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露 吴杨 姜丹
【摘要】文章分析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图书出版的选题内容、作者来源、出版速度、出版流程、出版物形式和出版物发行模式,发现经过17年的社会发展,出版业逐渐与技术融合,更好地适应了时代需求。在融合发展思路下,出版业应进一步创新,从业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技术融合,打造核心品牌,建设人才队伍,更好地促进出版的融合发展。
【关 键 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版;技术;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蔡晨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吴杨,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姜丹,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1.009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2020年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该书是全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读物。1月21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开始策划关于新冠肺炎的医学类图书。1月27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紧接着,全国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各类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图书。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家出版单位也出版了多种与疫情相关的图书。2003—2020年,17年间,时光飞逝,社会发展,技术更新,出版业更好地适应了时代需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一、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出版业态对比
1.图书内容
“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好的内容是优质出版物的根源。表1列举2003年非典时期出版的图书和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出版的图书,可以发现,2020年出版的部分图书与2003年出版的图书有相近之处,说明了优质选题在图书出版中的重要性。
对比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版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疫情暴发初期,大量出版关于病毒防护及科普知识的书籍,在此期间,人们需要科学、权威的医学解读和防疫知识,医学类书籍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公众科普与病毒相关的防护知识;第二,疫情急速蔓延期,日益增长的确诊数字易使公众产生恐慌心理,这一阶段出版社会出版与疫情相关的心理类图书;第三,为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出版社会出版有关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图书,让公众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并向英雄们致敬;第四,疫情稳定并得到控制后,出版社会出版针对疫情期间各类事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反思的图书。
2020年6月16日,中宣部公布了2020年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选题,其中,近20种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图书,体现了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图书出版的重视。如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战“疫”——人类与病毒的故事》成功入选,该书内容从深层次探讨对病毒的理解;又如外文出版社入选的《一场对中国制度的大考》,将选题内容上升至对国家制度的阐释。
2.作者来源
2003年,针对非典疫情时期出版的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增设了第六届国家图书特别奖。分析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特别奖的作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如各级宣传部门、卫健委等;二是医学类专家;三是纪实作者;四是新闻媒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出版的图书,除上述四类作者外,还出现了两类作者——出版机构和在线诊疗平台。出版机构作为作者,以主编的形式整理和归纳网络上的相关内容素材进行图书出版,如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给孩子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科普漫画手册》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战“疫”家书》。在疫情防控初期,出版机构作为作者出版的图书数量最多[1]。为避免去医院导致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这一时期在线诊疗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平台除了日常的问诊工作,也充分利用线上的数据和资料,将相关内容整理后进行图书出版。这两类作者借助网络信息,更好地实现了出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出版速度
2003年4月,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治疗》一书,从确定选题到组稿成书直至将书送到读者手中, 总共用了7天时间。7天内, 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3次修订, 共印刷了4次[2]。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非典型肺炎不可怕》一书, 从策划到出书只用了5天[3]。2020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仅用了48小时,被新闻媒体报道为“广州速度”[1]。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的出版也仅用了一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的稿件流传、编辑、排版、校对等都可以借助电脑软件和社交媒体工作进行线上操作,但为了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出版单位必须对内容和流程进行把控,出版的极限时间在一周左右。
4.出版流程
2003年,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非典型肺炎并非不可防治》一书,该书出版期间,由出版社的领导带队,编辑、校对、出版人员到印刷厂现场办公,昼夜奋战,拿到书稿后仅用3天时间就出版了图书[4]。2020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一书,其出版的主要流程如下:专家先在微信群里审读作者的Word版初稿并由一人统稿,遇到问题在群里讨论,由审读专家定夺;稿件初步审读后,由美编进行排版,并严格落实三审制度;排版改样后,编辑同时校对,落实三校制度,在微信群里修改讨论并最终定稿。由于该书出版的时间恰逢春节假期,因此编辑没有集中办公,社交软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沟通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家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流程大致相同,借助微信等社交軟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5.出版物形式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出版的图书几乎为纸质图书,“ebook”(电子书)的概念刚刚进入我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版物的形式则以电子书为主,也包括纸质书、有声读物、视频等。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印刷厂不能及时复工,以纸质为载体的出版物明显比以前少,而数字化产品在此期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信息时代,数字化产品是最快速、最高效的服务受众的方式,同时,也缩短了图书印制和物流的时间差。
6.出版物发行
2003年,非典疫情相关出版物的发行主要依靠传统纸质图书的发行渠道,包括零售书店、报刊亭等。据统计,2003年5月18日,共有59家出版社出版了101种有关非典疫情的图书,而其中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有2种,50—100万册的有6种,10—50万册的有12种,截至2003年5月22日,非典疫情相关图书总发行量达到1200万册[5]。2020年,各出版社出版的纸质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发行,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等则通过学习强国、新华书店网上商城、咪咕阅读、喜马拉雅、亚马逊、掌阅、微信读书、京东阅读、当当云阅读、丁香园、天猫阅读、得到、知乎等线上网络传播平台和数字阅读平台传播。数字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为主,免费供社会大众阅读,因此,受众范围大大增加,很多图书单本的点击阅读量超千万,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总发行量。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出版业的作为及变化
