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
经历了6年的研究,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进行多轮试点,并进行逐步推广,其发行安排、政策定位、匿名机制等许多设计细节也逐步披露。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推广将翻开中国货币史新的篇章,为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清晰地梳理数字人民币的特征与设计思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针对官方发布的30多篇相关文章进行了摘编,从中提炼了重要观点,以供读者参考。
2016.0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接受财新社专访时的回答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数字货币和现金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并行、逐步替代的关系。后期现金的交易成本会慢慢升高,大家自然会更多使用数字货币,不过两者仍会在较长期共存。
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
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一开始就与比特币的设计思想有区别。
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其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等。我们会与金融界、科技界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各种新型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合理利用,优化完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技术框架,并充分预见、及时反应、有效解决在应用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016.06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姚前 发表于《中国金融》
电子支付从三方模式到两方模式是本质性的变化。
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人民银行选择保留商业银行的二元结构。
研发数字货币的几个着力点:厘清法定数字货币与私有数字货币;勾划数字货币的运行轨迹;明确数字货币对货币金融运行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做好数字货币顶层设计;密码学至关重要。
2016.09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范一飞发表于《中国金融》
普通数字配上数字钱包,只是电子货币;加密数字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才是纯数字货币。以上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择优使用以满足不同需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技术关键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整体架构,以及由协议、数据格式、数字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要素共同构建的数字账本技术。
法定数字货币从研发之日起就必须高度关注自身服务力和竞争能力,包括市场公信力、支付便捷性、体系安全性、操作灵活性、应用场景多元化、系统高效性等。
如何科学决定并调控数字货币发行量以确保币值稳定,应成为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最重要的考量,也会日益成为不同货币当局在网络世界展开数字货币竞争的关键。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还可能带来一个重要变化,即更易引发金融脱媒,影响货币创造。特定条件下必须设置适当机制加以限制。
2016.09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温信祥发表于《中国金融》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电子货币导致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电子货币的发展导致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降低,但有助于提高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性。
虚拟货币存在风险。一是缺乏透明度。二是缺乏法律认可和监管,也缺乏损失赔偿机制。三是存在技术安全问题。
双向兑换型虚拟货币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会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二是影响铸币税收入。三是降低货币指标的准确性。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仅仅只是替代纸钞和铸币,那么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现金,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影响都不大。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替代了现金,同时也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的话,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经济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影响,将涉及宏观审慎,有可能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但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2016.09 央行条法司副司长 刘向民 发表于《中国金融》
货币发行依据问题:数字货币作为人民币的一种,应具有与纸币、硬币相同的国家货币的法律地位。立法应当明确数字货币是人民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行权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并对相关定义作适当调整
货币法偿性问题:不宜设置法偿性条款的例外条款。为兼顾实际需求,可对特定情形下拒收数字货币的行为免于处罚。
货币所有权转移问题:数字货币所有权的转移在实践中有两种方式:一是转让人将其所有的数字货币以及私钥直接交付给受让人,即“交付转移”;二是转让人将转让数字货币的指令发送给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登记机构的“登记转移”。
反假币问题:应规定除中国人民银行以外的主体制作数字货币电子数据的行为均构成伪造数字货币,对中国人民银行制作、发行的数字货币电子数据进行篡改的行为均构成变造数字货币。
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首先,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电子认证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和信息保护责任。其次,应当在立法中对信息的非法采集、获取等作出禁止性规定。最后,为数字货币的保存、交易提供软硬件服务的机构和受理数字货币的商户应具备完善的技术设施和保密手段,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反洗钱问题:有必要针对数字货币特有的支付结算方式,更新完善反洗钱规则体系,探讨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履行反洗钱职责的可行性。
解决数字货币发行和使用法律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对《人民币管理条例》进行部分修订,或者出台国务院决定对发行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并修正相应内容。二是出台全国人大特别决定,宣布发行数字货币,并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使用中的相关问题作出规定。三是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使用涉及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物权法》《反洗钱法》等多部法律进行逐一修改。四是制定专门的《数字货币法》。
2016.09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 姚前 发表于《中国金融》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和构建须慎重考虑以下核心问题:在线与离线;便捷与安全;实名与匿名;交易与数据分析;与银行账户的关联;生态体系建设;对区块链技术的期待。
遵循传统货币的管理思路,发行和回笼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
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种币(数字货币)、两个库(数字货币发行库、数字货币银行库)、三个中心(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
货币的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可参考区块链技术,建立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簿记登记中心。
充分运用可信计算技术和安全芯片技术来保证数字货币交易过程中的端到端的安全。
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还可以满足反洗钱等业务需求。
数字货币本身的设计应力求简明高效,数字货币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同时把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做好。
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保证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收全生命周期闭环可控。
