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虹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粤剧文献是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史料系统、完整是开展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研究的第一步。粤剧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开展较晚,有符国伟撰《彰显地方特色,弘扬粤剧文化,实现资源共享——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建设粤剧数字资源库的构想》[1],论述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建设“粤剧数字资源库”的积极意义,并就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卢苒撰《东莞图书馆粤剧图书馆建设实录》[2]、何虹撰《论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有效整合》[3],初步分析了粤剧文献资源建设经验以及整合建议。这些研究未系统持续。此后十年,关于广东地方戏曲文献建设的系统论述匮乏。当下,粤剧文献的生成方式已发生急剧改变,图书馆事业处于变革转型期,认清粤剧文献现状,了解粤剧文献的内在特征与生成规律,并顺应新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转型发展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文献建设。在这个关键时期,既精通地方戏曲史,又能适应后知识服务时代广东地方文献事业发展要求,紧密配合粤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文献资源规划建设研究就十分迫切且必要。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广东地区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之一,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和香港、澳门,以及美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民众根基深厚,社会影响甚广。2009年,在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粤剧发展呈现更多当代元素,与话剧、歌剧、电影、网游、卡通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以及微粤剧(粤曲)等形式的大胆运用,期间产生了大量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献。“互联网+”时代,粤剧的文献形态发展也具有强烈的网络时代特色。
目前,广东粤剧文献史料主要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图书馆、广东粤剧院、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粤剧图书馆、顺德粤剧图书馆、佛山图书馆、广东粤剧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部分民营博物馆、私人藏书家、各演出院团档案室等机构收藏,如文仕文化艺术博物档案馆、邓志驹粤剧声像收藏馆等。香港、澳门地区图书馆、博物馆、电影资料馆等也有着丰富的粤剧文献馆藏。
根据历史时间轴,可纵向寻觅各历史时期粤剧文献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粤剧的兴盛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度。
表1 粤剧文献历史分期发展形态
续表
由表1可见,各历史时期的粤剧文献各具形态,有深厚的时代特点,载体形态与时俱进。从外来剧种到成为独立剧种,粤剧文献内容逐渐融入鲜明的地方语言、本地唱腔特征,相关史料的来源与分布也从零星散落到系统专深。
21 世纪,我国粤剧专题文献资源建设成果显著。2005 年以来,广东省部分地级市已分别建立了粤剧专题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如广东粤剧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顺德粤剧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粤剧图书馆、东莞粤剧博物馆等。目前广东图书馆界对广东戏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为文献征集和二次文献开发,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建共享尚未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一直以来,馆藏资源匮乏,基础文献分布零散、史料难觅,是广东地方戏曲文献建设的主要问题,也是进一步整合规划广东地方戏曲资源建设的主要障碍。东莞图书馆粤剧图书馆成立于2005 年,是广东省建立最早的粤剧专题图书馆,并设有专家顾问,馆建工作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文献体系构建以及专题文献资源开发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其文献资源建设经验可供图书馆界参考。香港地区粤剧文献资料留存较完整,是粤剧文献藏量最丰富的地区。
2019 年11 月5 日,广州图书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12 家公共图书馆和文献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该联盟作为区域性图书馆协作机制,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献、全民阅读、图书馆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是支撑粤剧文献资源协作共建共享的理想平台。
