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演进动态:从曲线到模块的策略选择

2021-03-12 08:03戴克清
中国科技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服务化价值链制造业

戴克清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制造业升级是拉动当下中国产业变革的关键,《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导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早期演进尚属简单服务化过程,但是随着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平台的日趋成熟,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通过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因此,在信息科技、商业模式的多重作用下,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位已不是简单基于价值链移动占据“微笑曲线”两端的产业转型目标,而是在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的作用下,制造业呈现出从服务模块化发展向立体生态构建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同时,创新驱动作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基础,积极利用新业态形成的创新动能,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明确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全面把握制造业服务化演进的动态,直接关系制造业企业科学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阶段和需求的服务化发展策略。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国外成果早于且明显丰富于国内。以Servitization为关键词,全数据库搜索,国外在1989年之前就有相关研究150余篇,其中Levitt在1960年开始对企业服务性产品提供做了持续研究。国内研究也呈现快速增长且渐趋丰富的态势,特别是2006—2012年以及2013年至今,学界出现了两个阶段的成果井喷期,展现出中国情境下的研究特色。本文重点依托对国外研究的梳理归纳,结合近年国内丰富的研究成果,明晰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演进的基本动态,由此进一步丰富对国外研究动态的总结,厘清中国情境下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价值策略变化的特征、阶段策略实施的核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和升级提供启示。

1 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演进

1.1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演进

回顾国外已有研究,多用Servitiazation、Servicizing和Tertiarization等来描述服务化,虽然在表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对于服务化的定义基本趋同。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不断深化的特征:①基于制造业产品的服务化定义。服务化的初始概念是制造业从单纯提供物品或物品与少量附加服务向提供物品—服务包转变的过程[1]。其中涵盖了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包”被进一步强化,被认为是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所在。随着“包”中的服务从价值产出的从属地位逐渐变成超过产品的主导地位,成为企业产生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制造业企业逐步完成服务化转型[2]。②制造业从产品到产品支持系统的综合性定义。早期研究认为,服务化是制造商把自己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由此演进为以产品生产为特征的生产型企业向以服务提供为特征的服务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从企业管理和运营相关的内部服务和企业生产产品及相关的外部服务两个层面定义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延续了“物品—服务包”概念,另一方面将企业除生产以外的管理行为纳入服务化体系。服务化从传统定义所关注的“产品—服务”的过程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企业服务化过程所处的区域等情境研究,形成对传统定义的很好补充[3]。③定义重心由企业和产品延伸至用户价值和企业绩效。从用户视角,服务化是一个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开发服务产品的变革过程[4]。从服务化策略变迁视角,服务化是制造业通过企业能力和价值传递创新的一种变革,是全面实现从产品销售向整体解决方案销售的服务系统构建的组织创新过程,同时也成为后续从实践和技术角度研究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运营流程的基础[5]。随着战略性人造资源的广泛兴起与应用,制造业企业以服务为主导实施从服务供应链向价值群落的变革,实现从价值独创向价值共创的转变成为服务化发展过程[6],因此在概念内涵上呈现价值创造理念与商业模式核心理念的趋同。④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从关注独立环节的微观概念向涵盖主体思想、生产过程、管理措施和商业化等系统环节的宏观概念变化。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是从无形的抽象概念逐渐向可传递并交付论证的系统研究发展。从以重构制造业企业创新过程系统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首要任务[7],到提出制造业的市场角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形成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格局,促使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同时,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产品附加值,立足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企业不再认同通过生产服务外包把部分生产转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会减少企业成本,而更多的是通过创建或强化核心生产服务部门减少服务外包,获取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由此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9]。当前,国外研究成果显示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概念与“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情境相连接的趋势,“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系统”等概念兴起,并渐趋成为服务化概念中的核心词汇,制造业也被广泛地纳入“一切经济皆是服务经济”的概念框架。

