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科研院研究员彭虓谈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成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积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更好地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普惠于每一位市民。“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充分突出了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以交通先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出行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让绿色出行成为最美风景线
(一)精心编织绿色出行网络系统。成都围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持续不断提高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建设高品质绿色出行网络系统。截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13条,运营里程达到557.8公里,位居全国第四,形成通勤骨架网络,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正点率100%,在全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44个城市里独一无二,有力保障了市民通勤的时效性。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1014公里,港湾式公交站808座,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中心城区“5+1”区域常规公交线路608条,建成区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保障市民在步行范围内均可乘坐到公交车,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成都规划了“一轴、二山、三环、七带”世界最长的绿道系统,已经建成4408多公里,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很好地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方式联系起来,真正实现“轨道+公交+慢行”绿色通勤出行网络,将平均单程通勤时间控制在33分钟以内。
(二)丰富出行方式满足多样需求。成都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出行服务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一体化、高品质的绿色出行服务。积极推进城市群内铁路公交化建设,运营里程达到428公里,实现日发车329对,日均载客25万人次,铁路公交化运行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同城化,促进了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集散,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指数。依托二环上2条快速公交线,先后开通9条快速公交放射线路,建成“环+放射”的快速公交网络,日均客运量近35万人次,“地面上的地铁”快速公交路网越织越密。精细化分析市民通勤出行和商务出行,持续发展多元化公交服务,定制公交、夜间公交、旅游公交、高峰快线、校园直通车等线路超过150条,进一步丰富公交出行服务产品。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不断扩大城市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100%,加快公交服务普惠于民的步伐。
(三)积极打造绿色智慧安全出行。依托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成都加快推进智慧绿色交通发展,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安全出行。截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5+1”区域新能源公交车辆总保有量达到3358辆,占城市公交总车辆数的38.2%,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100%,未来成都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将全部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引领智慧公交发展,成都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公交综合体,发布了全国首个5G智慧公交管理调度系统,通过5G+AI创新应用升级公交调度管理,为乘客提供不一样的出行体验。综合考虑市民出行需求和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科学测算共享单车运营数量,2020年全市投放共享单车25万辆,保证最后一公里接驳,并且减少了对出行环境的破坏。大力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强化落实运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17至2020年,轨道交通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中心城区“5+1”区域公交责任事故死亡率保持在0.03人/百万公里以下,市民的通勤出行更加安全可靠。
准确把握城市交通发展新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要求城市交通提升治理水平。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行政方式,着力建立多方联动、治理有效、法制健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为建成安全可靠、便捷畅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人民满意交通提供坚强的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有长足的进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城市交通、都市圈、城市群综合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治理水平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区域和部门间的综合交通管理还呈现分散治理的现象,“跨部门、跨方式、跨区域”的综合交通协调机制尚未成熟,政府善治、市场巧治、社会共治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交通强化引领作用。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以乡村振兴为重点战略任务的城市化格局,指出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近些年来,成都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持续增长,由于依然存在居住、就业等城市要素在空间上配置不均衡现象,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这就要求必须大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城市开发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下城市交通與城市协同发展,实现交通主动引领城镇空间结构和发展布局,加快形成高效衔接、有机融合的城市群间、城际、城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畅通人流物流集散,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级。
(三)供给侧改革要求城市交通提升服务品质。“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依然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出行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对城市交通便捷程度、出行舒适程度及安全保障水平等服务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成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开车堵、地铁挤、公交慢、打车难”等交通问题仍然还是城市发展的痛点,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和换乘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停车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停车泊位缺口还要更大。这需要成都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交通运输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提升服务针对性和精准性,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高品质、个性化出行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改革创新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成都应加快设计新时期城市交通领域深化改革蓝图,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一城一交管理改革,推动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加强协调统筹力度,完善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城市群等跨区域的一体化协调机制。二是优化交通运输运行机制。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全面清理交通运输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综合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公共财政能力、城市公交运营成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完善城市公交定价和调节机制,建立完善的政府购买城市公交服务制度。三是改革创新治理模式。深入创新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公交用地,建立反哺公共交通制度。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推进“四基四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二)大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的“三张交通网”,成都应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全面开放中当好先行官,引领都市圈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城际铁路通勤网络。围绕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逐步建成以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城际内快速客运网络,支撑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都市圈结构。二是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建立“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合理级配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加快完善“环+射”路网系统建设。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力争“十四五”车均公交场站面积提升50平方米。强化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停车泊位供给,创新停车管理,提高停车使用效率。三是融合城乡基础交通网络。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连片成网并向进村入户倾斜,构建一体化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形成城乡双向畅通的循环格局。
(三)加快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勇于承担起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任,内提质效,外保安畅,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总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要与城市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一是优化城市绿色出行环境,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持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建设,强化城市轨道交通骨架作用,统筹发展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出行方式的比較优势。积极发展“供给灵活、精准对接”的需求响应型特色服务产品,探索推进一站式出行服务。二是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完善步行、自行车出行与公共交通的无缝换乘衔接,加快完善相关规划、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提高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三是强化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尤其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制定差异化的停车价格引导交通需求的合理分布和停车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着力推进城市交通智慧化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发展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加快交通运输新技术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实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数据信息”三网融合,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一是提高智能化管理能力。通过加强信息融合、强化交通大数据应用,解构城市运行规律和特点,强化城市交通精准治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推进“互联网+城市交通”发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城市交通运行的状态监测、分析和预判,引导公众便捷、智能出行,为交通规划、决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撑。三是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大数据共享与分析。建设全面、可感知的城市交通大数据采集体系,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推进城市交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作者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