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我放弃了,因为研究不出来好的包袱了,没有特别好的事儿,不新鲜了。”在节目《我就是演员3》中,当主持人问小沈阳你还要回去演小品吗?小沈阳的回答无奈且心酸,他说:“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我不喜欢,我喜欢逗大家笑,从头到尾让你们笑得开心。”
他已经从喜剧当中退了出来,希望演一些好作品,跟他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在小品界闯荡成名的许君聪,甚至还有被称为“喜剧一姐”的贾玲,近年来她似乎也渐渐退出小品的舞台,转战综艺与电影。
想当初,除了春晚的小品,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也给大家贡献了许多优秀的小品,比如沈腾、艾伦的《热带惊雷》《致敬卓别林》,还有王宁、艾伦的《白蛇前传》等,那段时间是小品最高产也是质量最佳的时候,然而渐渐地,节目在后期却偏向了煽情和悲情路线,似乎不把观众惹哭就不是一个好的小品,收视率也越来越低。
小品“喜头悲尾”、走向煽情化是小品时代的结束吗?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小品的发展历程
小品“喜头悲尾”,是说一个小品在开头的时候是搞笑的、开心的,在中间却突然变得煽情起来,以一个悲剧结尾,或者开始教育大众,似乎只有催泪或者承载着教育意义才能体现出一个小品的质量。而这种现象,在近年来屡见不鲜,引起了观众的不满与思考。
小品在现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小品的主要形式是哑剧,以夸张形态为形式,把丰富的个人情绪通过肢体传达给观众。王景愚和嚴顺开的哑剧名作《吃鸡》和《弹钢琴》正是这个阶段的经典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小品的主要形式由哑剧转为了肢体、表情、言语三者并重,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等以完全不同于哑剧的新样态,重新定义了中国现代小品。
第三个阶段是繁荣阶段,以赵本山为代表,小品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逐渐融入了二人转、歌舞、说唱和评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由此,小品逐渐走人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春晚上不可或缺的节目。
第四个阶段是互联网阶段,由于春晚娱乐功能的分割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小品不再局限于春晚一个舞台,不再局限于形式,以开心麻花、辽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的喜剧团队开始崭露头角,小品开始融合相声、话剧等艺术形式,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的爆红更是让小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看出,创新一直是小品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品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只有融合新的形式,才能推动小品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然而,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小品行业似乎进入了瓶颈期,进入了“喜头悲尾”的怪圈之中。
谁才是导致小品“喜头悲尾”的元凶?
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小品创作展示的舞台趋向于通过网络面向观众,以视频网站和地方卫视为载体,涌现出了《爱笑会议室》《笑傲江湖》《喜剧总动员》《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综艺。其中,《喜剧总动员》趋向于跨界,《欢乐喜剧人》前三季则是专业的喜剧演员之间的角逐。在网络环境中,由于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导致观众话语权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小品的成绩怎么样取决于观众的投票,而最终煽情化、悲情化的小品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继而得到比较高的票数。随着节目的播出,小品演员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尽量在小品的结尾煽情和悲情。
“喜剧的核心是悲剧”,煽情没有错,升华立意也没有错,但过度煽情却会让节目效果大打折扣。小品“喜头悲尾”的背后是小品演员逐渐进入创作瓶颈的现状。
根据《欢乐喜剧人》的赛制,每周演员们就要演出一个完整优秀的小品,不论从剧本创作、排练对词,还是制作舞台道具、灯光等,都只有一周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创作一个全新的作品,并将它完美的呈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节目制作的背后,熬夜改剧本、排练是常事,就算是神仙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沈腾是否还会继续做这个节目,沈腾连着说了好几句:“压力太大了”“大把地掉头发”,继而斩钉截铁地说“应该说一定不会了”。一个好的喜剧团队需要沉淀,好的喜剧人也需要沉淀。暂时离开这个舞台,或许正是一种沉淀的过程。
创作过程受限也是小品进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如同经典动画片屡次被家长投诉然后禁播一样,在2015年《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贾玲因为演了一个有关花木兰的小品,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表公开信要求致歉,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认为,贾玲的小品“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又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同时误导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最后的结果是《欢乐喜剧人》停播,贾玲在微博公开致歉。
此后,为了避免踩雷,煽情和悲情成为被经常采用的方式。要说贾玲的这个小品真的有多低劣或者低俗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认为,贾玲这件事完全不必上纲上线:“像贾玲这样幽默搞笑却水平不高,想风趣却格调差、不得体,趣味不是很完整的作品,说不上是恶意恶搞,对传统文化不尊重,并不需要反应太激烈。”
小品创作过程变得艰难,正如同小沈阳说的那样,“研究不出来包袱了”,然后又“不喜欢喜头悲尾”,和他一样的喜剧人,也都陆续转战其他领域。而继续留在小品这个领域的人,还是延续了“喜头悲尾”的作风,没有办法改变。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除了给小品带来新的展示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小品创作受到了冲击。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稀释了大众以往对小品强烈的需求,2021年1月,冯巩的一句“冻得跟孙子似的”火爆短视频平台,点赞量高达960.3万,喜剧演员在短视频平台所展现出的力量要远远高于一年一度在春晚舞台上的力量。以前大众津津乐道的梗都产出于春晚小品,“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哦耶”“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等金句至今还被大众奉为经典,而现在的梗大都在互联网的短视频平台中产生,并且几乎每周都会有新的梗产生,热闹不已。
导致小品创作进入瓶颈期,变得“喜头悲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中进行反思,寻找到小品新的突破点,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品应该如何进行创新与突破?
曾经所谓“下九流”的相声,在郭德纲的带领下从茶馆、街头走向大荧幕,走向互联网,被更多人熟知,大街小巷涌现出了众多德云女孩。相声演员从传统民间艺人转化为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相声也拥有了更加庞大的粉丝群体;小场馆的脱口秀也在李诞等人的运营下走向了《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带火了脱口秀,也带火了一众脱口秀演员。而小品作为观众数量十分庞大的表演形式,也一定能趟出一条新的道路。
无论导致小品“喜头悲尾”的原因如何,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小品“缺人才”的现状,曾经有沈腾、贾玲、王宁、艾伦、马丽、潘斌龙、魏翔等人撑起小品的舞台,再往前有朱时茂、陈佩斯、冯巩、赵本山、范伟、郭达、潘长江、赵丽蓉等前辈,而现在,小品需要新鲜血液的涌人。
郭德纲也说:“喜剧类节目干的就是人,现在人都让我们挖的差不多了。”由于中国喜剧演员资源固有的稀缺性,在《欢乐喜剧人》第七季中,节目组也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就是从之前的喜剧人变成了“欢乐人”,在各个领域发掘有潜力的新人,将节目做成了真人秀养成类综艺,进而为小品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除此之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正在录制一档喜剧传承类综艺节目,以“喜剧精神需要传承”为初衷,旨在打造一档具备“喜剧精神内核”的节目。
小品新的发展之路需要不断地探索,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能否摆脱“喜头悲尾”的风格,还有赖于时间和观众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