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寒
(厦门同安城建管护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100)
现阶段随着绿色理念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园作为绿地系统中具有景观性质的环境工程,不仅能够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休憩和娱乐健身空间,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绿化需求,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具有积极意义,而要想保证城市公园的优势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则必须要强化养护管理,使城市公园活动环境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创新发展。
城市公园的本质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一般为政府投资建设公园,养护管理的主体为市政园林局或绿化中心。我国多数城市公园均为非盈利的开放式公园类型,其往往具有接待游客多、对养护管理要求严格的特点。对于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工作内容,当前主要包含绿化养护、设施完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和后期的景观提升等,其中景观提升包含设施升级、绿化品相改造和节假日彩化项目。
针对公园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践行相应的科学要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分类。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如《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合理确定各个绿地的养护级别,并对重点公园、重点道路以及重要广场等实施高标准、精细化养护管理措施。
(2)目标清晰。按照城市绿地的功能发展情况,制定详细的、明确的管理目标。通常来说应保障城市公园具有游憩功能,要求其建设和管理工作,维护景观优美、整洁卫生、设施完善等。如发挥防护功能,则是重点保证生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广场功能,则是发挥纪念、集会以及避险等功能,要求配备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避险设施等。
(3)因地制宜。城市公园管理需要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以及使用功能等基础特征,确定全面的养护工作计划,并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的数量、质量以及植物类型等,事先规划相关管理方案,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虽然目前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在新时代下受到一定关注,但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养护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现有人员规模难以适应绿化管理工作,而且受待遇薪资等因素的影响,从事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人才日益减少、队伍结构趋向不合理,影响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园林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城市公园人员编制呈现急剧缩减的趋势,养护管理队伍规模越来越小,难以满足公园日常管理和养护要求。并且管理人员不足带来的后果是养护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管理知识和技术掌握不足,实践水平相对较差,严重影响城市公园的养护管理实效[1]。
由于城市公园具有规模大、绿化植物多、成活率低、生长发育对环境依赖性较大的特征,为维护公园良好的绿化作用,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保障绿化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在实际养护管理中,对劳动力、机械设备、绿化材料以及水电等资源要素的投入量巨大,资金支出成本高。如财政支持不足,则会导致绿化养护工作受阻,难以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最终影响城市公园的整体运行情况,面临绿化功能失效、美观性缺失等问题,造成城市资源浪费、破坏城市美观形象等现象。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绿化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购置、租赁成本大幅上涨。在养护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的形势下,财政投入未能相应调整,则无法顺利进行城市公园的养护工作。
因为多数城市公园为免费开放式场所,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向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运动等服务,所以相比于收费式公园而言,其每日接待游客量较多且人员流动量较大。游客在园内的自由度和随意性较大,在缺乏严格巡查和监控的条件下,部分游客在游览或休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规、低素质行为,比如践踏公园草坪绿地、随意折花、折树枝、树干刻字、挖除植物根系等。这些行为对公园绿化设施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加大养护管理的难度[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园林现状,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计划,以此指导现实工作和实践,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养护管理部门应当对现有人员、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安排管理任务。比如针对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养护岗位和管理负责人。并划分养护管理片区,可按照绿化植物类型进行划分,如树木区、花卉区、草坪灌木区等。也可按照观赏路段进行划分,明确管理边界,尽量消除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等。
其次,确定详细的具体养护管理方法以及标准,根据城市公园内的绿地类型设置适应的养护巡查周期、发现问题后的上报处理操作流程、修缮养护工作内容等,全方位考虑城市公园的功能和需求,完善养护管理方法。如“一体化”APP对养护巡查和整改反馈的信息化管理,见图1。
图1 “一体化”APP对养护巡查的信息化管理
最后,保证养护管理计划的动态性。由于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绿化植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其中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难度相对较大,一般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受环境影响程度较大,所以为保障公园养护管理具有良好适应性,可结合气候变化、游客量变化等及时调整养护管理计划,针对性开展管控工作,最大限度的维护城市公园绿化效果。
要想提高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则要注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在管理实践中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3.2.1 扩大养护管理人员规模
公园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人员招聘和岗位分配环节,通过社会招聘、其他部门调岗等吸纳更多具有专业技术和知识的新型人才,并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可与农业专业院校合作,为大学生实习提供岗位,加大技能型人才培育力度,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改善养护管理人员结构。同时要结合城市公园的实际规模和养护需求,适当增加养护管理岗位及人员比例,满足日常养护维护要求[3]。
3.2.2 注重养护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
公园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培训及考核,淘汰不合格人员,避免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外出交流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丰富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和方法,针对绿化植物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还要强化思政教育,培养养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认真态度,进而提高专业修养。
为保障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具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是应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于公园绿化养护具有很强的资金依赖性,所以当地政府部门需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城市园林养护定额的要求,基于实际合理确定以及核实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保证资金拨付的及时性,促使劳动力成本、绿化材料成本、绿化机械设施成本等养护管理经费正常支付,以此推动公园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开展。其次,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撑依旧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因此在我国市场机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应当强化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将养护管理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调动社会资本以及市场资金投入,保证养护管理资金的充足。在全面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应当全面考察投标养护队伍的资质,详细核实招投标队伍的经验和综合实力,保障其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实现专业化养护管理。
做好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各项制度保障,在实践工作中,需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制。根据城市公园面积大、管理难度高等特点,公园管理部门需要严格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制度。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管理片区,具体责任明确到具体个人,出现问题直接追责,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际开展全面的养护管理,提升工作质量。因此公园管理部门需任命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及专业养护技术的人员担任片区负责人,定期开展公园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尽快开展整改,维护城市公园环境良好。并建立健全监督及绩效考核制度。基于养护管理职责的确定,需健全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城市公园的发展情况和现行管理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比如绿化完整率、植物存活率、设施完好率、游客满意度等,全面评估养护管理工作效果,适当配合奖惩制度,促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城市公园绿化养护是一项较为复杂性的工程,其往往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协调管理模式。同时不仅需要业内部门及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绿化养护管理实践中。所以相关养护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绿化宣传,尽可能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游览公园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出现践踏草坪、随意采摘花朵和果实等行为。另外,应当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城市公园游客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配合养护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注重保护公园基础设施,减少人为损伤和破坏。在宣传工作中,养护管理部门及人员可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宣传,传播城市公园相关信息、绿地保护知识、法规、管理规范等。比如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主要载体,定期向用户推动绿化常识、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动态等,切实提升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环保观念,进一步降低绿化工作管理难度。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城市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的绿化基础设施,有利于美化城市形象、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改善城市小气候等。为有效保障城市公园发挥公共设施功能和绿化生态作用,则需注重加强养护管理工作。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养护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管理计划、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制度、积极开展绿化宣传等,切实提升绿化养护管理实效和公园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