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发现史

2021-03-13 09:10赵陕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许寿裳怀旧小说月报

赵陕君

内容提要:鲁迅小说处女作《怀旧》1913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后收入各版《鲁迅全集》。这些版本在文本内外有不少出入,这一问题根本上与《怀旧》在鲁迅去世后才被重新发现有关。

《怀旧》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写作于1911年,发表于《小说月报》1913年第4卷第1号,署名周逴。这篇小说在鲁迅去世后才重被发现,并于1938年编入初版二十卷本《鲁迅全集》,后依次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58年、1981年、2005年版《鲁迅全集》。

作为鲁迅小说创作的起点,这篇作品十分重要。然而上提诸版《全集》中的《怀旧》与《小说月报》初刊本均有不少出入。即便是目前经过详细校勘的通行本2005年版《全集》中的《怀旧》,依然存在问题,对小说阅读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和困扰。

《怀旧》不同版本间差异的产生可追溯至《怀旧》被1938年版《全集》发现、编辑和收录的过程之中。因此,本文对《怀旧》的发现“史”进行检视不无意义。

一 《怀旧》错过了《集外集》的收录

在鲁迅生前,《怀旧》曾有被编入《集外集》的机会。

1934年,《集外集》编者杨霁云与鲁迅的通信中有关于《怀旧》的首次讨论:

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340506致杨霁云》)

《小说林》中的旧文章,恐怕是很难找到的了。(《340515致杨霁云》)

登了我的第一篇小说之处,恐怕不是《小说月报》,倘恽铁樵未曾办过《小说林》,则批评的老师,也许是包天笑之类。这一个社,曾出过一本《侠女奴》(《天方夜谈》中之一段)及《黄金虫》(A..Poe作),其实是周作人所译,那时他在南京水师学堂做学生,我那一篇也由他寄去的,时候盖在宣统初。现商务印书馆的书,没有《侠女奴》,则这社大半该是小说林社了。(《340522致杨霁云》)①

由以上通信可知,自鲁迅提及这篇“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之后,杨霁云一直在寻找这篇小说,并不断与鲁迅沟通求证。但因时间久远,鲁迅将刊物误记为《小说林》,而对小说的关键信息——发表时间、题目和笔名等都已忘却。该年五月之后,二人还有许多关于《集外集》中篇目的通信,但已不再提及此篇,大约因一时难以查找而搁置或放弃,因此《集外集》次年正式出版时未能将《怀旧》收入。

二 《怀旧》的再发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同年11月16日,周作人所作《关于鲁迅》见报,文中这样介绍鲁迅创作生涯的开始:

他写小说其实并不始于《狂人日记》,辛亥冬天在家里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以东邻的富翁为“模特儿”,写革命的前夜的事,情质不明的革命军将要进城,富翁与清客闲汉商议迎降,颇富于讽刺的色彩。这篇文章未有题名,过了两三年由我加了一个题目与署名,寄给《小说月报》,那时还是小册,系恽铁樵编辑,承其覆信大加称赏,登在卷首,可是这年月与题名都完全忘记了,要查民初的几册旧日记才可知道。②

周作人的描述与两年前鲁迅的回忆基本一致,且同样忘记了小说的年月、题目和署名,但对刊物乃《小说月报》,批评者为恽铁樵等细节记忆十分清晰。同时,周作人提供了更多小说内容细节。

根据落款,周文系1936年10月24日完成。同年10月25日,杨霁云也写了一篇名为《琐忆鲁迅》的纪念文字。杨文称他在收到鲁迅5月15日信后,是“因为恽铁樵却没有编过《小说林》,疑心他的第一篇小说揭载的是《小说月报》,就写信去问他”,所以才得到鲁迅此后称批评的老师或许是包天笑的那封回信。该文还交代了《怀旧》未被收入《集外集》的原因——“后来我知道《小说林》是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出版……时期相合,他的文章大概载在其中,我所有的《小说林》既不全,一时又无从借取。故《集外集》中没有收入”。③这与我们第一节的判断一致。

