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琳
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周期。”但也有生意可以穿越周期——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都要倚仗刚需食品。正因此,食品饮料企业往往是资本市场的大赢家,而调味品又是刚需食品中的明星赛道。
原因在于,集中化和品牌化是消费品领域通用的增长逻辑,当下的调味品行业仍非常分散,很多小品牌鱼龙混杂,集中度可提升空间广阔;同时,调味品的下游需求稳定,品牌忠诚度较高,堪称旱涝保收。
增长的确定性反馈在股价上,酱油龙头海天味业的市值已经超过6 000亿元。相比之下,醋业龙头恒顺醋业的市值约为247亿元(截至1月28日收盘)。
确实,国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醋的消费量低于酱油,加之食醋行业地域特征明显;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营差距,恒顺的人均创收远低于海天味业。国企体制导致恒顺内部激励不足、渠道力和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酱茅”在前,意味着“醋茅”的改善空间。2019年底,一则人事任命引发关注。曾任镇江市政府秘书长的杭祝鸿出任恒顺集团董事长。
分析认为,杭祝鸿在当地的组织资源协调能力非常强,这一调任更多体现出地方国资委对恒顺改革的重视。参考食品饮料行业的众多先例,如果新任领导能推动恒顺从管理机制到运营机制有所变革,“改革红利”将带来巨大的边际弹性。
2020年,恒顺开始做梳理、打根基,从生产、销售、运维多个角度,排查内外部的发展障碍。其中,数字化转型被认为是推动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切面。2020年7月,恒顺启动自上而下的全数字化重塑。
这场“重塑”能否助力一家拥有18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擦亮金身”?这将决定“改革红利”的释放进度和力度。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改造也更多像是直升机而不是飞机——避开好高骛远的坑,局部突破,小步快跑,积累经验和信心。
180年前,恒顺醋业诞生于江苏镇江,是国内四大名醋之一“镇江香醋”的代表,食醋产销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几乎是醋业中唯一具有高端品牌号召力的企业。
但是,作为醋业龙头,恒顺在食醋行业的市占率仅为7%,70%的食醋企业仍为中小作坊式,“各地各派的小品牌”亟待整合。
恒顺由此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恒顺”的目标,这种由内而外重整河山的决心需要一系列能力匹配,最关键的底层能力便是数字化能力——数字化由最初的IT部门负责推动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
究其原因,一个强壮、稳定、柔性且可拓展的数字化核心,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战略决策缺乏数据支撑、成本控制缺少计量依据、流程繁琐造成效率低下等问题。
尤其是国企借助数字化改革突破瓶颈,近年来多有先例。2017年,原四川省经信委副主任李曙光执掌五粮液,次年便启动数字化转型,如今这家川酒龙头“量价齐升”,大有王者归来之势。2020年10月底,五粮液董事会同意实施数字化转型二期項目,投资预算为7 900万元,可见已经尝到甜头。
对于传统国企而言,借助数字化转型之刃,能够击破管理之疲、风险之痛、边界之痒——解决管理无决策依据的难题,克服“人治”的风险,突破固有边界与外界共荣共生。
但是,国企数字化转型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远远大于民营企业。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新生事物,很难找到成熟案例做参考。“酿造行业和其他行业研究的东西很不一样,几乎没有对标……我们会片段性地做一些整合式创新。”恒顺醋业首席信息官苏欣宁称。
另一方面,国企在很多方面受到的制约也大于民营企业,随着转型进入深水区,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考核绩效等方面多有掣肘。坊间一位国企领导曾经吐槽:“我们虽然花的是自己的钱,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去国资委批个‘粮票。”
基于此,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发生的,这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当一把手下定决心以后,“头雁效应”就会显现。在制定转型战略时,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决策支撑体系,使问题可以直达高层。
在顶层设计阶段尤为重要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数字化已远远不够,而是要梳理业务现状、收集和分析各方需求,全方位将数字化渗透到各项业务中。这一切都需要高层支持。
国家战略层面也下决心要推动国企数字化转型。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足以见得,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定局”,管理层必须达成“灵魂深处要改革”的共识。
数字化转型如何落地?“阿里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曾经提到一个直升机的梗。“是直升机而不是飞机,比的不是谁飞得更高,而是能不能飞到刚刚可以比树梢高一点点的位置,这对于直升机而言是最难的事情。”
他认为,如果不去厘清直升机和飞机,信息和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区别,“含含糊糊的,一个时代就错过了”。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改造也更多像是直升机而不是飞机——避开好高骛远的坑,局部突破,小步快跑,积累经验和信心。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杨文池曾经去国内一家著名酒厂考察。酒厂的酒不愁卖,但过去100多年间,产能总是上不去。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套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酿造工艺不能轻易改动,否则品质会打折;二是必须在原产地生产,换地方后品质不同。酒厂负责人希望能得到新技术的加持,对酿造、制造等流程进行梳理优化。
恒顺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如何借助信息化系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将180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数字形式的固化,推动传统工厂的智能化升级?
