能殊众,到老清香不负名。世上流芳归几处,江南传价入中京。”⑩认定不负“清香”盛名是瑞香花由江南传价入中京的原因。苏轼的朋友、江西临江人孔武仲《徐成之园亭三咏之瑞香槛子》诗云:“异国携来看愈新,移当樽俎会嘉宾,虽无绝艳惊流俗,为有清香得近人。”①也将“清香”视作瑞香花受人欢迎的原因。华镇(1052—?)诗云:“匡庐幽香谁见赏,直须为瑞芳华中。……愿分灵根遍四海,充塞天地皆香风。”②道出人们发现和移植瑞香花的动机就在于其独特的香气。同时期的杨杰(1059年进士)也有诗云:“孤根移自紫霄峰,只斗清香不斗红。”③更加明确地说出“清香”是移植瑞香花的唯一理由。
宋朝宫中对瑞香花的热情持续高涨。在诗人陈子高看来,瑞香花原本就是应该属于宫中的,流落人间是件令人诧异的事。他有诗云:“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熏笼二月时。流落人间真诧事,九秋风露却相宜。”据宋人胡仔说:“俚俗因此诗,遂号瑞香为锦薰笼。”④但其实在陈子高之前,苏轼笔下已经出现了“锦熏笼”的名字。北宋东京琼林苑中就有素馨、末(茉)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⑤宋徽宗时,霍端友知陈州,“内侍石焘传诏,索瑞香花数十本,端友不可,疏罢之”,⑥显示瑞香花已在福建、广东、广西、浙东、浙西、河南等地落地生根。
瑞香花经历由山野进入宫中,再由宫中走进民间,且到苏轼生活的时代这个过程就已完成。筠州(今江西高安)人释惠洪(1071—1128)《冷斋夜话》载:“瑞香花有黄、紫二种,有紫瓣而缘金者,初产庐山,今处处有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则将瑞香花从庐山外传的时间确定为北宋天圣年间,并将苏轼等人关于瑞香花的诗咏作为瑞香花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其曰:“庐山瑞香花,古所未有,亦不产他处。天圣中,人始称传。东坡诸公,继有诗咏。岂灵草异芳,俟时乃出;故记序篇什,悉作瑞字。《庐山记》中亦载有瑞香花记。讷禅师云:‘山中瑞采一朝出,天下名香独见知。张祠部强名‘佳客,以瑞为睡焉。其诗曰:‘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午梦人。”⑦
宋人认为,瑞香花广为人知是本朝的事。王十朋《瑞香花》曰:“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遇清芬。”⑧虽然这不是事实,但在宋代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瑞香热,以致出现“世人竞重熏笼锦”⑨的现象,确是不争的事实。瑞香花成为士人间进行交流,以及用以庭院绿化和美化的植物。孔武仲就曾寄瑞香花二株给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的朋友钱德循,钱德循将其植于爽气轩。⑩
瑞香花热兴起的表现之一就是关于瑞香花的诗咏数量的增加。《全芳备祖》一共收录了两宋时期20余位作者近40首咏瑞香花诗词,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仅北宋时期就有超过20位作者30余首诗词,如下页表1所示。
抛开瑞香文学创作不说,在瑞香花热兴起的过程中,寺院和僧人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瑞香花是在庐山被发现的。最初的发现者是一个僧人,他也可能是最初将瑞香花命名为“睡香”的人。寺院也是瑞香种植最多的地方之一,如庐山的太平观、东林寺,杭州的真觉院、天庆观等,其中真觉院最受人注目。而瑞香花的写作者中也包括大量的高僧,如居讷禅师、释惠洪等。即便是苏轼有关瑞香花的创作,也多发生在寺院之中。
从作者的籍贯来看,早期瑞香花诗词作品的作者多为江西人,如夏竦、李觏(1009—1059)、孔武仲、孔平仲、李彭(1094年前后在世)、释德洪(1071—1128)、王庭珪(1080—1172)等;其次是浙江人,如强至(1022—1076)、陈克(1081—1137)等;还有安徽人,如郭祥正、周紫芝(1082—1155)等。这些作者所在的地方都距瑞香花的原产地——庐山不远,由此也显示庐山作为最早栽培起源地的可能性。至今江西省的南昌市、瑞金市和赣州市等都将瑞香定为市花,正是庐山作为瑞香花原产地外溢的结果。
宋诗中涉及瑞香花的文字内容包括名称、起源、产地、时令、颜色、香味、种植、养护等等。瑞香花的名称除“睡香”之外,还有“嘉客”“佳客”“锦薰(熏)笼”“麝囊花”等。其中有的既是瑞香的别名,又是瑞香的品种名,如锦熏笼。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载:“瑞香,种颇多,大者名锦熏笼。”①瑞香花产地有庐山(匡庐)、江南、成都、三山等,而且早已传入首都。宋诗中还提到瑞香花移植及原因(香气),适宜栽培的环境——“最宜阴洁幽庭栽”,所以咏诗中又多出现“栏干”“栏槛”“两栏”等词。
