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黄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如期召开的2021年全国两会使命特殊、任务重大、意义非凡。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2021年农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在此背景下,代表委员们纷纷从多个方向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关注农业稳定发展。
两会论“三农”,记者“云”采访。《中国农资》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代表委员,聚焦农业领域,共话农资产业,以新声音、新思想为我国“三农”迈入“十四五”建言献策。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兼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受记者采访,就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对今年两会上其提出的“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激励实质性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案进行了简单阐述。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科技和创新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件强调‘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宁高宁告诉记者,先正达集团作为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农业业务重组而成的农业领域领军企业,自去年正式成立以来,在种子问题、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而种子是农业芯片,是‘藏粮于技’的核心载体。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这是保障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先决条件。”今年两会,宁高宁围绕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激励实质性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建议。
据宁高宁介绍,先正达集团中国种子业务把“推动种子业务大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重点任务,依托集团在品种和性状领域的储备和研发优势,打造国际一流本土研发能力。目前已在北京、武汉、杨凌布局高水平研发中心,入驻三亚南繁科技城,建设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创新联合体,通过遍布全国的育种测试体系以及国际标准的监管体系保障生物技术产品安全。
“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启动中国种业繁荣计划,推动种子业务的一体化整合,并联结全球种业研发资源,将商业化育种能力提上新的高度。”宁高宁强调,“我们会担负起中国种业领军企业的职责使命,肩负起‘打好一场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保种质、保种源、保种量的翻身仗’的责任,勇攀种业高峰。”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围绕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已提上日程。对此,宁高宁认为,关键举措就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今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这与中化MAP 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记者了解到,从2017 年中化MAP 战略提出至今,通过对农业的深刻理解、产业的精准洞察和积极的探索创新,中化MAP 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业服务企业,并获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了实现“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目标,MAP 积极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的探索与合作,拓展食品价值链,加速MAP+生态圈打造。
宁高宁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还将加速MAP 生态圈建设,聚焦MAP 所服务的职业农民和消费者两类群体,培育紧密协同的生态圈企业,共同补齐服务缺项,完善产业链闭环。”
宁高宁认为,从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变,将为农业行业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化MAP 模式的扶贫优势,也在过去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建设的326 个MAP 技术服务中心和400 余个MAP 农场,覆盖64 个贫困县,服务种植面积104 万亩,年增效2 亿元。”对于未来发展,宁高宁说:“在此基础上,中化将全面贯彻落实‘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求,继续发挥MAP 模式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从根本上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农业绿色现代化的发展,有机肥产品以其改良土壤、恢复地力及循环利用废弃物等优势效果愈发受到欢迎,农户的使用意识及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成为了肥料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对此,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会长杨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农业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农资行业为了满足、适应这个需求,要做一些调整。这其中,有机肥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表现比较好的产品类型。”
据杨建平介绍,有机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土壤有机质和促进种养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行有机肥的标准还存在不太有针对性和不切合实际的地方。“所以今年根据全国政协常委王侠同志和我调研的情况,提出调整有机肥料行业类别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建议,希望有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也对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起到促进作用。”
据悉,“关于调整有机肥料行业类别并加大政策支持的提案”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调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调整到农林类。
由于畜禽废弃物中有机物含量一般高于氮磷钾含量,以有机养分资源为主,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再加上有机肥的加工制造环节没有典型的化学反应过程,不涉及化工行业的高温、高压、防腐、易燃易爆等化学生产装置。因此,将有机肥料制造列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类别显然不科学,建议调整到“A 农林牧渔业”门类中。
二是按照农林、环保、社会公益类企业予以扶持,更好地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有机肥对于促进种养循环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有机肥企业以消纳农业废弃物为主,具有一定的环保和公益性质。建议将有机肥企业纳入农林类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特别是环保监督方面,允许有机肥企业在原料收集时,在各种设备苫盖、密闭完善的情况下,合理的短距离运输。
在土地使用方面,建议将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肥生产企业多数规模小,效益差,建议继续执行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免征增值税,同时对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企业进行补贴,给予生产用电、运输等方面的优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对农业、农资行业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杨建平强调,现在农业发展在产量增长的同时,结构要调整,品质要提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有机肥就是结构调整、品质提升有力地推动力量。“所以我认为有机肥从长远看应该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推动健康有序发展,为农业加力。”