周作人和杨霁云都表现出对鲁迅早年文学生涯的注意。相较而言,周文更受关注,这或许与周作人同鲁迅关系特殊且披露的信息更为准确有关。一位活动于上海文化界、名叫“葛乔”的人士,就是依循周文提供的线索,尽力去查找这篇“神秘”的作品。终于,他在沪上一家私人图书馆所藏的《小说月报》中找到了这篇小说,知道了小说篇名是“怀旧”,署名是“周逴”,并抄出全文,于1937年3月10日出版的《希望》半月刊创刊号重新发表。

时逾二十年,《怀旧》一文就这样重新回到读者面前。

三 各方查证

《怀旧》虽被找到并重新发表,但彼时鲁迅散逸之诗文书简众多,它是否鲁迅作品,尚待正式认定。

许广平自1937年1月在多种刊物上登载征集鲁迅书信的启事。杨霁云由报阅知,于此年三月开始与许广平通信。同时,鲁迅好友许寿裳也始终关心全集的整理与出版事宜,二人均为鲁迅著作的搜集整理提供了许多帮助和建议。

现有文献中,有1937年杨霁云、许寿裳二人分别与许广平往还的书信,内容关涉《怀旧》最终被收入鲁迅作品集的过程。现依时间顺序整理如下:④

发信人写信时间收信人信件内容杨霁云1937-3许广平先生编制《全集》时,切盼能将鲁迅先生全部著译一律收入,万勿删逸。盖鲁迅先生生前殊不自悔其少年作品,谅先生必知此意而遵行。杨霁云1937-3-26许广平鲁迅先生最初的创作小说,据他给我的信上说是刊载于《小说林》,内容是讲私塾的事情。后见周作人的《关于鲁迅》文中说是一篇讲富翁投降革命军的事情。内容截异,大概是两篇。望先生能向作人先生函询一声,检出编入《全集》中。《小说林》我处没全份,闻上海钱杏村处有全部,可设法借查。《小说月报》我处有最初的一、二卷,不知此文在内否?如先生处无可设法,我亦可发出一查。杨霁云1937-4-9许广平六日信收到,敬悉。(略)用“周逴”笔名的一篇小说已看到。中亦述塾师事,或即豫才先生前所称刊于《小说林》上之一篇亦未可知。惟他坚称小说刊于曾出《侠女奴》《黄金虫》书社中之刊物中,上二书固为《小说林》社所出版者,为郑重计,终当一查全部《小说林》杂志。许寿裳1937-5-7许广平有数点应声明者:(一)豫兄有一篇试作小说载在民元二年之《小说月报》,篇名及月报号数尚未查出,如弟处已查得,应请补入。许广平1937-5-7/11许寿裳 (寄《夜记》《希望》《中国呼声》)许广平1937-5-?杨霁云 (寄《夜记》)杨霁云1937-5-17许广平承赐《鲁迅书简》早日寄到,适病呕血,不能执笔,至未上覆,至歉。许寿裳1937-5-17许广平七日及十一日示敬悉,《夜记》及《希望》、《中国呼声》亦收到谢谢。《怀旧》一文裳亦查到,系登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时为民国二年,月份大概是五月,因我所查者是北平图书馆之合订本,此合订本除第六号之末页留存,印明为民二十月二十五日外,其余每号末页均被去掉,只得类推为五月。裳意年谱于辛亥冬添一条:“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成,发表在民国二年《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未知弟意如何?许寿裳1937-7-5许广平承询遗著《地底》《月界旅行》,应排入何处,裳意可冠翻译之首,小说《怀旧》则可入《集外集拾遗》。杨霁云1937-7-29许广平周先生最初的小说,一定有一篇在《小说林》中,《小说林》一共只出十二期,查查是很容易的。钱先生和先生如不相识,先生可托黎烈文先生去转借,他们是相识的。借几本书大概总不至于会不肯的吧!