瑞香花以香气见长,“不是东风送香气,幽花落尽有谁知”。②很多吟咏瑞香花的主题是“睡”,与睡相关的便是“梦”。其实当时的诗人大多是抓住“花香惊醒梦中人”来作关于瑞香花的诗文的,形容瑞香花香味的词有“幽兰”“兰荪”“麝脐囊”“桂”“旃檀”“秦梅”等,形容瑞香花颜色的词则有“桃”“李”“杏”“晓霞”“残霞”“巴锦”等。
由北宋时期开启的瑞香花热在南宋时依旧热度不减。南宋人文集笔下提到瑞香花的次数较北宋人明显增多。在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检索字符串“瑞香”,北宋有42个匹配,南宋有111個匹配。《全宋词》提到“瑞香”共40次,涉及29位作者,其中只有4位作者是北宋人,包括苏轼,其余25位作者都是南宋人。可以说,瑞香花是到了南宋才真正热起来。
随着瑞香花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其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前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瑞香的说法,实际上来自宋人,其所引《格古论》即宋人谢维新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之《格物总论》,原文是:“瑞香花,树高者三四尺许,枝干婆娑,叶厚深绿,色数种,有杨梅叶者,有枇杷叶者,有柯叶者,有毬子者,有栾枝者,花紫色,如丁香,惟栾枝者香烈,枇杷叶者能结子,性喜温润。本朝始著名。它有黄、白二色,特野瑞香无取也。”①两相对照,除了“栾枝”写作“挛枝”,“本朝始著名”改成“其始出于庐山,宋时人家栽之,始著名”,以及文字顺序略有不同之外,其他基本一致。可见有关瑞香的知识在宋代已定型。
有关瑞香花的繁殖技术也在宋代得到初步的总结。曹勋在诗中写道:“种法避寒暑,锦笼不足纂。欲披紫云裘,时分建溪椀。”②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载:“插瑞香法:凡插之者带花,则虽易活而落花,叶生复死。但于芒种日折其枝,枝下破开,用大麦一粒置于其中,并用乱发缠之,插于土中,但勿令见日,日加以水浇灌之,无不活矣。试之果验。”③瑞香如同牡丹一样,经过大量的人工栽培和驯化,原本冬末春初开放,也出现了反季节的现象,出现了秋季盛开的品种。陈克的诗句“九秋风露却相宜”,指的就是九月开花的瑞香。
自然界中的瑞香花原本就存在,只是受到一股风潮的影响,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真可谓“俟时乃出”、应运而生。宋朝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朝代,灵草异芳因应着文人雅趣,从深山大泽走入千家万户,进入诗词歌赋之中。比如,黄庭坚提到的山矾就是一例:“江湖南野中,有一种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陋其名。予请名曰山矾。野人采郑花叶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④瑞香花的价值被发掘之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股风潮在南宋时期愈演愈烈,瑞香花也因此变得奇货可居。南宋时,瑞香花已经成为杭州城冬、春两季“沿街市吟叫扑卖”的“诸色杂货”之一。⑤叶适在一首诗中讲述他移植瑞香的故事,其中提到“名花不易得”“野人三十本,强卖青铜百”。⑥洪迈《夷坚志》载,湖州武康山谷中有二野叟,结庐于山之绝顶,各植瑞香一本,培养成就,虽高官显贵愿出高价也不肯卖,后在沈道人的撮合之下,最终答应送给路过此地的吕义卿。于是即唤集僮奴樵丁,移置竹畚,自山颠舁而下,至村市,买舟载归,移植成功,“花益以郁茂,柯蕊倍于他种”。⑦
庄绰(约1079—?)以自己的经历,见证了瑞香花传播初期的情况:“余尝在京口僧舍,有高五六尺者,云已栽三十年。而澧州使园有瑞香亭,刻石为记,云其高丈余。大观中余官于彼,亭记虽存而花不复见。东都贵人之家,有高尺余者,已为珍木,置于阴室,溉以佳茗。而邓州人家园圃中作畦种之,至连大枝采斫,不甚爱惜。花有子,岁取以种。其初盖亦得于山中,不独江南有也。”⑧
长沙距庐山较近,两宋之交的长沙人侯延庆在其《退斋雅闻录》中说:“瑞香花种出江州庐山,今长沙竞成俗,一株有至百千花者。最忌麝,或佩麝触之,花辄萎死,惟频瀹茶,灌其根,则不为虫所蚀。”①福建的瑞香栽培也是在宋代以后兴起的。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十一《土俗类·物产·花》记载:“瑞香,紫色芬香,旧记无,近州多有之。”②