长期以来,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制约国内磷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一直对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这一问题保持高度关注。
目前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如何?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下一步如何推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对何光亮进行了采访。
“据统计,我国磷石膏累计堆存量已经超过7 亿吨,每年还在以6000 多万吨的速度增加,是国内第二大工业固废。当前,国内磷石膏仍以堆存为主,整体综合利用率不足30%。”何光亮告诉记者,“磷石膏的无害化处置和产业化综合利用问题,一直是阻碍磷化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强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目前中国取得的一些好成绩,与我国的众多企业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加大科技投入密不可分的。”何光亮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科技攻关,我国磷石膏的应用领域有所提升、磷石膏的消纳途径不断拓展,磷石膏制品的附加值一直在提升。
“这10 年来,贵州磷化集团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化力度,授权专利超过1700 件。其中,湿法净化磷酸技术不断进步迭代,由当初的10 多万吨扩能至100 万吨以上,产能及竞争能力全球第一,也成为企业效益的重要支撑。”何光亮表示,“未来,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健全研发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磷及其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助推企业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持续补链强链拓链,不断提升资源附加值,成为全球磷化工行业的创新标杆、效益先锋,引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更高质量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何光亮告诉记者:“此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带去的两个议案也与推动国内磷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相关。一是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磷石膏无害化处置和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利用;二是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企业研发活动与研发费用边界核算体系。”
对于磷石膏无害化处置和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利用的问题,何光亮表示,根治磷石膏问题是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行之举。“高浓度磷肥的可靠供应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规模生产高浓度磷肥,几乎不可避免要产生磷石膏。”何光亮强调,“基于生态保护底线的时代要求,磷石膏问题已成为磷化工行业生存、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此,为了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实施,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根治磷石膏问题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破之题,是长江经济带实施新发展理念绕不开的问题。”何光亮解释说,长江中上游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我国60%以上的涉磷企业都集中在长江流域。据统计,现如今长江经济带磷矿石产量约占全国的95%以上,磷肥产量约占全国的85%以上,重点集中在湖北、贵州、云南、四川4 省。“在磷产业生态环保问题类型中,磷石膏库存在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解决磷石膏库问题最可靠、最可持续的办法是为磷石膏开发多个产业化利用途径。”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以贵州磷化集团为代表的国内磷化工企业十余年前就已开展磷石膏无害化堆存和磷石膏建材产业的探索实践。党的十八大后,全力推进磷石膏资源化价值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力度,在建材领域、化工领域、土壤改良领域、高分子材料填料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三年来,在贵州省“以渣定产”政策要求下,2020 年首次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
“我们在为这些进步感到欣慰的同时,忧虑仍然很大,因为磷石膏产业化消纳量虽然进步大,但占比还太小。解决产业化利用磷石膏的问题,需要拓宽利用路径,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瓶颈;需要配套起步阶段的政策支持,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及提升市场动力,产销平衡和逐步减存量方可持续。”何光亮强调,“理论和实践证明,磷石膏是一种宝贵资源,潜在开发价值大、应用范围广,只要政策引导好,加大技术突破,我国的磷石膏完全可以全部、高效、高价值地资源化利用。”
因此,何光亮提出,建议国家层面确定牵头部门,多部委共同参与,将推动磷石膏无害化处置和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利用问题纳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之中,作为其中一项国家重大课题来加以解决。“从国家层面进行大力推动,着力攻克相关技术瓶颈,整合生态环保、资源开发、研发创新、标准体系、物流运输、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助力磷石膏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利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众所周知,农药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防治病虫草鼠害及提高农产品品质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促进农药产业发展,对保证农业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农药行业如何再上新台阶?如何认识后疫情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快农药行业绿色发展进程?这些都是农药行业所面临的问题。面对新格局、新要求,农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化危为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罗金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农药经过大类产品的快速扩充期,产品种类逐步齐全。同时,经过持续的产品研发,大类农药也经历了几代产品的升级、替换,市场应用范围大幅扩展,效果也有明显提升。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民对农药应用要求的不断提升,农药研发效率缓慢下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罗金仁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促进农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建议:
一是以《农药管理条例》为抓手,在国家层面做好农药生产的布局、产能规划。
农药管理职能调整后,农药生产许可由各省办理审批。由于各省政策不同,一些地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出现“想方设法不要”现象,企业搬迁存在建而复拆现象和风险。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规划适于农药产业发展的农药园区,并强化入园生产许可办理要求,督促行业企业提升生产安全、环保、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及产能规划能力水平,保障农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建议加大对农药产业创新的支持。