粤剧申遗成功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5月8日发布公告《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粤府令第236号),为粤剧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其中第七条规定: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粤剧资料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调查粤剧资源,应当收集属于粤剧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和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予以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粤剧资源信息,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告知提供者[11]。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二条就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开展合作做出规定。在非遗传承保护政策与《公共图书馆法》等保障下,开展战略性粤剧文献资源协同建设,加强社会合作与机构合作将有法可依。
当下,柯平教授指出图书馆“后知识服务时代转型势在必行”[12]。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全媒体时代、跨界交流合作、大数据交互的后知识服务时代,广东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发展面临资源重组、服务转型与分级的内在要求,作为岭南地区重要文化遗存的粤剧文献,其资源建设进程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当下粤剧文献的生成方式正发生着急剧改变,开放共享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调。目前,粤剧专题图书馆以及粤剧专题文献资源建设依然各自为政,地域之间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共建共享的广泛合作格局。部分粤剧专题图书馆建设依然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当下图书馆地方专题文献资源建设不仅自身面临转型,还应致力于从服务社会到影响社会,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地方戏曲推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粤剧文献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对岭南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广东省图书馆界对于粤剧文献日益重视,在版本目录学研究与文献保藏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粤剧文献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亟待系统深入开发,有关珍贵文献的价值亟待进一步组织、揭示与公开;全媒体时代,粤剧文献亟待开拓兼具系统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建设模式。柯平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图书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转型后的图书馆将成为具有复合、泛在等许多新特征的空间。文献资源要素转型是图书馆转型的一个关键[13]。“用户需求驱动”、提高馆藏资源管理质量、构建共享意识、提供多样化文献资源与服务,是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对于粤剧文献资源建设而言,便捷的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资源发展的重要主题。图书馆地方戏曲资源建设可依据新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范式。
近年来,图书馆空间建设趋势已从单纯的物理空间逐渐发展为复合型空间。复合型空间资源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鲜明地方人文特色的粤剧艺术,非常适合发挥图书馆空间资源优势。地方文献服务空间建设的转型特征亦明显,目前可呈现多样化的人文空间特性,包括典藏陈列、阅览研究、展示宣教、数据交互、人文交流、互动体验等复合型空间功能,即从有限的物理空间发展为复合型、泛在服务空间。通过线上展览结合现场空间体验,可把图书馆空间功能与戏曲表演艺术特性巧妙联结起来,从藏阅一体空间转化为柔性功能空间。如粤剧专题文献区可以与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单位等合作进行空间资源合作建设。广东粤剧院设有粤剧体验馆,提供粤剧非遗公益性宣传与体验活动,图书馆建设复合性泛在空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延伸实现,比如设馆外体验馆站点(如广东粤剧院粤剧体验馆),合作举办相关主题活动或开发相关文献资源,在合作单位以及图书馆内供读者共享与使用,让读者亲身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实现静态文献与动态戏曲舞台艺术、戏曲人物及戏曲文化相结合。
根据粤剧文献资源形态以及人文特色,空间资源可设置为:文献区、视听与网络区、阅览区、展览区、交流互动区。近年来,广东图书馆根据戏曲艺术特点设置弹性交流空间已有先例。比如开辟组织粤剧人才交流空间,面向普罗大众的粤剧文化交流基地等。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平日为典藏、阅览空间,需要时变身为活动交流或艺术展演空间。2015 年佛山图书馆分别举办了编剧李悦强主讲的“佛山粤剧的十大特点”讲座以及“吴元钊粤剧资料精品藏品展”。“佛山粤剧的十大特点”沙龙在佛山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举行,展览则展示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粤剧戏桥、老一辈粤剧名伶宣传画册、粤剧演出入场券、粤剧剧本和20世纪90年代的粤剧演出照等充满历史感的藏品[14]。2015 年,广州图书馆广州味道互动体验项目《粤韵风华》在广州图书馆广州之窗举行,广州粤剧院表演艺术家欧凯明与青年演员畅谈粤剧表演体会。2016 年5 月至2020 年10月,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已成功举办“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活动30期,包括展演、展播、学术交流、艺术切磋、互动体验等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实现了图书馆空间的复合利用,成效显著。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复合空间建设理念进行地方戏专题图书馆空间资源建设有巨大的空间潜能。