苏轼的时代,四川一带已有瑞香花的记载。天圣八年(1030),韩亿授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还拜御史中丞。其子韩维(1017—1098)少年时代曾随侍在成都(又名锦官)官舍居住过两三年,其间看到了刚刚兴起的瑞香花。韩维在《累日不到西园瑞香忽已烂熳》的诗中写道:“锦官翻样出新机,浅绿深红各自宜。不是东风送香气,幽花落尽有谁知。”③较苏轼年长约10岁的吕大防在《瑞香图序》中说:“《成都志》:瑞香,芳草也。其木高才数尺,生山坡间,花如丁香,而有黄、紫二种。冬春之交,其花始发,植之庭槛,则芬馥出于户外。野人不以为贵,宋景公亦阙而不载。予令春(青)城后二十年守成都,公庭、僧圃靡不有也。予恐其没于草,一日见知于时,殆与人事无异,感而图之,为之序。”④吕大防曾在嘉祐年间(1056—1063)担任过青城县知县,20年后的元丰年间(1078—1085)又在成都任太守。其时,瑞香花在成都已经很普遍,“公庭、僧圃靡不有也”。吕大防对成都等地瑞香花种植的情况比较了解。文中所称宋景公,即宋祁,祁谥景文。其在嘉祐二年(1057)所著《益部方物略记》是一部记载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物产的著作,但没有提及瑞香花。⑤大概当时成都地区的瑞香花才刚刚兴起,还没有引起宋祁的注意。这个时期,忙着进京赶考和随后入职的苏轼也没有注意到正在悄然兴起的瑞香花事。
四、苏轼与瑞香花
苏轼是到了杭州等地以后,受到江南地区日益兴起的瑞香花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逐渐认识瑞香花的,然后又经由他的吟咏,促进了瑞香花热的兴起。杭州所在的两浙地区是瑞香花栽种较多的地区。杭州以“马塍种最多”⑥;会稽(浙江绍兴地区)“剡中西太白山有此花。……今余姚、上虞二邑之地,亦宜此花,城圃亦多,不特剡也”。⑦这些虽然都是南宋时的记载,但开始种植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熙宁七年(1074)初,苏轼以杭州通判身份抵达润州,在友人陪同下参观了润州名刹鹤林寺、招隐寺。鹤林寺就是传说中殷七七招来神女控制杜鹃花开的地方。苏轼还拜访了一代名士刁景纯,并为他祝寿。刁景纯出自名门贵族,所居颇有园池之胜,其中“藏春坞”中就种有各种奇花异木。前来藏春坞参访的有各路知识精英和文化名流。苏轼在刁景纯的陪同下欣赏了瑞香花,并作诗唱和。苏轼《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诗云:
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鹤林神女无消息,为问何年返帝乡。⑧
这首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瑞香花很早就进入到宫中,受到皇家的喜欢,而此时的润州刁景纯家也有种植,并且瑞香花还与屈原有某种联系。“好纫幽佩吊沉湘”,意思是做成香囊去凭吊在汨罗江怀沙自沉的屈原。苏轼另一首诗也提到“紉为楚臣佩”,楚臣指的也是屈原。苏轼的意思是说,瑞香花很香,可以做成香囊佩带,而屈原在《楚辞·离骚》中说的是“纫秋兰以为佩”,做香囊的原料是秋兰。不过也有说屈原《楚辞》中的“露申”(一作“露甲”)①就是瑞香花。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二《瑞香花诗》云:“瑞香花,即《楚辞》所谓‘露申也。一名锦熏笼,又名锦被堆。”②
“锦熏笼”之名也在苏轼笔下出现过,不过这已是苏轼再次提到瑞香花了。时间和地点是在元丰元年(1078)四月的徐州,苏轼作词《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归去山翁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熏笼。”③锦熏笼的出现说明当时徐州也有瑞香栽培。这里也可能是“锦熏笼”一词的最早出处。
元丰七年(1084),49岁的苏轼游庐山时,手捧友人寄来的老友陈舜俞《庐山记》“且行且读”,“往来山南北十余日”。《庐山记》成书于熙宁五年到八年(1072—1075)之间,是关于庐山宗教人文地理的志书,其中就有关于庐山锦绣谷瑞香花的发现、栽培和移植情况的记载。苏轼游览庐山时,陈舜俞早已作古,但借助于《庐山记》的记载,想必苏轼对瑞香花原产地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只可惜苏轼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这也是他有意而为之。苏轼说:“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④因此,后人无从得知苏轼在庐山现场看到瑞香花时的感受。