从以上通信可知,虽然许寿裳关注这部作品的时间晚于杨霁云,但他不仅收到了许广平所寄刊有《怀旧》的《希望》杂志,⑤亦亲自在图书馆内查核了《小说月报》原刊。此外,他还建议将《怀旧》的写作和发表记入鲁迅年谱,将《怀旧》编入《集外集拾遗》,这些此后都得到了执行。

不过,以上通信还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杨霁云4月9日信中称他“看到”的《怀旧》,未知是何版本;

第二,许寿裳如何在5月7日信中确认小说载于“民元二年之《小说月报》”;

第三,许广平怎样得知《怀旧》重刊于《希望》之上;

第四,为何许寿裳7月5日已致函许广平,建议将《怀旧》编入《集外集拾遗》,而该月末,杨霁云似乎仍蒙在鼓里,执着于《小说林》杂志。

以上第一、三本质上是同一问题,即杨霁云、许广平分别是如何看到《怀旧》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杨霁云4月9日信称,“用‘周逴’笔名的一篇小说已看到”。刊有《怀旧》的《希望》系3月10日出版,若杨是在报刊上“看到”的话,那么他看到的应该就是《希望》上的《怀旧》。因为:从字面表述来看,若为“看到”,那么似乎就不是自停刊的《小说月报》“查到”,他在信中也未提及任何他如何从报刊上“查到”的信息。据其前信所称,他只有《小说月报》前两卷,《怀旧》则发表于第4卷。时隔二十余年,完整的《小说月报》大概已很少,只能为图书馆或私人所藏,因此葛乔在上海的图书馆查找也很困难。杨霁云当时身在家乡常州,又在病中,应该很难接触到《小说月报》。尽管他曾在三月末的信中说“我亦可发出一查”,但客观条件似乎都不允许。

这里需要穿插一下第三个问题,即许广平是通过什么途径看到《希望》创刊号的,是她偶然得见还是缘自某亲友故交?据现有材料,葛乔与鲁迅并无交往,应可排除是葛告知;《希望》主编之一徐懋庸在1937年1月13日、21日和3月31日曾致信许广平,但所谈皆为征求鲁迅书信事,未提曾寄《希望》;⑥另一编辑王淑明与许的通信尚未发现。此外,1937年上半年曾有多人协助许广平搜集整理有关鲁迅的各种资料,1941年许广平曾销毁部分书籍和信件,《希望》杂志的撰稿人⑦或鲁迅亲友中的某人⑧是否给许广平提供过《怀旧》刊于《希望》的消息,甚至赠与她当期杂志,现有的公开资料无法确证。

也就是说,杨霁云和许广平应该都由某种机缘看到了《希望》上的《怀旧》,而途径未知。这里想要讨论的问题是,杨与许之间是否存在一方告知另一方的可能。综合上述通信内容可以推断,应该是许广平通过某种途径得知《怀旧》刊于《希望》并告知杨霁云,希望由杨帮助鉴别该文是否为鲁迅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这样判断的依据是:第一,因编《集外集》,杨霁云成为对鲁迅早年文学生涯有所了解的少数几人之一。许广平1937年上半年因鲁迅佚文及《集外集》版权问题,与杨通信频繁。从这些通信可以看出,在搜集和甄别鲁迅早年诗文译作方面,许会参考杨提供的信息和想法,此外诸如《全集》出版商的选择、封面设计、年谱撰稿人等大小事宜,杨也会供给意见。第二,杨霁云在4月9日信中明确提到他收到许广平本月6日的信件(未提及收到出版物)。据杨依次回复的事项,可推测许来信的内容:向杨咨询鲁迅在《浙江潮》发表文章时的笔名(为编笔名表);告知鲁迅年谱由周作人执笔;答应杨若鲁迅纪念集出版,将予告知(因杨上封信对此有所请求)。杨的回信对以上三个问题依次回应,提及“用‘周逴’笔名的一篇小说已看到”的一段夹在年谱和纪念集两事中间。若按书信写作内容顺序,假定杨对许信中所提之事一一回应,那么极有可能许广平来信在年谱和纪念集两事之间告知了《希望》中刊有《怀旧》一文,并请杨霁云判断这篇作品是否即为鲁迅所称“第一篇排了活字的作品”。第三,杨的表述为“用‘周逴’笔名的一篇小说已看到”,按汉语表达习惯,主语“用‘周逴’笔名的一篇小说”当为前信已提及、通信双方确知的事物。另外,杨霁云语气平静,似无因“查到”而惊喜或意外的感觉。