4.2.1 转型时期粤剧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第一,重构图书馆馆藏建设规划与策略,持续拓展图书馆采访、保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形成立体化专题文献资源体系,充分体现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形态,呈现粤剧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时代特征。
第二,立体化资源体系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合作组织与网络,加强合作、互融互补。从独立建设逐渐过渡到特定区域内联盟组织的共知、共建、共享,牵头部门需加强与各专题图书馆、粤剧文献收藏机构以及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合作与协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第三,文献资源建设共知共建共享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采访时注重粤剧研究需要,凡符合粤剧研究所需要的专业书刊资料、缩微品、录像带、录音磁带等各种载体的文献以及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都力求收集齐全,不但包括粤剧,还应包括相关来源剧种的史料。
4.2.2 依据粤剧形成发展特性及文献形成规律搜集相关文献
戏曲史料具有可变性,反映同一剧目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提倡同一剧目的多个演出版本与史料兼收。通过区域合作联盟实现粤剧文献资源建设的统一战略规划定位,明确各馆藏特色,对于珍贵文献采访来源,可通过区域联盟实时通知战略规划目标征集单位,以及有效信息的针对性及时归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在联盟分工框架内的共建共知共享,把馆际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战略规划包括现有资源归集,建立地方戏曲文献特色专区,接受个人、机构捐赠或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项目或合作关系,共同寻访文献资源。具有价值的相关文献资源包括:(1)有关粤剧中外文期刊及其他连续出版物;(2)不同地域又互相关联的各时期粤剧史料;(3)粤剧特色史料(重点收藏),如剧本、曲本、木鱼书、龙舟歌、锣鼓谱、排场集、手稿、名人手稿、珍贵剧照、戏桥、黑胶唱片等;(4)戏曲学科基本理论著作及粤剧相关参考工具书、地方剧种史志等;(5)各类型粤剧相关电子资源的采集。地方图书馆共享战略规划应重视跨地域及跨界机构的粤剧书刊交换,注意粤剧史料资料的采购协调,允许多种来源渠道并存的采访方式。相同剧目不同版本的文献资料、关联档案、音像资料等尽量收全。
4.2.3 根据馆藏资源特色形成广泛合作的立体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转型后的粤剧文献建设,除了传统的实体资源建设外,需进一步建立广泛合作框架下的新型文献资源体系,为后续馆际文献信息整合、共建共享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图书馆可根据文献资源特色与读者用户习惯,建设相关专业资源,见表2。
表2 立体化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
4.2.4 依据本地区发展规划构建粤剧文献联合目录
目前广东省内粤剧专题图书馆、博物馆的分布区域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文献联合目录,重整广东地方戏曲文献资源核心竞争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协同发展。
21 世纪以来,广东粤剧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相继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辖内的东莞市图书馆、顺德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也率先建立粤剧专题图书馆。香港地区粤剧文献根基深厚,藏量丰富;澳门粤剧研究日益蓬勃。面对这种现状,根据粤剧文献的分布现状与特征,采取有效的整合措施,对传承、弘扬粤剧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粤剧文献联合目录与粤剧文献书目数据库是整合文献资源的首要工作。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粤剧文献书目体系是整合粤剧文献的基础性建设,需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分载体类型建立粤剧文献联合目录与粤剧文献书目数据库,并不断补充与完善。2019年,籍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成立契机,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九市收藏粤剧文献机构可联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建粤剧文献基地群与空间载体,通过编撰《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文献联合目录》,为粤剧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研究提供文献记忆与系统导航。
粤剧专题图书馆是广东地方戏曲研究的重要部门,它在地方戏曲艺术研究、艺术生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文献建设应由粤剧团体、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学术性学会、专业性协会、博物馆等共同支持的图书馆担当。公共图书馆建设粤剧专题资源应考虑由政府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与图书馆合作建设粤剧专题文献区。