农药行业是一个持续性创新行业。2017 年农药管理职能调整以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曾先后设立了“循环经济”和“农药转型升级”等农药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农药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对促进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在保持过去扶持农药企业创新政策基础上,加大对农药产业的创新投入及支持。
三是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议适当减少重复的农药产品登记试验。
在我国农药产品登记中,过保护期相同原药、各类型的相同制剂产品登记很多,目前登记要求一律做重复性实验。这些试验结果本身明确,但试验耗费企业大量时间与费用。建议对已有明确结论的产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重复试验,减少登记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减少试验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建立农药创新开发基金或用于农药新品种的开发补贴上,以促进农药行业的发展。
“想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就得去一线。”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赵皖平看来,全国人大代表只有多去一线实地调研,才能把问题搞清楚、讲明白,真正为民发声。
今年两会,赵皖平带来了“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质量管理”“鼓励支持光伏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源头分级”等十余个乡村振兴建议。
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质量管理方面,赵皖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规模种植的基础和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农村土地流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几点突出问题,致使各地难以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因此,赵皖平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把耕地、道路、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科学开发,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方面,要以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田间灌溉排水等综合需求为实施目标;在田间道路工程方面,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方面,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保护耕地,提高质量。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已近到位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耕地地力建设。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手段提高耕地地力水平;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三相比例关系,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真正实现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学施工,强化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前期应科学施工。建成后及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此外,对于农资未来发展方向,赵皖平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农资行业也应该实行“数字农资”,融入数字化的技术,为老百姓提供更加精准、更接地气的服务。赵皖平还提出,在现阶段的大背景下,农资行业要打的是组合拳,不是过去传统生产资料单纯买卖。“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要改革创新。”赵皖平说,“怎么样改革创新,第一个就是服务要更加深入,第二个就是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现代科技,还有一个就是要加强和农业技术部门、农业科研单位的高度密切的合作。”
两瓶土,两瓶小麦种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中心主任党永富又带着不一样的行囊出现在了今年两会上。
据记者了解,从2018 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党永富每年都会带“土”上两会,还被大家称为“土代表”。“土不容易被大家关注,带着它希望能够直观地向大家展示,更好地为土‘代言’、为土‘发声’,我也很喜欢‘土代表’这个称号。”党永富每次都跟他人这样介绍自己。30 多年来,这位“土代表”一直研究“三土三方”绿色技术,对不同的土壤研究不同的防治技术,依靠科技的力量,让中国人饭碗越端越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今年两会,“土代表”党永富提出了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土壤退化改良、一般土壤保护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与监管的建议。
党永富表示,现阶段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投入资金不足、缺少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党永富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制度建设。当前指导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标准主要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但其对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考虑不够。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存在的缺陷,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加以控制。建议增加强化体现节能减排的有关内容,通过明确的标准与保障制度,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范化、体系化,形成保障体系。
强化建设与管护责任,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及责任,重点保护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协调联动,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优质高效。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土壤污染治理、退化土壤改良、一般土壤保护使用化肥农药双减量先进技术的支撑,建立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粮食增产与耕地质量绩效评价制度,落实建成后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责任。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政策红利、社会资本等,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管护资金投入问题。
总结学习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的先进经验。比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开始依托“三土三方”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集成技术,充分发挥现有资金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污染治理状况、退化土壤改良状况、一般耕地保护开展化肥农药双减量,粮食增产数量和质量都能产生较好效果,这些先进经验值得全国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部门前往河南学习培训,推广应用。
