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万强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结合地带,面积229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13个村(社区),总人口22.19万人,其中彝族占50.7%。
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下足“绣花”功夫,持续精准发力,高质量实现95个贫困村退出、10307户43996名贫困人口脱贫,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回顾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主要有三点经验。
精准扶贫,我们坚定“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马边贫困面宽、线长、程度深,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凝聚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投入“两不愁三保障”。为此,我们推行“书记+县长”双组长统揽调度,落实36名县领导、2727名机关干部尽锐出战,全覆盖帮扶联系15个乡镇、4.8万余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同步整合用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扶贫、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峨眉山市对口援彝等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最终攻克了贫困堡垒,完成了脱贫摘帽这项“历史使命”。全县基础条件实现大改善,新改建住房4.5万余户、惠及18万人,硬化村组路、连户路2500余公里;产业发展取得大突破,创新推行“6+X”名优特产业扶贫,设立到户产业奖补等资金6500余万元,激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建成茶叶、竹笋、青梅等基地近180万亩,推动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脱贫补短,我们坚持“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个“寻”,是精准寻定帮扶对象,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定过程中,严格落实自主申报、民主评议、反复比对、公示公开等程序,在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的确定过程中,严格“排、访、评、录、测、补、销”七步工作法,确保该进的一个不能少、不该进的一个不能多;是精心寻找帮扶对策,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制定“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户一策”“一人一计”等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政策精准;是精确寻查问题短板,突出脱贫攻坚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聚焦再聚焦,用“放大镜”反复查找并推进整改,累计梳理问题23953个,精准实施核定措施、确定效果、议定成果、审定结果、认定销号“五定”工作法,逐一研判分类,定人限时销号。
直面挑战,我们坚信“众志成城过险滩”。脱贫攻坚是从中央到地方唯一层层签订军令状的工作,基层干部肩上的压力和责任前所未有。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以严谨的作风把脱贫攻坚各个环节做细做扎实,就能挺过艰难的“历史三峡”,到达胜利的彼岸。面对脱贫攻坚自查、检查、核查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既有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也有随机暗访检查和专项巡视审计等,还有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和群众是否认可满意,我们始终把功夫下在平时,切实增强迎检的底气。面对近几年连续遭遇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和贫困群众增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反应、闻令而动,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纾困解难,千方百计保证脱贫对象收入不减,最终共克时艰,顺利迈过一道道险滩,确保了脱贫摘帽的果实成色。
在重重大山中修筑贫困群众脱贫的“幸福路”是马边县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结合马边实际,重点从六个方面统筹发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聚合乡村振兴目标愿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总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结合马边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细化完善县、乡、村“三级”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既兼顾当前又考虑长远,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结合起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同时,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强化规划执行监管,配套完善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制度措施,确保执行有力、落实到位,顺利建成大小凉山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二是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效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推进雪口山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建好马边茶叶、竹笋、青梅、猕猴桃等“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行动,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水平,着力构建“4+3”现代农业产业體系。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推广“秀美马边”区域品牌,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引领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基地扩面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三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把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统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同步深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三变”“三权分置”等重点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确保村集体经济人均收益提高到10元以上。
四是注重活跃激发市场主体。坚持把农村市场主体培育与建设放在关键位置,立足马边农业资源禀赋,统筹基础配套,因地制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着力建立以配送连锁、电子交易等现代市场流通形态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村市场主体优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农村市场主体,吸引一批本地农户向龙头企业靠拢。
五是加强农业人才转移配置。学习借鉴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做法和模式,向乡、村基层一线全面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行村党组织领导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聚才引智,深入实施“彝乡归雁”工程,支持人才“上山下乡”,加强“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农村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着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强化农村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培养,积极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六是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并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受益者。广泛组织开展大规模、持续性的乡村振兴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网络、电视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美丽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致力增强发展乡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宣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政策导向,提振农民群众信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出资出智,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注重突出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农民现代化水平提升培训,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