也可能是苏轼访庐山时已是四月下旬,过了瑞香花的花期。但苏轼对于庐山产的瑞香花肯定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苏轼到过庐山,读过老友写的包含有瑞香花发现内容的《庐山记》,更与身在此山中的僧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苏轼再次欣赏瑞香花时,是在他杭州太守任上。杭州嘉会门外,去城十里,一名卧龙山,又名龙山,龙山稍北为玉厨山,玉厨山有真觉院,真觉院栽有瑞香花。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的另一位好友曹辅(子方)自闽归道钱塘时,曾与苏轼在这里一同欣赏瑞香花,并作有《真觉院瑞香花雪中同游西湖》。苏轼则作《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诗中提及瑞香花的颜色、香气、产地、移植、养护等内容。诗曰:
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岑。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移栽青莲宇,遂冠薝卜林。纫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君持风霜节,耳冷歌笑音。一逢兰蕙质,稍回铁石心。置酒要妍暖,养花须晏阴。及此阴晴间,恐致悭啬霖。彩云知易散,■■忧先吟。明朝便陈迹,试着丹青临。⑤
这首诗的头四句后被吴自牧《梦粱录》在记载杭州物产花卉时所引用。依据苏轼诗中的描述,真觉院中的瑞香花是浅紫色(《梦粱录》中作“湘紫”),它是从孤云岑(《梦粱录》中作“孤峰阴”)上移栽过来的。由于此前苏轼到过庐山,又读了陈舜俞的《庐山记》,在诗人的心目中此“孤云岑”极可能指的就是庐山。来自高山的瑞香花到真觉院后受到僧人很好的照料,很快就成为花中之冠。这种具有兰蕙一般芬芳气质的花可以制作成楚臣屈原佩带的香囊,又像是天女散落的衣襟,让使命在身、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受到感动。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停下来赏花饮酒,而瑞香花却偏偏适宜在阴雨天生长,诗人感叹要珍惜阴晴间隙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同时苏轼又作《西江月真觉赏瑞香》: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①
其二坐客见和,复次韵: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皁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②
词中提及二人饮酒赏花的情形,曹子方用眼看,看得眼花缭乱,苏轼用鼻闻,闻得心花怒放。瑞香惊梦显示诗人对于瑞香花起源传说的熟稔,而在诗人看来,瑞香花比玉蕊(琼花)更清绝,比鞓红(牡丹花)更纤秾。他们在小院中流连忘返,眼看就到了晚上,即将在天朗气清的月夜回家,在瑞香缥绕中入梦,而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花天酒地、欢声笑语之中。
瑞香花和紫丁香相似,曹子方并不能将二者区别开来,还说他们在真觉院观赏的恐怕不是瑞香,而是紫丁香。瑞香和丁香也确有难以区分之处,唐代诗人钱起有写丁香的诗:“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③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一书中将其收在有关瑞香花的“赋咏祖”之中。事实上,唐宋时期的诗人也喜欢将二者相提并论。直到明代,王象晋还说瑞香“冬春之交,开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④苏轼试图加以辩证,于是又作了第三首《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⑤
他说瑞香花本想借着曹子方的诗句来扬名,却不想曹子方却把瑞香当成了丁香,把瑞香花给气哭了,瑞香花是吴地的风物,曹子方却把它看成了普通的草木。苏轼并没有具体地提到瑞香和丁香的区别,而只是讲了历史上与植物分布等有关的文学写作的典故:“汉司马相如为《子虚赋》而载云梦之饶,故山泉、土石、草木、禽鱼无不毕究。”但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卢橘夏熟,黄甘橙楱”之说。因卢橘(一说即枇杷)不是长安一带物产,故左太冲在《三都赋序》中指其谬曰:“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苏轼借此比况曹子方把瑞香称作紫丁香的错误。可是苏轼却把《上林赋》误记成《子虚赋》,故有“继取相如云梦”之句。⑥就好像作画时不小心被袖子弄上了墨,惭愧而脸红。不过苏轼又很快为了缓颊,说他只是被瑞香花撩动之后一时的意乱情迷。从“吴风”二字来看,苏轼认为瑞香花的分布主要是在吴地。江西有吴头楚尾之称,庐山当系“吴头”的一部分。把瑞香花看成是吴地物产,也再次说明苏轼对于故乡蜀地也有瑞香花分布这一事实是不了解的。苏轼与瑞香花的缘分也不像与杜鹃花一样源远流长。