不过这里还有两个疑点。一疑点是,收信人收到随信所寄书刊时,一般会在回信中提及并致谢,且常在信首,这基本算作书信礼仪通例;现存杨写给许的诸信也是如此。而在4月9日信中,杨未提许曾寄给他《希望》。从杨的语气推断,或许许广平仅仅来信告知而未寄上报刊,由此,杨自己找来《希望》方才读到。

另一疑点是,从以上通信看,如有关于鲁迅的书籍出版,许广平都会分寄杨霁云、许寿裳二人。那么,为何许广平告知杨霁云在四月初,而寄给许寿裳《希望》杂志在五月初,中间相差一个月?可能的解释是,彼时许广平与杨霁云通信所讨论的多为鲁迅散逸或未刊的具体作品;而许寿裳在该年四月之前,负责的基本是因年谱与周作人沟通,以及鲁迅纪念委员会的组建和全集出版的多方沟通事宜。因此,许广平最初应该是将《怀旧》的辑佚工作默认为对杨霁云的委托。现许广平所藏杨霁云之信,末三封分别写于5月17日、7月23日和29日。杨霁云5月17日信称前已生病且病状较重以致不能执笔,7月23日信称身体基本康复。杨五月患病,许广平或因二人通信中断,或因相信他还在继续查找《小说林》,而暂将此篇的鉴定问题搁置。差不多同时,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恰好被许寿裳另外提起,因而才将《希望》寄给许寿裳帮助裁定。

基于以上论述,上述第四点疑问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鲁迅称小说内容是“讲私塾的事情”,而周作人称是“一篇讲富翁投降革命军的事情”,杨霁云在3月26日信中判断二人所谈小说“内容截异”而“大概是两篇”。实际上,《怀旧》同时包含了二人所说的情节。因此,杨霁云在4月9日信中,亦即他读了《怀旧》并确认其中有关于学塾的内容后,稍微修正了自己的判断,认为或许“两篇”就是“一篇”。但因不能确证,所以谨慎起见,决定有机会仍需核查《小说林》。在7月29日信中,杨霁云关于《怀旧》的讨论夹在诸多不同事项中间,且称27日曾收到许广平一信。那么,许广平很有可能在信中再次提起这篇小说,甚至告知了许寿裳的调查结果,因此,坚信鲁迅说法的杨霁云或才有可能在回信中依旧带些坚持语气地维护道:“周先生最初的小说,一定有一篇在《小说林》中。”⑨

总而言之,《怀旧》之所以被编入《集外集拾遗》,起决定作用的是许寿裳的意见,但是此中还有疑点。所以接下来要重点探讨上述第二点疑问。

四 确认为鲁迅作品

关于许寿裳的疑点在于,在1937年5月7日给许广平去信前,他可以看到关于《怀旧》的公开资料仅有该年三月出版的《希望》及周作人和杨霁云上年分别发表的文章三种。但是这些资料都未交代小说发表的准确年份和刊期。那么,许寿裳是如何在“篇名及月报号数尚未查出”的情况下在信中称“豫兄有一篇试作小说载在民元二年之《小说月报》”的呢?