在生产层面,恒顺对260种成品和半成品的原辅物料进行数字化定义,对主要工艺流程建立数字模型,借助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实现生产流程数据的可视化。
以酿醋最主要的原料糯米为例,目前已经实现自动输送、自动润粮、自动粉碎、自动入仓发酵,并能在线剔除不合格品。
但苏欣宁也指出,最难数字化的是人的经验。涉及工艺层面,恒顺在尝试,但不会贸然迭代。比如制醋的发酵环节便很难利用数字化模型标准化,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对人力要求很高。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工艺壁垒。
制醋传统工艺分为酿酒、制醅、淋醋三个过程,40多道工序,其中发酵环节最难利用数字化模型标准化。
在管理层面,集成原有分散的各个系统,打破部门间的筒仓效应、数据孤岛现象,统一搭建智能管理平台——车间管理层可以了解原料来源、库存状态和订单状态;公司管理层可以掌握新品开发、物料供应、生产库存、物流销售等数据。
同时,“一瓶一码”也使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防止区域间窜货。从研发、生产到质量管理、物流和售后服务,恒顺试图端到端打通数据,建立连续性的数字化流程链,实现动态和实时管控。
由智能化工厂更进一步,恒顺试图在价值链层面打造敏捷化的智能供应链,把终端、经销商的数据采集回来,通过数据分析,指导生产计划、仓储物流等,减少产销不平衡。
“销售端经常抱怨,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法交付;生产端却说,东西卖不掉,销售有啥本事?这背后是产销协同问题,市场端的数据必须赋能生产、指导生产、驱动生产。”苏欣宁称,对于消费品企业而言,供应链的效率非常重要。
数字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产业链行动,赋能相关利益者才能提升行业话语权。如何带动经销商的数字化?
海天味业之所以拥有远高于行业均值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优势之一在于其业内领先的渠道控制力。相比之下,恒顺目前的销售模式相对传统。
这种渠道控制力的正向循环,有望积淀为“内功”,推动恒顺走出华东市场,突破传统上醋的消费地域性,把镇江香醋卖到全国。
恒顺的经销商比较特殊,很多是爷爷做了爸爸做,爸爸做了孙子做,有的一家三代四代都在做恒顺的经销商。他们的营销做得非常好,市场基本被掌控在圈子里。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部分经销商年龄层偏大,学习和管理能力弱,缺乏经营市场的手段和技术条件。部分做农贸、批发市场的经销商,基本没有数字化能力和意识,采取的仍然是一呼百应的模式。
苏欣宁说:“作为品牌商,我们希望有更多数据化的赋能给到经销商。”如何把数据都收回来并进行归类分析?恒顺正在努力挖建一个渠道“数据湖”。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方式打通信息流,包括渠道各层级数据的采集、补充、完善,描绘出渠道客户的360°视图;另一方面,优化业务流,对渠道客户进行细分,梳理营销矩阵,针对性地赋能。
两方面形成合力,实现渠道全链路数据可视化,渠道赋能中心可以全局性地统揽渠道商、KA/特渠、终端,精准掌握市场的实际消化能力,动态管理存货。比如,对于有真实客户和终端网点的渠道实现足额配货,反之则予以减量。
2020年3月,新任營销总监上任后,将原有的36个片区重新整合划分为8大战区,引进赛马机制,薪酬体系市场化。管理力度加大意味着更容易推动渠道的数据化改造;同时数据归集能够理清渠道架构,推动渠道控制力的整体增强。
这种渠道控制力的正向循环,有望积淀为“内功”,推动恒顺走出华东市场,突破传统上醋的消费地域性,把镇江香醋卖到全国。
全数字化重塑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在于,恒顺原来主做B端,不碰C端,如今在数字化基建的加持下,恒顺开始规划DTC(直接面对消费者),搭建会员体系。
“只有C端才能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苏欣宁说,恒顺对于智慧零售的规划,是去做适合互联网思维的产品,通过会员体系驱动营销、研发、生产。“实际上是从货场人到人货场的思维转变。”
早期恒顺因重生产不重营销而被诟病,20世纪90年代初经销商得带着现金到恒顺,请客吃饭才能拿到货,当时恒顺只有6个业务员,但市场格局早已骤变。
为了不断提升品牌与粉丝的互动、建立黏性,恒顺围绕着消费者体验旅程,系统性地梳理与规划消费者体验场景,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与消费者的场景互动。
麦肯锡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陷入“试点困境”,其中薄弱的组织能力是最大障碍。
而恒顺的优势在于,作为“醋茅”,其品牌护城河深厚、历史地位颇高,有底气基于品牌力和产品力发起普通食醋到高端醋的营销创新。
打开恒顺的天猫店,可以看到香醋、白醋、陈醋、黑醋、醋饮料等,醋全品类覆盖;针对场景细分,有了蟹醋、饺子醋、宴会醋等高端产品;此外还开发出养生醋、蜂蜜醋等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在利润丰厚的高端醋领域,恒顺目前是唯一的玩家。
大部分时候,数字化转型是隐藏在“冰山”下的工作,绝非买几套标准化的软件系统便能够解决。
麦肯锡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陷入“试点困境”。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多,涉及业务、技术和组织等方面,但排在前五的主要原因都和技术无关,薄弱的组织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障碍。
恒顺位于“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镇江,人才的引进是个大问题,高层次的人才大部分留在南京苏州等城市,数字化能力建设受到制约。
今年,恒顺优化组织架构,整合成立了六大中心——战略中心、营销中心、数字化中心、财务中心、管理中心和供应链中心,从整个业务链、数据链上协同、支撑,力图保证数字化拼图完整。
此外,在全数字化重塑项目中,恒顺选择了SAP、IBM作为合作伙伴,将相对成熟的体系引入,降低转型的风险。
对于这家百年老字号而言,数字化转型犹如强力牵动的列车,正处于不容错过的时间窗口。当下苏欣宁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数字化重塑过程中解决“割裂”问题:流程割裂,有的业务条线流程不清晰,没有分析、决策和反馈节点;底层数据割裂,渠道数据无法同步给品牌商;横向数据割裂,不同区域、不同渠道的数据并不相通,无法“合并同类项”;上层数据割裂,宏观数据无法快速帮助一线销售人员答疑解惑,无法实现供应链的及时调整。
如何整合数据资产,如何借用外部力量,如何培育数字化组织和人才,仍取决于恒顺自身的能力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