2003—2020年的17年来,出版业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尝试与新技术结合。
1.凸显社会效益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出版业不仅出版纸质图书,为读者普及病毒防护科学知识,疏导大众恐慌心理,弘扬抗疫感人故事,还免费发行电子书、有声读物等,并通过多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可见,出版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社会效益。
2.注重与技术的融合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版业的各个方面包括选题内容、作者来源、出版速度、出版流程、出版物形式和出版物的发行模式相较于非典疫情时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版业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前进,并与技术不断融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期,融合出版成为主力军,全新的出版模式、数字化的出版流程初步运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3.推动出版业的变革
17年来,出版业先后出现了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新兴出版等概念。编辑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和作者进行沟通,作者以电子稿投稿;产品形式除纸质版外,还有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数字化产品;发行方式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纸电同步、纸数同步的生产模式成为出版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目前,虽然人们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程度仍低于纸质图书,但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出版产品发展可期。
三、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融合出版路径
1.转变思想观念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四全媒体”的重要论断,目标是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6]。这从国家层面上为融合出版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融合出版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实现了出版与科技的接轨。今后,出版业将与新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互动媒体实现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合作,这就要求出版从业者们要转变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思考出版融合的创新之路。目前,已经有多家出版机构开始尝试,如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来出书”自助出版平台,将“网络自出版”概念引入传统的出版流程中。“来出书”平台是国家首个图书自助出版网站及学术著作出版平台,实现了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了由图书的投稿、编校、印刷至发行推广等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转型[7]。
2.做好顶层设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出版业意识到融合出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出版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做好规划和设计。如出版集团化建设将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优化出版社的发展路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当前,各大出版集团均在布局融合发展。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分别对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的融合进行设计,有目标、分层次地规划发展路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借助“凤凰书苑”等APP实现了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的广泛传播。
3.深化技术融合
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务是纸介质的线性工作流,以人工运作的线下流转为主,出版物的内容输出形态单一。纸介质线性工作流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凸显。出版业应将现代化技术引入出版流程,实现线上内容生产和运作管理,将“全纸化出版流程”逐渐过渡到“无纸化出版流程”。目前,已有出版单位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如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实现了图书出版全流程的无纸化、电子化、智能化,集版权保护、智能化编校排、图书出版、印刷服务、版权管理与运营于一体,大幅提升了出版质量,缩短了出版时间,提高了出版效率[8]。
4.打造核心品牌
如今,出版业开始与大平台实行跨界合作,如喜马拉雅、得到、阅文等,这些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获得良好口碑。各大出版集团或大型出版社也正在创建各自的门户平台,这些门户平台以自建品牌为目的,将各家产品发布在平台上,但由于影响力小、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很难像大平台那样能够持续吸引用户,更难实现数字产品的销售和盈利。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推的“凤凰书苑”“凤凰易学”,集团下属公司成立的平台时代学习报网、“小凤凰FM”等,这些资源各具特色,体现了各家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和精品生产,但是无法形成合力,成为一个持续吸引读者的品牌,也无法吸引其他平台进行深层次合作和产品推广。但如果将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品牌形象,不仅可以实现“1+1>2”的效果,也可以成为后期与大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资本。
5.建设人才队伍
促进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传统出版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编校或营销业务能力。随着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和冲击下,出版社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既熟悉传统出版,又精通互联网、新媒体使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远程办公期间,更加凸显了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的重要性。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出版单位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新媒体能力的骨干編辑,为出版业的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出版业都经受住了考验,贡献了社会效益,并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稳步前行。随着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从业者将直面更多的时代巨变,要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守住核心内容产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内容生产,只有找到融合出版的落脚点,才能有规划地实现出版业的华丽转型。
|参考文献|
[1]国内新冠肺炎防疫图书出版研究[EB/OL].(2020-02-20)[2020-03-20]. https://mp.weixin.qq.com/s/0k0Ed99lLG96TBQzJcvQcg.
[2]杨芳芳. 重大新闻事件与图书出版[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85-789.
[3]方舒阳,张志强. 非典类图书出版的分析与思考[J].出版广角,2003(6):41-43.
[4]王大跃.《非典型肺炎并非不可防治》出版的前前后后[J]. 中国编辑,2003(3):91-94.
[5]袁复生,吴赟. 论非常时期图书出版系统的作为及其社会功效[J]. 编辑学刊,2003(6):66-69.
[6]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提到这三“新” [EB/OL].(2019-01-26)[2020-03-24].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126/t20190126_524494708.shtml.
[7]王辉.“来出书”自助出版平台模式浅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9):36-38.
[8]“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产品在京发布 [EB/OL].(2019-08-14)[2020-03-27]. http://www.ce.cn/cysc/zljd/zlwlx/201908/14/t20190814_329083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