对于一篇发表在二十四年前的小说,在当事人对具体信息都已记忆不确的情况下,许寿裳即使是鲁迅好友,也不大可能知道这篇小说的存在并准确记得其发表时间。因此,他能够得知这一信息似乎只能源于鲁迅和周作人的非公开资料。

鲁迅方面,许寿裳可查考的是包括鲁迅日记在内的留平文献。鲁迅去世后,部分文化同人准备为他出一本纪念集。1937年2月,纪念集编辑大纲中的鲁迅年谱被提上编纂日程,许寿裳适在北平且承编年谱一段,故而可以利用这些资料。但其中没有关于这篇小说的信息。

唯一对此有记录的是周作人日记。1912年,《怀旧》寄出和收到录用通知、稿费等事,都由周作人经手,其日记中也有明确记录。见下表⑩:

时间(1912年)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12月6日——得北京一日函。(略)寄北京函,又上海函。12月12日——上午得……又上海小说社函,稿收。当复之。下午寄答。12月28日——由信局得上海小说月报社洋五元。

1913年4月起,周作人在位于绍兴的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此年6月19日鲁迅从北京出发,自教育部取假回乡探亲,同月24日到家;7月27日自绍启程,8月7日抵京。⑪故周作人日记显示他看到《怀旧》刊出的七月,正是兄弟二人都在绍兴的日子。以下是二人日记:

时间(1913年)鲁迅日记⑫周作人日记⑬7月5日昙。晨寄戴螺舲信。午后同二弟、三弟往大街明达书庄买会稽章氏刻本《绝妙好词笺》一部四册,五角六分。又在墨润堂买仿古《西厢十则》一部十本,四元八角。并购饼饵、玩具少许。由仓桥街归,道经蒋庸生家,往看之。下午小舅父至。夜大雨。阴。下午同大哥及乔风往大街,买《西厢十则》、《绝妙好词笺》(章氏刻本)等数种。又至仓桥街访蒋君。《怀旧》一篇已载《小说月报》中,因购一册。晚八十一度,雨,阅前书。小舅父自安桥来。7月21日晴。晨小舅父、小舅母归安桥。上午孙福源来。阴。上午小舅父归去。得上悟十九日函。下午梓生来。往仓桥,得周元通宝等钱八个,又高氏泉寿山房古钱目录一本。又购《小说月报》第二期一册。

7月5日、21日两天,周作人明确记录了购买《小说月报》的经历,而鲁迅毫无记载。尤其是7月5日周氏三兄弟同出,鲁迅对此事不可能不知情。之所以如此,相比于漏记,更可能的情况是鲁迅不在意。

那么,许寿裳的信息是否可能得自当时唯一可提供有效线索的周作人呢?这很有可能。在1937年上半年许寿裳与许广平的密集通信中,还可看到为编鲁迅年谱,许寿裳充当在京的周作人和在沪的许广平的“中间人”,积极沟通多方意见和编纂进度的一段历程。

据许寿裳与许广平往来书信及相关忆述⑭,年谱第一段——自鲁迅出生至民国成立鲁迅北上至教育部任职(1881—1911),亦即鲁迅创作《怀旧》所在的一段,共经历以下编纂过程,并由此形成四个版本。

(1)1937.2.21—1937.5.3,由周作人起草第一稿。

(2)1937.5.3—1937.5.7,许寿裳对周作人稿进行第一次增订。

(3)1937.5.21—1937.5.25,许寿裳因嫌年谱增订后仍过简,于是在访问鲁迅母亲并增补若干关于鲁迅幼年的材料后,交周作人核定。周添注一处,并拒绝列名。此为第二次增订。

(4)1937.6.7—1937.6.10,许寿裳在年谱登报前又修改个别字句。

以上年谱的不同版本中,首次增订后的“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条只有一句“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⑮第二次增订后方有前引书信许寿裳建议增加的有关《怀旧》的条目。