1.2 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动力演进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演进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4个方面:①包括出售、配送等在内的产品营销需求被视为驱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初始动源,由市场营销演变而来的新“服务中心主导逻辑”是基于无形的特殊技能、知识和过程服务,形成由用户定义或与用户共创价值为主导的企业生产形态,由此替代“产品创造价值”为主导的传统价值创造形态,成为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动能来源。②制造业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变革被视为驱动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动力。由制造组织的创新能力和过程促成制造业企业从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是由“服务”作为产品的“附加组件”到“有形产品”成为“无形服务”的附加组件的变革过程[10]。③价值主张变革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根本动源。价值主张变革是依附于产品—服务系统提出的,强调价值主张驱动服务化变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宏观变革过程。PSS (Product-Service Systems)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价值主张,是驱动服务化实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重视资产性能及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是通过集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差异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使用价值。例如,成功的工业PSS需要从用户角度,从系统层面进行设计,并要求早期参与的供应商要基于用户的变化来实施定价策略、风险吸收和组织结构的积极变革[11]。④商业模式变革是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兴动源。商业模式体现了组织如何创建、开发和向用户交付价值主张的核心业务逻辑,通过组织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将服务策略较为成功的集成到生产系统中[12]。商业模式变革所形成的新兴价值主张,引导制造业企业从单向的价值交付转变为价值的共同创造。商业模式驱动的服务化变革是通过获取新的资源来重新配置内部结构。由于制造业的成本和定价机制主要与所创造的价值有关,服务化产品的价格往往远远高于生产成本之和,因此增加了利益相关者产生服务产品分享矛盾的风险[13]。

1.3 制造业服务化变革的挑战分析

对国外关于制造业服务化挑战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以下5个方面的挑战。①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具体指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与重构,包括企业管理逻辑、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评价标准。管理思维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或服务为中心,主动觉知价值创造需要从成品制造到服务链打造和服务人员交付逻辑的变革,皆是服务化过程中组织结构变革的核心问题。Kowalkowski等进一步提出服务增长战略的相关挑战,并从反面论述弱化或退出服务提供的企业策略[14]。然而,不论是研究人员,还是从业实践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服务化作用的认知,即如何有效地通过创新改造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化[15]。②发展过程面临的挑战。组织发展过程是在整体管理方法上的变革,将宏观无形的想法转化为可交付的成果。其中,企业服务化提供可以视为服务与产品的集成开发过程,如创意产生、筛选、原型制作、测试、制造与商业化过程[16]。由于服务不能在消费之前存储和实践,传统的发展过程并不适合企业服务化的实现,因此重构服务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及产销流程是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亟待解决的问题。③客户管理存在的挑战。服务化研究起源于工业领域,但是B2B、B2C、C2C、C2B等多种模式的客户管理形态却来源于服务业。新型客户关系的建立以及创新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需要建立在对客户价值和需求的感知基础上,或可弥合制造商认知价值与客户认知价值之间的差距[17]。④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商业模式成为企业如何创建、开发和向客户交付价值主张的核心业务逻辑,影响服务化过程。组织若将服务策略集成到生产系统中,需要颠覆传统价值主张,从单向的价值交付转变为价值的共同创造[18]。⑤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涉及许多不确定性,企业和供应链伙伴需要就风险分担达成一致。采用服务化策略的制造商将会存在较大的内部风险,加之外部冲击,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19]。同时,服务化企业在业务转型过程中面临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容易抵消早期阶段的财务回报,因此提供服务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生存的机会,而是与企业运营风险高度相关[20]。

