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日上午9点50分,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的群众游行即将开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距离天安门广场不到100米的地方,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正在悄然地进行。就在这举国欢腾之际,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宣告成立。
从1954年开始的相当长时间里,这里,曾经控制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进行的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资金。这些工程既包括它周边耸立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等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也包括离它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等新中国的工业脊梁。
在那个年代,建设银行内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在淮河大坝边,有管理治淮拨款的蚌埠专业支行;在长春汽车厂,设立了孟家屯专业支行;在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的工地上,有新安江专业支行。据统计,仅“一五”期间,建设银行服务建设的“国”字号大型工程项目,使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从年产90万吨增长到535万吨;煤炭产量从3243万吨增长到7459万吨;建设铁路干线9300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建设公路里程25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一倍多;新建五大棉纺基地使全国生产能力提升了3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设银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自己的史册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9年8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推进“拨改贷”的施行,建设银行升格为国务院直属部门。
1983年5月,中央批准建设银行改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
1985年4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建设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将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全额纳入国家信贷计划体系。
1985年8月,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决定,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自1985年11月1日起,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同其他各专业银行一样,全額纳入国家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使建设银行真正成为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国家专业银行。
进入新世纪,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建设银行前进的步伐愈加铿锵。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实施财务重组、创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完善公司治理,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设银行成功回归A股市场。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系统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银行自身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在服务实体经济、纾解社会痛点、探索新金融行动等方面躬身实践,硕果累累。截至2020年上半年,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27.66万亿元人民币,是上市前的近6.72倍;在巩固传统的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住房金融优势基础上,不断加大支持现代制造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民生领域力度,贷款余额接近1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从上市前的3.84%,已大幅下降到1.49%;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利润2.67万亿元、累计分红8631亿元,让投资者实实在在分享到金融改革的红利,真真切切感受到国有大行蓬勃发展的无穷力量。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回望建设银行60多年发展历程,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历史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关键,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特优势和最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