由此可知,周作人写作年谱时,对《怀旧》并未在意或者尚未查找,不知其具体发表年份。许寿裳写信提醒许广平注意《怀旧》及至重新看到《小说月报》上的初刊本恰好是第一次修订之后,而他修改的第二稿周作人也曾过目。

1937年4月29日起,许寿裳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多次提及他与周作人确认鲁迅作品集中是否有周作人的作品,方式有见面、通信、通电话等,许寿裳在查证《怀旧》相关信息的一段时间也恰好是他同周作人频繁沟通以确证《随感录·三十八》《会稽郡故书杂集》《域外小说集》等部分文章或著作版权归属问题的时期,且亦亲自查看了《新青年》《会稽郡故书杂集》等原书刊。如对《随感录》问题,许寿裳致许广平信中有“《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一节,……此事二月间,起孟对我说过,……今见来信是说三十八,我便用电话询之,……”等语。⑯关于《随感录》中有一两篇并非鲁迅所作的问题,是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一文中交代的,而有关《怀旧》的创作和发表亦由周作人在同一篇文章中披露。若许寿裳此时期在据周作人所提供信息集中处理分割周氏兄弟部分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那么许寿裳获知“民元二年”的信息很有可能出自周作人。并且,小说发表于“民元二年之《小说月报》”而具体年数、卷号皆不详,与周作人日记也符合。

经过以上对《怀旧》版权归属和发表时间的确认,1937年6月,《鲁迅先生年谱》在许寿裳任职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刊《新苗》发表。此年谱首次将《怀旧》正式写入,其“辛亥”(1911)条下云,“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⑰许寿裳在此没有写明具体的年月日信息,应该与他当时在北平图书馆所见的合订本版权页缺损、周作人日记未记录而无法确定具体发表时间有关。

也就是说,早在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的前一年,由许寿裳总编订的《鲁迅先生年谱》已正式确认《怀旧》为鲁迅的作品。

不过,这时的《年谱》对《怀旧》性质和地位的判定仍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许寿裳在1911年条目下将《怀旧》定性为鲁迅的“第一篇试作小说”,1918年条下则云“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之急先锋”。⑱“第一篇试作小说”和“第一篇小说”同时存在于鲁迅年谱并用来描述他的创作生涯,看起来有些龃龉。这样的表述也延续到1937年10月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与1938年版《鲁迅全集》内收录的《年谱》中⑲,而许广平在为1938年版《全集》所作后记中,则称“《怀旧》一篇,为先生第一篇创作”⑳——亦即,此时《怀旧》的身份和定位仍较模糊。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也和鲁迅自述有关,他对自己文学创作生涯的表述,也自《狂人日记》始,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常识”和“定论”。

五 收入《鲁迅全集》

鲁迅生前即有将自己的著述编选为《三十年集》的计划,但未完成。鲁迅去世后,各界人士致函许广平,希望鲁迅全集能尽早编辑出版并尽力完备。这样,全集筹备工作自鲁迅去世当月即开始。

193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许广平按照鲁迅手订目录粗加整理,随后将抄出的《全集》草目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送审。从次年6月收到的批文㉒来看,《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尚不在拟出版目录中,加之送审时《怀旧》尚未被发现,因而此时的《全集》中是没有《怀旧》的。

此后,《全集》出版事宜因“七七事变”突至而停止,直到1938年在上海复社同人的支持下重新启动,《怀旧》按许寿裳的建议编入《集外集拾遗》。但因《全集》整体编辑出版的仓促,《怀旧》一篇在抄写、校对和排印等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错误。

即便如此,《怀旧》被编入《集外集拾遗》仍然意义重大,其作为鲁迅首篇见刊小说的身份得以正式确认下来。此后,《怀旧》仍随《集外集拾遗》被依次编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各版《鲁迅全集》。