1.4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现路径演进

基于对国外关于服务化主题论文的研究,可提炼出制造业服务化实现的3条主要发展路径。①产品—服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产品—服务视角和市场营销视角,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化特征,构建相关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制造业产品化和服务化两个极端状态来讨论二者之间差异化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的主要路径是基于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差异性基础,建立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新型关系。因此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取决于组织生产—消费关系的定义和生产的制度结构,而不是产品或服务的任何本质特征[21]。总之,产品是制造业企业生产出的有形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实实在在的物品,而服务则是制造业企业基于商业基础,为实现一定经济价值的无形活动。②服务主导的发展路径。在服务化正式提出前,Levitt提出所有商业组织需要提供服务业务,在一定意义上制造业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制造商需要提供与生产产品相关的服务,因为服务不仅是产品包装的核心,更是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2-23]。制造商需要有服务供应商一样的思维和行为,以服务为主导,重视企业的服务运营。然而将制造业产品快速捆绑到服务中,往往是由虽有新产品但制造实力有限的公司主导,而具有重要制造能力的公司往往在开发此类服务方面更慢[24]。制造业重心偏向商业模式的转变过程即为“服务化”的实现,企业以服务为主导,推动价值链向客户端“下游”移动。因此服务主导的服务化实现路径,在应用上存在差异。③价值共创的用户价值集成化发展路径。有学者提出重视用户价值是实现服务化的重要路径,Woodruff认为用户价值是产品使用价值与用户建立的内在链接和关系,是为用户主观感知而非客观赋予的特殊内在价值连结,这开启了关于“内在价值”和“使用中价值”的争论[25]。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而这种价值增加不只是简单叠加,而是与用户和供应商共同创造和再创造的价值增值,因此企业将企业价值嵌入到服务中,并以交易的方式转移给用户。而在考虑制造商通过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商品—服务组合来为其核心产品增加价值策略时,强调服务是用户价值实现的链接和主体[26]。用户始终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组织通过与客户和最终用户的交互来共同创造价值。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长期绩效效益存在耦合关系,如果二者分离会导致市场绩效下降[27]。因此,“产品链接的使用价值”和“服务链接的价值共创”是未来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思维核质,价值逻辑的变化将成为“产品—服务”集成化发展的重要中介桥梁。

2 从“微笑曲线”到“超级模块”的服务化策略选择

2.1 价值扩张趋势下的服务化策略演进

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演进的多角度综合分析可见,服务化过程中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企业服务策略选择的重要引导因素[28]。基于价值的增值和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张,可提取“价值链→价值群落→价值模块”作为国外制造业服务化策略演进主线。

(1)制造业服务化策略是基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重心移动,从制造环节向用户服务环节的策略转移。价值链可以分为价值创造的供应商和价值获取的销售商所处的上游价值链,生产商和制造商所处的下游供应链,同时区分了价值链上的核心增值环节[29]。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通信技术,实施“短周期制造”,通过模块化系统和团队合作最大化缩短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延伸供应商和客户所在的高增值环节,通过快速反应重构企业价值链为模块化制造系统[30]。来自于价值链两端的压力造成企业实现“微笑”很难,但是企业发展的重心依然是尽可能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创造更高的利润。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化过程,实施用户参与、投入并供给服务型生产资料,驱动制造业企业价值增值重心的转移,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动态增值过程[31]。

(2)制造业服务化策略强调包括研发和推广在内的技术性开放创新,通过价值群落化,促进价值重心转移。设计交互策略可以促进制造业企业由价值链创造向价值群落集成策略的服务化转型。全球的制造企业已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产品—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价值挖掘的服务化策略。价值链制造底端与用户服务提供的高端交互形成了价值群落的战略互动,产生的作用大小与服务交换成功程度相关,制造服务质量水平与用户期望共同作用而形成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增值[32]。而以制造企业产品基础服务为中介效应的价值增值策略,对大客户意义更为显著,但是以制造企业综合管理服务作为价值增值的中介效应,对于中小客户来说则更为重要。

(3)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策略是基于价值链多端点、多区域交互超级价值模块的立体构建,呈现出向主体共创共享价值的服务生态系统演进趋势。服务化策略是打破制造与服务的壁垒,不再是沿着旧的“工业模式”形成一套固定的企业价值链活动,而是从宏观经济系统发展的层面实施策略。越来越多成功的公司不仅仅是在增加价值,还在增值价值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价值。通过对大型制造企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之间服务化壁垒的突破研究,Lafuente提出突破价值链束缚,辅之以政策支持和信息设施,构建局域内的制造业服务化循环系统的区域服务化概念[33]。通过重新配置一组参与者 (供应商、合作伙伴和用户)之间的角色和关系,形成依托新的参与者组合来调动价值创造的新逻辑,由此打破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区别,并将它们组合成基于服务的“产品”,用户可从中为自己创造价值[34]。但是,随着潜在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创建它们所需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的服务化战略任务就变成了对企业所服务主体原创性价值和用户价值的指数级增值,以及价值所在载体的超级关系模块的重新配置与集成。

