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栾 娟
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这种写作方式就是扩写。扩写,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遵循原文的体裁,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为原文“添砖加瓦”。其次,要找准扩写点。一篇文章里,并不是每句话、每段文字都需要扩写,不需平均用力,而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适合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再次,不同的体裁,扩写的重点不同。记叙性文章,可以补充情节和细节,增加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说明性文章,可以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议论性文章,则可以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在扩写时,还要注意文章内容的一致和连贯。
重耳拜土
“嘚嘚嘚……”响亮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马车上端坐着一位公子与他的几位仆从。谁承想,这就是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呢。
一路旅途劳顿。经过卫国时,众人已经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重耳想到和卫王是旧相识,就想去拜访他,以便休整后再出发,于是,便在殿外请求相见。谁知,等候多时,等来的却是卫王身体不适的回话,也并无半点盘缠和食粮。
开头交代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但“响亮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一句不仅用词重复,而且与重耳一行人逃难的基调不相吻合。
本段扩写了重耳一行经过卫国,卫文公并未以礼相待的情节。虽不是主要事件,但在扩写时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运用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饱满。
重耳气得牙根痒痒,恨不得冲进去。狐偃劝他不要冲动。一行人遂继续赶路。重耳闻香停车,见一户人家正在做饭,便上前拜访。
因为难耐饥饿,重耳抛开身段,尽量客气地对老农说道:“老伯,我们几个人已经几日未食了,求您给我们些饭食。”那老农上下打量了一番重耳,看他一副贵族模样,便铲起一块土抛给他们。重耳大怒,道:“就凭你这一介平民,也敢来欺辱我?”说着,就从腰间抽出鞭子,扬手要打。狐偃赶忙制止:“公子不可!这是百姓献给您的土,代表上天赐予您土地啊!”重耳闻言,在心中劝勉自己:“这是我的土地,是好兆头,是伟业的第一步!何况我今为落魄之人,百姓也着实辛苦,而要成大事者,需忍辱负重!若无这点器量,怎会成功?”便赶紧磕头,致谢苍天。
“嘚嘚嘚……”马蹄声又响起,这一次显得铿锵坚定。毕竟,他们踏上的是更远大的征程。
这里写得有些简略。可以就狐偃的语言、动作加以描写,让读者了解重耳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劝说。
本段扩写了故事的主体部分,情节描写较为具体,但可将重耳的心理活动写得更细致一些,让读者看出他的心理变化,凸显他忍辱负重、立志成就大业的追求。另外,狐偃的解释也可以更丰富一些。
小作者在扩写时,能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并用较为生动的文字将其描绘出来。但是,情节转换有些过快,可以做一些铺垫,让故事读起来更顺畅,更令人信服。
小作者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想象,通过扩写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情节更生动:1.重耳被卫王拒之门外时的心理活动、与狐偃的对话;2.老农给重耳土块时,重耳的神态、动作、语言等;3.狐偃劝说重耳时,重耳的心理活动。
重耳拜土
“嘚嘚嘚……”沉重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尤显寂寞。马车上端坐着一位公子与他的几位仆从,谁承想,这是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呢。
“我们现在将至卫国。我与卫王乃是旧识,想必他能供我们容身之所。我们便前去安顿几日吧。”重耳向众人提议,大家皆言好。
车临城下,几个官兵上前拦问:“站住!你们几个,干什么的?”一随从道:“车内乃晋国公子重耳,有一事相商于大王,还请放行。”随即出示腰牌。晋国公子流亡的事早已传出,几个官兵有些犹豫,便教其候在城门外,通报去了。候多时,终于有了回应,然而却是卫王冷冰冰的口谕:“大王说了,‘晋国内乱,凡流亡之徒,不予接纳,非不念交情,唯恐牵连诸事祸国殃民,请另寻他处,休怨’。公子还是速速离开吧。”
“想不到这卫王,这般无情,我竟然没踏入半步!”重耳哀愤。“公子莫恼,那卫王不近人情,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前面便到五鹿了,舟车劳顿,公子饿了,向乡民们讨些饭食吧。”狐偃劝他。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再寻容身之所。
一行人遂赶至五鹿。重耳闻香停车,见一户人家正在炊饭,便上前拜访。因为难耐饥饿,重耳抛开身段,尽量客气地对老农开口道:“这位先生,我们几个人已经几日未食了,求您予我们些饭食。”那老农上下打量了一番重耳,见他贵族模样却来讨饭,十分愤怒:“只知享受,不知稼穑之苦,落魄了便向我们这些穷苦的庄稼人讨食,可恶!”老农二话不说,出门铲起一块土扔给他们。重耳迷惑,问:“您这是何意?”“您若真饿了,必不会嫌这土块的。”老农的回应中带着一丝嘲讽。
这部分想象了重耳被拒的场景,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为重耳立志重整旗鼓埋下伏笔。
这部分想象了乡人给重耳土块的原因,让读者更易于接受。
重耳大怒,喊道:“就凭你这一介平民,也敢来欺辱我?”说着,就从腰间抽出鞭子,扬手要打。狐偃赶忙制止:“公子不可!”“有何不可?他竟冒犯我!”“公子,这是百姓献给您的土地,是上天赐给您的土地啊!”重耳不解。狐偃又道:“您想啊公子,土地是乡下人生活居住的场所,也是这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他们把土地那么重要的物品转交给您,不就是把您看作值得信任的人吗?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摆脱现在的处境,到那时,这土地、这整个国家都是您的。”重耳闻言,在心中劝勉自己:“这是我的土地,是好兆头,是伟业的第一步!何况我今为落魄之人,百姓也着实辛苦,而要成大事者,需忍辱负重!若无这点器量,怎会成功?”便赶紧磕头致谢老农,致谢苍天。
“嘚嘚嘚……”马蹄声又响起,这一次显得铿锵坚定。毕竟,他们踏上的是更远大的征程。
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详写了狐偃对重耳的劝说和重耳内心的自勉,将重耳拜谢土地的原因写得更加合理、顺畅,凸显了狐偃的智慧和重耳的远大志向。
修改后的作文,不仅忠于原文的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而且合理添加了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补充的细节也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可见,大胆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是展开扩写的双翼。此外,还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让文章布局更精致。
阅读下面的语段,深入思考,把它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渴掘井。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