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晓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454000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遗留的并发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患病率高达85%,发病3~6个月后55%~75%上肢功能障碍者的功能障碍仍未改善[1-2]。功能性电刺激是治疗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要手段,通过刺激机体肌群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逐渐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获得理想效果[3]。但单独疗法效果欠佳,联合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中医学将卒中偏瘫归属于“卒中”“筋病”“痉证”等范畴,机体脏腑气血不和、素体虚弱、瘀血痰浊阻滞经脉,脑脉痹阻,致肌肤筋脉失去濡养而诱发肢体障碍[4]。因此在治疗时,宜活血化瘀、通络活经。针刺是中医主要外治疗法,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活经、除痹止痛的作用,以此增加血液循环速度,改善脑供血,恢复肢体正常血液循环[5]。但关于针刺夹脊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偏瘫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分析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针刺夹脊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旨为脑卒中偏瘫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08±4.6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1例;左侧肢体23例,右侧肢体19例。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14±4.58)岁;脑梗死33例,脑出血10例;左侧肢体24例,右侧肢体1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6]中卒中标准;(2)均为卒中初次发病,发病时间<3个月;(3)神志清晰,有正常的沟通、理解能力;(4)病情稳定,体征良好;(5)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分裂症疾病、认知障碍患者;(2)有心、肝、肾等脏器疾病;(3)因关节疾病、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4)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行肢体被动、主动练习,做肢体肌力、减轻疼痛等训练,促使其功能恢复。中频脉冲电刺激:MTZ-G型电脑中频电疗仪(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电极板位于患肢运动障碍处的主动收缩肌起点、止点皮肤,位于冈上肌、腕伸肌以及肱三头肌。电刺激以患者接受为宜,每次刺激20~40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针刺夹脊穴:选C2~7、T2~12、L1~5穴位,于脊柱下颈椎旁开0.5寸,胸椎、腰椎旁开0.6~1.0寸。针尖向脊柱方向针刺,左右交错针刺,深1.0~1.5寸,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5次/d,连续4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上肢肌电图测定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桡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评价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7]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量表分值中对应的上肢功能计66分,随着评分增加,上肢功能恢复越好。优:上肢功能评分41~66分;良:评分21~40分;差:评分0~20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8]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9]评价患者身体平衡功能,量表共有1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值0~56分,评分<40分,提示有跌倒风险;评分越高,身体平衡能力越高。
2.1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2.2 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加快,且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2.3 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2.4 身体平衡功能 两组患者治疗前身体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衡功能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身体平衡功能BBS评分比较分)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后遗症,因运动神经元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损害脑神经细胞,致运动传导路径障碍,进而形成卒中后瘫痪。由于机体神经系统结构、功能有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力,在神经系统初步受损后,早期干预有助于恢复脑组织的可塑性,促使其功能性重组,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因此基于神经系统以及脑组织可塑性、重新建立的理论,通过有效、合理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改善其肢体功能。中频脉冲电刺激是治疗卒中后瘫痪患者的有效物理疗法,利用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仪,预设电刺激程序,激发骨骼肌运动功能,增强肢体肌力,恢复肢体代偿的运动功能,纠正肢体异常运动模式;同时中频脉冲电刺激运动神经,强化神经肌肉的收缩、舒张功能,预防肌肉萎缩以及神经系统减退;此外反复电刺激神经肌肉,为大脑组织提供一个主动闭环的刺激通路,并反馈给上肢神经,利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10]。
中医学将卒中偏瘫归属于“卒中”“筋病”“痉证”等范畴,平素气血两虚、脏腑失调、阴阳紊乱、七情内伤或劳累过度等,均会造成风阳煽动、心火亢盛,气血逆乱,无法濡养肢体经脉造成本病形成。《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内经》指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邪气恶血…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因此机体阳气虚衰,致经脉失养,或筋失温煦,造成肢体障碍;或痰湿内滞,壅塞脉络,形成肢体瘫痪。因此对卒中偏瘫发病机制,调理阴阳、除湿祛痰、通经活络是为治疗原则。夹脊穴是十四正经外的奇穴,在《千金翼》记载:“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故证实夹脊穴的作用,该穴位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平行于背俞穴,该穴位所属经脉直接贯于全身,可统一调整全身阳气,起到调理阴阳、开窍醒脑、活血通经的作用,以此使筋脉自柔,恢复机体平衡阴阳功能,促使经气回流,恢复偏枯。在现代药理研究[11]中,针刺夹脊穴,通过对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抑制,可缓解肢体痉挛,促使肢体血脉恢复,改善其肢体功能;同时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恢复中枢神经的调控功能,改善脑细胞正常供血供氧,以此恢复上肢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促使肢体功能恢复。本文中, 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身体平衡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夹脊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平衡功能。其原因可能是采用中频脉冲电刺激恢复受损的神经系统,强化神经肌肉的收缩、舒张功能,改善其肢体功能时,采用针刺夹脊穴,恢复肢体血流循环,兼顾发病病理,进而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改善机体脑细胞的正常供血供氧,增强上肢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身体平衡功能。
上肢神经传导功能异常是导致卒中后瘫痪的主要因素,本文中,观察组治疗后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对针刺夹脊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偏瘫有显著效果,利于患者上肢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改善自身上肢功能。可能是采用中频脉冲电刺激恢复受损的神经系统,恢复受损神经,预防肌肉萎缩以及神经系统减退,并能为大脑组织提供一个主动闭环的刺激通路,并反馈给上肢神经,利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同时针刺夹脊穴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恢复神经中枢系统的调控作用,以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12]。
综上所述,针刺夹脊穴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有显著作用,上肢神经传导功能得到改善,有积极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