2.2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策略演进的基础情境

纵观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案例研究作为重要研究形式,实现了现象和理论两个层面的研究演进。本文提取研究频次3次以上的案例母本:海尔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华为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三一重工、宝武钢铁集团、福建体育用品、韩都衣舍和徐工集团。基于对CSSCI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的精炼分析,提炼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程度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服务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少数制造业企业已实施全面服务化策略,但仍处于服务化的发展期,甚至是转型初期。例如,海尔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COSMOPlat展现了服务模块化发展的策略选择;华为集团基于生态产业发展理念,依托产业联盟和开源社区,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共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35-36]。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意愿强烈,虽有服务化策略,但尚处于服务化初期[37]。②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积极应用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形成服务化转型的创新形式,相较国外服务化转型策略更显灵活和丰富。例如,沈阳机床集团通过i5承载了UNIS工业服务管家,以共享经济模式为主导形式,实施全面的企业服务化转型战略[38]。陕鼓以模式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以及物联网制造创新为驱动,基于通用平台的服务共享实现服务化转型。韩都衣舍的共享业态、商业模式和平台化发展是企业服务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策略选择方向[39]。徐工集团从跨国并购的企业战略到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服务、开放的合作、智能的运营新模式和共享服务理念等创新战略,探索多元应用场景,深耕行业价值,赋能行业内的服务化转型[40]。

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进行筛选,分析研究频次在3次以上的案例企业,提取关键词及摘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实施可视化图谱分析,可以将国内服务化转型分为两种形态:①服务转型程度,包括全面服务化、部分服务化、基础服务化;②服务化转型阶段,包括服务化成熟期、服务化发展期、服务化初期。获取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策略演进的基础情境具备以下3个特征:①中国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在实施服务化战略,但是企业在技术能力、生产特征、认知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服务化发展阶段、程度和服务化战略选择皆不同;②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宏观生态正在构建,新一轮变革正是制造业企业在宏观新生态中确定企业定位的发展过程;③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策略选择将决定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速度和程度,同时也直接关系企业在制造服务新生态中的发展和作用。

2.3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国内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传统制造业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发展环境下,出现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型需求,特别是产业价值链亟待向高端化发展,但处于服务化不同阶段的企业依然呈现不同特征。

服务化初期阶段。以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服务化发展策略。服务化变革载体由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演进。在价值链上的演进表现为:从强调通过“产品—服务”价值链单端系统构建向“研发—产品—服务”价值链两端延伸,再向“研发—制造—产品—服务”全价值链体系演进。制造业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技术扩散,改变原有处于制造业上游研发和下游分销两端的价值增值形态,传统“微笑曲线”将会变形。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改变社会资源整合程度,推动从服务化程度较低的产品导向,逐步向服务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创新和用户导向的升级,即企业从提供服务化程度较低的产品设计维修、安装、保养、销售等以产品为核心附加服务的产品导向服务,向以顾客导向、提供服务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支持、设计创新等在内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整合解决方案转变。

服务化发展期阶段。通过加入工业互联网,结合宏观发展环境探索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制造业企业完成在价值链曲线上的初期变革过程,可能会导致高技术制造在经历了技术的扩散、溢出和融合后,部分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上下游获取利润相对较低,反而在制造和组装环节获利较高,形成倒“微笑曲线”。由此推动制造业企业将以高技术应用为基础,转变为通过新型商业模式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新的服务化策略以提升服务化过程中增值价值的再增值为目标。通过制造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借助商业模式,利用工业互联平台,实施参与主体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享,由此解决制造业在服务化发展阶段的主导逻辑转换的困难、制造资源与服务资源的冲突、制造能力与服务能力的矛盾等诸多问题,通过适宜的服务战略选择,对企业绩效产生“马鞍形”的作用和影响。