由此,这篇写作于1911年、发表于1913年、被错过于1934年、重提于1936年、重刊于1937年、入集于1938年的《怀旧》,在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多版本的修订,终于成为我们如今在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7卷《集外集拾遗》中看到的版本。

但是,经多版本对校可以发现,如今收在2005年版《全集》和《小说月报》原刊的《怀旧》之间仍有不小的差异。而关于这些相沿而成的错误,尚有更复杂的流变过程,笔者将另文处理。㉓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9、113页。

②知堂:《关于鲁迅》,《宇宙风》(半月刊)1936年11月第29期。

③杨霁云:《琐忆鲁迅》,《逸经》(半月刊)1936年12月第19期。

④表中所引皆为信件原文。括号中内容由笔者据往来信件所述事项加入。参见周海婴编:《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注释,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256、308~309、317页。

⑤按,《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第310页注释称“《希望》即《希望》月刊,汉口世界语学会会刊,傅平、焦风等编,一九三〇年一月创刊,一九三二年八月出至第三卷八期停刊”,当误。据许寿裳回信可知,许广平1937年所寄系重刊《怀旧》的《希望》,非多年前停刊的世界语刊物。

⑥⑨⑯《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356、254、305页。

⑦《希望》目前可见两期,第三期印出后即遭查禁并被没收。首期供稿人有沙汀、徐懋庸、罗烽、周木斋、陈子展、周扬、郭沫若、何家槐、林林、唐弢、东平、魏东明、立波、杨骚、番草;次期供稿人有何华、雪韦、戴平万、高潮、柳林、鹿地亘、碧野、张庚、殷扬、未明;两期均有文章发表的是王淑明、舒群、乔木、梅雨、林淡秋。参考《希望》(上海),第1、2期,1937年3月。

⑧据《〈鲁迅先生纪念集〉后记》,除许广平外,黄源、田军、胡风、台静农等人负责从报纸杂志搜集有关鲁迅的悼文、函电等,纪念集所收文字亦有部分由个人或团体寄与许广平。参考鲁迅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先生纪念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10月初版。

⑩因考虑邮递时效及鲁迅有独自购买《小说月报》或被周作人告知相关信息的可能,笔者查阅了1912年至1913年全年的鲁迅日记及书账,但未找到相关内容。另见鲁迅博物馆藏《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425、427页,标点为笔者加。

⑪⑫《鲁迅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71~74页。

⑬《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鲁迅博物馆藏,第455~456、457页。标点为笔者加。

⑭《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第300、303、307、308、311~315页;许景宋:《鲁迅年谱的经过》,《宇宙风(乙刊)》(上海)1940年9月第29期。

⑮许寿裳在信中称年谱第一段(自鲁迅出生至1909年)系周作人完成,年谱第二段(1909—1925)由自己负责(参考《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第307页)。但许广平在引用中似乎称许寿裳续编自民国元年(1912)起(参考许景宋《鲁迅年谱的经过》)。

⑰⑱许寿裳编:《鲁迅先生年谱》,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出版委员会编《新苗》第18册,1937年6月。

⑲许寿裳编:《鲁迅先生年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先生纪念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10月初版,第3、4页。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20卷,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年6月初版,第618、620页。

⑳许广平:《〈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上海妇女》1938年第1卷第8期。

㉑参见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1925),《鲁迅全集》第7卷,第86页;《鲁迅自传》(1930年手稿),《鲁迅全集》第8卷,第343页;《自传》(1934年手稿),《鲁迅全集》第8卷,第401页;《〈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鲁迅全集》第6卷,第246页。

㉒《内政部批文:批周许景宋》,《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第378~382页。

㉓参考笔者未刊稿《鲁迅〈怀旧〉校勘记》。

猜你喜欢
许寿裳怀旧小说月报
2022年《小说月报·原创版》总目录
一个学生的课堂
打的
论许寿裳对“鲁迅风潮”在我国我国台湾地区传播的影响
生日礼物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