在粤剧传统文献的采集、整理与保存方面,可以地方图书馆为核心、联合全国文献收藏机构,依托合作联盟与项目,建立粤剧文献联合普查和分级保护工作机制。图书馆可根据馆藏文献价值与存藏情况,对馆藏实体文献进行优化分级管理。粤剧专题图书馆或专题馆藏文献建设均可联合遵循以下分级管理原则,详见表3。
表3 粤剧文献分级保护详情
未来,优质的服务资源也将成为粤剧文献资源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因素。当下,传统基础服务已无法满足多源异构文献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后知识服务时代的读者服务需求。因此,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当代多元化、立体化的粤剧文献服务体系。
4.4.1 实体资源服务
粤剧文献是在我国戏曲文献框架下的地方剧种文献分支,作为地方戏的一个专门文献领域,从产生发展至今有着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粤剧实体资源、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与研究也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根据粤剧与来源剧种及相互之间有所影响的特性,可提供剧种史料,借鉴其他来源剧种,或者适量入藏与移植剧目相关的典籍、期刊、档案、非正式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实体文献,提供读者相互参照,同时提供有机系统、相互关联的有效实体文献资源信息。
粤剧音像资源建设为重中之重。一切戏曲腔调的变迁都是经过长时间逐渐演变的:有的是在演唱中不知不觉相互影响自然变动;有的是由于艺人们有意识的创造。这些并无比较详细的记载,就是根据传说去追寻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些记载和传说并不一定可靠。如曲调的名称,有些就很难捉摸,尤其是音乐方面,单凭记载颇难窥见真相,我们只能够就现存的各种曲调互相比较,和过去的许多记载相印证,从而得出比较可靠的论证[19]。因此,系统收集不同时期的音像制品、包括黑胶唱片、录音带、DVD、网络音像资源等,非常重要。这是粤剧音像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
4.4.2 虚拟资源服务
为不同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空间与推送定制,按照读者类型与服务需求组建相应的网络互动群组,分享阅读心得,推动学术交流。在尚未开展共建共享的广泛合作时,粤剧专题图书馆馆藏资源或图书馆粤剧专题文献数据库应当在自建平台上完整系统地发布馆藏资源数据,以关联数据格式进行发布,提供开放接口,鼓励第三方进行应用。图书馆虚拟平台提供移动咨询服务终端。
4.4.3 虚实结合立体化资源服务
构建一个高度开放、高度集成、高度共享的多元信息整合服务咨询立体化服务平台,为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与信息服务对象搭建精准对接的虚实结合的桥梁。
(1)通过与各级各类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合作,提取共同元数据,构建广东地方戏曲专题信息服务平台以及资源整合平台。
紧密结合粤剧艺术及其文献研究方向,重点收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粤剧专题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粤剧专题研究工作服务。建立综合性粤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与专题粤剧艺术信息资源体系。包括以各时期粤剧剧目(曲谱)文献、主题内容或著名艺术人物等为核心,进行系统梳理,提供馆藏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的系统咨询服务。
(2)结合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图书馆与粤剧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合作进行馆藏档案、文物史料编撰与史料研究,共同出版研究成果。立体化服务平台将上述出版物等成果提供给科研课题以及智库参考。
(3)建立以项目联盟为基础的立体化粤剧文献服务体系。汇集各领域学者,包括戏曲史、文化史、地方史、商业史、电影研究、民族音乐学、文化研究、目录学以及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文献学研究人员,从跨学科的角度,携手参与整理粤剧文献资源,开展区域联合文献及阅读推广服务。
4.4.4 联合专题咨询服务
(1)建立学科馆员联盟制。无论是图书馆、档案馆还是博物馆,其配备的粤剧学科馆员需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技能,组成咨询联盟,走在粤剧研究工作前端,通过合作调研国内外粤剧史料发现与生成情况,对研究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专题信息推送,向目标读者群或专业研究者提供文献综述服务、研究成果分析报告以及研究参考资料。此外,粤剧专题图书馆可考虑与相关科研课题组合作,不仅提供粤剧文献信息收集服务,还担负粤剧信息的分析整合研究,成为科研项目组的重要组成人员。
(2)通过文献价值的深度挖掘,寻找文献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剧种文献资源生成时间轴与地域馆藏分布图,区域协同合作图书馆在此资源框架下开展专题文献服务,为全球不同需求读者揭示各时期广东戏曲文献面貌,还原此类文献生成及流变的历史过程。
(3)根据粤剧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条件,做出相应的文献信息开发与史料挖掘,提供区域乃至全球全媒体信息的相关专业导航、咨询等信息加工服务,开展相关文献研究。
在新时期粤剧文献资源建设方法论指导下整体规划建设粤剧文献资源,紧紧抓住粤剧文献资源变化的时代特色与趋向,把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联合协作,是当下粤剧文献资源建设的主题方向。上述举措可使粤剧文献资源建设贴合文献资源变革特点与图书馆发展转型要求,进而实现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遗产,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