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场所精神——以机车库地块为例

2021-03-11 08:18汪美君
河南建材 2021年2期
关键词:街巷机车场所

戚 欣 汪美君

吉林建筑大学(130000)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可以使用,更是追求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指出,“目前的城乡建设缺乏特色,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时期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内蒙古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的通知》(呼住建字【2019】273 号)指出“扎兰屯市继续深入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 ”而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早已于2019 年5 月份就已经通过自治区与呼伦贝尔市级专家评审,并于同年年底报送扎兰屯市人民政府并审批。

而此时,当地居民破旧的房屋早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生活生产,对中东铁路历史的保护、对知青文化的保护等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文章以机车库地块为切入点,结合人们的生活生产,保留城市文化留下场所记忆。

1 场所精神要素分析

最早的人类聚集所形成的空间被称为聚落,人民在聚落中生产生活。此时的场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而后人类的生存需求逐渐被满足,生存空间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文章所提及的场所是基于拉丁词语“场所精神”,释义为“地方的力量”,本意是每一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灵魂,随时时间的沉淀人与空间的互动,能让长期居住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空间,可以满足人们于此的各种生活工作活动。文章中的“场所精神”是指场所的整体氛围,在它从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和特定的地域条件中获得意义时称之为场所,也就是说,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1]。

2 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改造及场所精神的缺失

2.1 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现状分析

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大兴安岭的东南部,有“塞外苏杭”之美称。扎兰屯市作为呼伦贝尔的副中心城市,为呼伦贝尔面向我国东部黑龙江等地的开放窗口,也是俄蒙与我国境内贸易的第一个重要城市[2]。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是中东铁路通过大兴安岭进入松辽平原的第一大站。

2.1.1 历史文化

扎兰屯作为中东铁路沿线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可以作为因中东铁路而生的城镇附属地代表,是以沙俄铁路建设为主导的城镇建设, 采取的是因地制宜手法来设计整个城市[3]。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扎兰屯一直是中东铁路时期至解放前以来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上也曾是呼伦贝尔地区比较先形成规模的私营商业街, 因此也汇集了多种外来文化。

对外经济方面扎兰屯是内蒙古最早出现的旅游城市是中东铁路时期西线疗养中心,在中东铁路时期是中东铁路沿线主要的避暑圣地,建国后亦是唯一的疗养圣地。

2.1.2 居民生活

对于居住于此的居民则有不同的视角, 最初建筑建设的目的是1907 年时为了满足中东铁路通车后为大批俄籍员工准备的“职工宿舍”,所以采取的是相对简单和方便施工的设计。多数以低层为主,街巷尺度较小,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相对集中,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尤其是曾以棚户居住为主的机车库地块, 只配备了一些能满足生活基础需求的小餐饮、小零售与廉价旅店。 很少有居民真正居住,现状多为闲置房屋。 其中文物保护建筑也被棚户遮挡,管线混乱私建乱建现象严重,没有发挥其历史传承价值,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2.2 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场所精神

历史风貌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以及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和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记忆。

人们在分析处理建筑时,往往容易忽视了人所认同的客体,即具体环境的特性,正是这种认同感可以给人一种存在的立足点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和“特性”的观点,配合基本的精神上的功能:“方向感”与“认同感”,即一方面在环境中辨识方向,另一方面要获得环境的认同,是对当代场所精神本质进行很好的诠释[4]。

2.2.1 方向感

“方向感”是人获得位于一个场所的立足点,表明人与场所的空间关系,能为人在场所中自由活动带来安全感[5]。 一个好的环境能使它的使用者在情感上产生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关系[6]。

在扎兰屯市机车库地块中,空间功能与组织秩序的有序组合可以很好的分辩出“我在哪里”的问题,可以通过重新规划业态,创建一个整体的主题氛围。

2.2.2 认同感

场所认同感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利用场所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亲切、舒适和便利,同时本能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对其产生依赖和情感归属,从而持续不断地利用场所[7]。 因此,首先应该考虑到建筑的体量及基本形式不能改变,在尊重原有建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展开改造工作。

3 更新改造策略研究——重塑场所精神

3.1 尊重地块原有结构

分析地块的主要人群来自扎兰路,因此在南侧临街集中分布特色餐饮与特色零售,引导人群进入地块内,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商业街。 保留地块北侧原俄式住宅的居住功能, 将其改造成特色民宿,形成商旅结合的特色功能空间。

将原机车库置换为博物馆,体现发挥该地块的文化意义,并将大空间的展示功能用于整体的文化传承。

考虑到居民与旅游的人口比, 尊重历史沿革,通过功能置换发展民俗旅游与传统商业。 建立民俗旅游、传统商业购物和居住相结合的综合型传统文化保护区。 形成以餐饮零售为主的特色文化商业街,使经济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出历史建筑的作用。

3.2 重视保护地块特色

业态与文化融合,才更能发挥出文化与商业的双重价值,因此应该考虑文化的融合与植入。 注入非遗文化、老字号文化、民俗文化、街巷记忆等扎兰屯基因与潮流文化的结合, 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感知扎兰屯的历史文化。 同时开展文化策划活动,组织老字号餐饮、扎兰记忆主题餐厅、民宿或进行特产售卖等,发展出当地特色饮食与符号(如图1、图2 所示)。

图1 机车库地块效果图

图2 机车库地块平面图

3.3 新旧建筑的融合

新旧建筑的融合应该考虑临街建筑的整体立面,立面是街巷界面的主要构成要素,影响着街巷的视觉形象。 原来的临街建筑多为住宅,有1 层的传统民居,也有多层建筑,高度错落有致。 建筑立面形式、材料、色彩都不相同,整个街巷界面风貌杂乱无序,而且临街店招牌尺寸与风格各异,与整个街巷风貌不相协调。 所以应该还原空间尺度: 参考蓝图,通过单位转化,D(街道宽度)/H(该处建筑高度)≈1,此时亲切宜人的尺度使人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建筑立面和景观环境的细节,用来还原原有历史街巷道路空间尺度。 部分路段还原原有田园院落布局,通过完善步行与非机动车空间,加之古树的映衬,整体提升历史街巷空间感(如图3 所示)。

图3 原街道立面

同时注意美化界面,通过改造与修缮沿街两侧的建筑色彩与风貌, 提升店招及其他街道家具,形成连续而舒适的街巷界面。

4 结论

机车库地块作为一种典型的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的空间场所,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文化感受文化的特色体验。其场所精神通过物质空间的更新再利用、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出来。 在我国社会矛盾需求转型的大背景下,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场所精神建设应被高度重视,也应被高度提倡,希望在此借“机车库地块”可以对更新工作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街巷机车场所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周恩来号”机车连续40年投入春运
DF8BI内燃机车整车称重调簧工艺适用条件研究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