服务化成熟期阶段。制造业从传统制造生态向服务制造生态的整体蜕变,不能参与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反之,实施了服务化变革的企业将在新的制造生态中寻找新的企业定位。服务化演进的过程价值获取形态从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链状形态向重视包括智力、组织和客户等在内的价值网络转变,再向立体延伸至宏观生态和微观环境中的价值群落演进。制造商服务模式、核心技术的产品服务所形成的增值服务,以及基于其他产业服务所形成的以用户行动为基础的服务生态,将全面打破产业间的壁垒,促进企业价值活动的实现和服务策略的优化,形成全面协作共享的服务生态。服务型制造生态将更有利于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多层次复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具有显著的组织优势,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价值的获取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全面缓解经济增长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产业的大协同。

2.4 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策略演进动态及趋势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基础情境的动态识别,前瞻性地探索了策略框架、概念模式和管理方式等维度,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据此,提出基于“服务价值链”“价值增值网”“模块化增值迭代”3个不同层面制造业服务化策略选择的动态演进,全面展现服务化策略选择的发展趋势。

(1)服务化初期发展阶段可视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1.0阶段,实施基于价值链移动及延伸的服务化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基础制造资源与基础产品服务的共享,实现低增值环节的模块化增值系统培育,由此为臃肿的企业组织结构瘦身,盘活闲置资源,促进纯制造企业的低端价值活化。

图1 制造业企业服务价值链构建阶段

(2)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期可视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2.0阶段,实施互联网信息科技与智能制造结合,以及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改变企业组织形态的服务化策略,如图2所示。依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等高增值环节的价值共创策略实施,构建制造业企业的高端增值网络体系,向轻资产、平台化的制造业企业形态过度。通过高端增值带动低端制造的发展,形成生产价值增值网络。

图2 制造业企业服务价值增值网构建阶段

(3)服务化发展成熟期将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3.0阶段,在已经发展成熟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和“商业模式”等多模块迭代作用下,构建价值模块联动的宏观生态体系,促进制造各模块价值实现增值迭代,如图3所示。基于企业自身全价值链的模块化组合,寻找适宜企业发展的全新生态位策略,全面打通实体经济部分的价值链和虚拟经济部分的增值链。依托工业互联和智能制造,突破企业、产业和行业壁垒,通过搭建以“智造服务”为核心的多模块交互作用,形成多价值交互迭代的智能制造企业全生态化服务发展策略。

图3 制造业企业服务价值模块化增值迭代阶段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文献分析,深度解析制造业服务化概念演进、动力变迁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厘清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过程中价值扩展的研究主线。同时与中国研究情境中的实践案例相结合,形成对中国情境下制造业服务化策略选择的分析。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宏观生态的构建和演进中,制造业企业在策略、程度、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皆有不同,但是基本曾现出由价值曲线→价值网络→价值模块的发展特征,形成企业从早期关注“微笑曲线”所产生的价值增值,到当下追求“超级模块”带来的增值价值迭代的服务化策略变化。

在中国制造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策略的实施是当下制造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之一。据上述分析,不论制造业企业处于服务化演进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依据企业情况形成适宜于企业发展的策略核质。

(1)处于服务化初期阶段的企业,正是服务价值链重构阶段,企业需要聚焦于在价值链两端服务化策略的选择与布局,突破技术、制造与市场之间的屏障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策略的核心目标。

(2)对于具备服务化发展期阶段特征的企业,处于价值增值网的构建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企业的服务化策略也出现了由点到面的变化。此时制造业企业将产品从销售到设计、从销售到生产、从生产反哺设计与销售的过程连结成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的循环互动则是核心的策略目标。

(3)对于少数能够达到制造业服务化成熟期阶段的企业,将开始服务模块化和企业服务生态的构建。通过重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产业平台的成熟应用,共享模式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等高增值环节的价值共创,以及资源共享的低增值环节的组织重构与资源活化,促使企业以增值价值的迭代再增值为价值诉求。此阶段服务化策略选择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形成服务主导逻辑和价值共创共享的管理思想,构建基于多产业、多行业、多主体共创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活性服务生态。

猜你喜欢
服务化价值链制造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