但苏轼对于瑞香花热兴起的推动是值得肯定的。词家吟咏瑞香花,苏轼应该是最早的。南宋胡仔认为,除了苏轼有关瑞香花的诗词之外,“余观元祐群公集,并无咏瑞香花诗”。⑦胡仔的评价和吴曾看法一致,虽然有所偏颇,但都肯定了苏轼在瑞香花诗词创作上的地位。今人所编《全宋词》中写到瑞香花的作者有29位,其中最早的就是苏轼。北宋有关瑞香花的诗词作者中有的还是苏轼的亲朋故旧。比如居讷,四川梓州中江人,其人受到苏轼的老师欧阳修的尊敬,也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游相好”;又如杨杰,苏轼有多首诗是写给他的,他们一同谈到兰和蕙的话题,①也分别提到瑞香花;还有李之仪,在苏轼帅定州时被辟为幕僚,与苏轼多有文字唱和。这些作者创作中的瑞香花主题,可能是受到苏轼的影响。
五、结语
考察瑞香花的历史,会发现瑞香花的发现以及瑞香花热的兴起,与江西特别是庐山的自然和人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苏轼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瑞香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最初是唐、五代时期在江西庐山由僧人发现的,随后在两宋时期藉由士人的欣赏而迅速进入皇宫和千家万户,遍及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等地。少年时代的苏轼在四川老家时并没有注意到刚刚兴起的瑞香花,他是到了杭州等地以后,才开始逐渐认识瑞香花的。苏轼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瑞香花热的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辙在追问个中的原由时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②不过成败皆萧何,高知名度既害了苏轼,也成就了苏轼,就知识传播及其社会影响而言,很难作出一个正面或反面的评价。就如苏轼曾推广过的圣散子方一样,它原本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药方,苏轼得之于四川眉山人巢谷,后经苏轼的推广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圣散子方的误信误用,导致大量病人死亡,到南宋时“医者悟,始废不用”。南宋人叶梦得分析了圣散子方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发现其与所谓“名人效应”有关。其言:“巢谷本任侠好奇,从陕西将韩存宝,出入兵间,不得志,客黄州,子瞻以故与之游。子瞻以谷奇侠而取其方,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方,事本不相因,而趋名者又至于忘性命而试其药,人之惑,盖有至是也。”③民眾对名人的迷信和盲从,放大了圣散子方的不利影响。就瑞香花的兴起来看,它原本是僧人在庐山的一个偶然发现,因缘际会,伴随着唐宋时期全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苏轼也是瑞香花的关注者之一,他对瑞香花的吟咏促进了瑞香花热的兴起,而他本人在其中的作用也因为他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被放大。人们把瑞香词的最早作者,扩大为瑞香诗咏的最早作者,甚至认为“瑞香”二字都是苏轼的发明,这是苏轼本人始料未及的。知识传播的名人效应于此也可见一斑。探讨名人和名花的关系,也将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但本文的重点在于考察瑞香花的发现和传播,苏轼只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瑞香花热的兴起是环境与人文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繁荣的一种标志。
责任编辑:胡颖峰
责任校对: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