土壤资源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国民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土壤类型中,红壤是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涉及15 个南方省(区),且红壤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资源生产潜力巨大。红壤区作为我国粮食作物和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整个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提出加强我国红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沈仁芳表示,全面加强红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提升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战略路径,是实施我国南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在红壤资源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用轻养”,面临着诸多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沈仁芳提出以下建议。
“消除障碍”——识别土壤障碍因子,研发红壤障碍消减技术。针对红壤“瘦、酸、板、旱、蚀”等障碍因子,导致土壤质量差,资源利用率低,产能低而不稳。开发红壤障碍消减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化肥产酸的抑制技术,土壤pH 缓冲容量的提升技术,固相铝活化的抑制技术,酸化阻控调理剂;研发深耕深松新装备,生物有机肥产品与轮作技术,多孔介质改良剂和多功能松土剂。
“提升地力”——扩充土壤库容,研发红壤地力提升技术。针对红壤区2/3 中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养分库容小、基础地力弱以及丰富的有机资源无法有效回田等问题,研发有机废弃物(粪污)快速成肥。研发生物有机肥—土壤有机组分高效匹配的有机质快速提升的功能型有机肥施用技术。研发适用于红壤区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作业的规模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此外,对于农资产品在土壤保护方面的发展方向,沈仁芳表示,农资产品特别是肥料,主要还是要注意合理利用、科学运用的问题。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事关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农残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根本出路。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副站长王华生就“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王华生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营养和健康,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生产出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依然没有摆脱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甚至有毒,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王华生强调,“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绿色防控,从源头上降低农药残留,提升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据王华生介绍,近年来,我国推进绿色防控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推出了一批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集成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绿色防控应用基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尽管绿色防控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应用面积也在扩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二是应用动力不足;三是产品质量不稳;四是技术集成不够。
因此,王华生提出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建议。
一是建议增设绿色防控补助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调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加快绿色防控应用步伐。鼓励各级财政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补贴政策,统筹利用现有重大病虫害救灾转移支付资金、农业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全力推进绿色防控。
二是建议设立绿色防控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组织科研单位、企业和推广部门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绿色防控产品更新换代,制订绿色防控产品质量和检测标准,以标准化引领绿色防控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更多简便、实用、价廉的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降低产品成本,让农民能用、会用、用得起。
三是建议加大绿色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加大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加大绿色防控投入品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在全国建设一批天敌繁育、生物农药、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产品生产基地,为扩大绿色防控应用范围提供支撑;分生态区域,在有基础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研究试验室,提高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能力。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能力,将绿色防控示范能力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正确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踏上新的征程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针对我国西南地区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比相差甚远的现状提出了关于促进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一要加强智能化电动化农机研究工作,促进传统农机升级换代。农业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绿色高效的智能电动农业机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电动化控制研究力度,提高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要加大本土农机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农机企业制造水平。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市场需求等进行区域性农业机械技术研发,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中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连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要建立农机研发补助机制,激发科研院所研发激情。加强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意识,加大资本投入力度,政府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研发的资金补贴力度、加大引入民营企业投资的力度,根据完善农业机械技术研究资金体制,积极地去寻找资金渠道,扩大资金投入的来源,开发更多的融资方式,为研发提供资金保障。
四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西南地区应将“宜机化”要求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推动集中连片和整乡整村农田“宜机化”改造,围绕耕种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农民使用农资产品的人工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产品本身,机器代替人工作业是最佳的手段。对此,谢德体也提出,虽然现阶段肥料企业在产品生产中增添了许多新技术、新功能,但由于劳动力的制约,没有机械化的装备加持,再好的产品也无法发挥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