2016.09 央行清算总中心党委书记 王永红 发表于《中国金融》
若要实现能够安全存储、安全交易、进行匿名流通等目标,数字货币应具备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离线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七个主要特性。
要实现数字货币“四可三不可”的主要特性,可依托安全技术、交易技术、可信保障技术这三个方面的11项技术构建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体系。
数字货币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基础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交易安全技术三个层面:基础安全技术包括加解密技术与安全芯片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安全传输技术与安全存储技术;交易安全技术包括匿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重复交易技术与防伪技术。数字货币交易技术主要包括在线交易技术与离线交易技术两个方面。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较为丰富、使用便捷性较高、受众群体更广、推广应用成本较低,是数字货币较为理想的支付方式。
分布式系统架构能够有效处理海量并发交易,采用数据读取分离、数据多副本、分库分表等技术实现高扩展性,多节点保障系统安全,能够提高交易处理的效率。建议数字货币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系统架构,结合云计算的技术优势部署业务系统。
2016.09 央行金融市场司巡视员兼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组长 徐忠 发表于《中国金融》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票据交易平台设计思路:第一,票据交易平台采取相对平权的联盟链。第二,设立一个身份管理机构,负责参与方身份识别,设立了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参与方门槛,解决了传统交易平台上中介横行的困境。第三,使用区块链承载数字票据的完整生命周期,并采用智能合约优化票据交易与结算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并可以创造出很多全新的业务场景。第四,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与智能合约,实现票据交易的事中监管,降低监管成本。
一个完整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应该包括底层交易账本组件、公共服务组件、以智能合约为基础的产品工厂组件和外部接口组件这四个设计层次。
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具体方案:针对是否引入数字货币在链上进行直接清算,设计了两种实施方案--数字票据平台链外清算方案和数字票据平台链上直接清算方案。
票据交易所职能分析:在区块链的业务系统中,提供交易场所、支持服务,并引导交易发生。同时,在隐私数据的交换过程中,交易所可以承担信息中转的角色。票据交易所也是一个交易规则的制定者,负责参与方的线下身份证,监控链上的交易行为,更新发布票据的智能合约模板等。对于复杂交易来说,交易所可以辅助分析交易条件,提供定制智能合约等服务。此外,票据交易所还是整个票据业务平台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2016.09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发表于《中国金融》
移动支付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移动支付场景和技术方案多样化。二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安全性。三是移动支付多方身份的可认证性。四是移动支付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在基于单独支付硬件技术方案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中,移动支付完全由支付硬件独立完成,其安全性不依赖于手机环境,而等同于金融IC卡。
标准NFC技术方案的安全防护技术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和交易特点来有效地提高用户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支付标记化技术。二是多因素身份认证。三是可信执行环境技术。四是基于纯软件的本地安全存储技术,在主机卡模拟方案中得到了应用。
在未来法定数字货币的移动支付安全方面,必须构筑金融安全防护网。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支付安全的问题应从交易过程的多环节、多视角考虑。第二,终端作为移动支付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应被高度关注。第三,我们应引入新的密码机制和协议设计方法,积极推进国产密码算法的应用,实现金融系统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第四,应充分认识到支付大数据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2016.09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 姚前 发表于《中国金融》
应着力于系统性开展法定数字货币大数据体系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构建工作。提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交换、贮藏、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关键基础数据,为进一步的模型构建、仿真、分析和调控夯实基础。
应着力于科学遴选相关数字货币分析指标体系。关注数字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及时洞察金融资产结构趋势。
应着力在数字货币体系对于传统货币运行体系以及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关联与影响上。数字货币大数据分析要在数字货币体系与传统货币体系的关联路径、影响机理以及作用机理上开展工作。
数字货币的大数据分析要有利于新经济运行和金融安全。
2016.09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发表于《中国金融》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稳定性维护、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乃至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
应设计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仍然可以采用传统纸币所使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
在终端用户实际使用中,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可以分为基于账户和基于钱包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共存于同一体系中。
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保障机制将吸收借鉴加密货币的理念,采用传统记账方式或者通过以密码算法为基础的纯数字货币来实现,利用安全芯片载体来保护密钥和算法运算过程。
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则是可控匿名,根据法律的要求,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寻求平衡点。
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应用场景要大于传统纸币的应用场景,重点推动在互联网上使用。在这方面,系统将研究提供标准化的API,无缝衔接线上和线下支付行为。
我们不能因为法定数字货币是强制使用的,就忽视了市场规律,一定要按照现代支付的发展方向,重视市场需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
未来法定数字货币推出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高度关注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发挥数字货币正效用的同时防范潜在风险。二是密切监控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三是做好法定数字货币与其他法定数字货币的对接研究,服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四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应坚持强制使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五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走向社会。
2016.09 央行金融市场司巡视员兼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组长 徐忠 发表于《中国金融》
中心化、弹性化和虚拟化发行是货币演进的趋势,去中心化、无弹性的虚拟货币并没有发展前途。
央行单独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开源节流、提高流动性、保护用户隐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优势。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其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尤其要服从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可采用三种方案。方案一:完全开放系统——将分布式账本开放给所有的互联网用户。方案二:联盟系统——系统中的一致性过程由一些提前选定的节点控制。方案三:完全封闭系统——只有一个中央权威掌控一致性过程。从方案一到方案三,分布式账本副本数目递减,数据冗余性和系统容错性也随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