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第五届编员会

2021-03-11 09:18
矿床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委矿床

主 编

毛景文MAO Jingwen

副主编

谢桂青(常务)XIE Guiqing

唐菊兴TANG Juxing

杨富全YANG Fuquan

高剑峰GAO Jianfeng

王登红WANG Denghong

杨志明YANG Zhiming

江思宏JIANG Sihong

谢玉玲XIE Yuling

袁顺达YUAN Shunda

孙晓明SUN Xiaoming

许 成XU Cheng

赵海杰ZHAO Haijie

编 委(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华勇CHEN Huayong

韩喜球HAN Xiqiu

简 伟JIAN Wei

李 诺LI Nuo

刘 鹏LIU Peng

彭惠娟PENG Huijuan

宋玉财SONG Yucai

王国光WANG Guoguang

熊伊曲XIONG Yiqu

叶 霖YE Lin

赵葵东ZHAO Kuidong

钟日晨ZHONG Richen

陈 伟CHEN Wei

侯 林HOU Lin

蓝廷广LAN Tingguang

李立兴LI Lixing

刘武生LIU Wusheng

邱昆峰QIU Kunfeng

苏本勋SU Benxun

王文磊WANG Wenlei

徐林刚XU Lingang

袁 峰YUAN Feng

赵新福ZHAO Xinfu

周振华ZHOU Zhenghua

代晶晶DAI Jingjing

侯 通HOU Tong

冷成彪LENG Chengbiao

李晓春LI Xiaochun

马黎春MA Lichun

饶 灿RAO Can

王 瑞WANG Rui

吴昌志WU Changzhi

薛国强XUE Guoqiang

翟德高ZHAI Degao

赵 正ZHAO Zheng

高 阳GAO Yang

侯可军HOU Kejun

李 楠LI Nan

林 彬LIN Bin

孟贵祥MENG Guixiang

舒启海SHU Qihai

王 瑜WANG Yu

武 广WU Guang

杨秀清YANG Xiuqing

张照伟ZHANG Zhaowei

郑佳浩ZHENG Jiahao

编辑部

赵海杰ZHAO Haijie

秦思婷QIN Siting

孟秋熠MENG Qiuyi

张绮玲ZHANG Qiling

主 编

毛景文,男,1956 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矿床成因和矿产资源勘查研究。现任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及《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和《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经济地质学家协会(SEG)理事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部级一等奖4 项和二等奖4 项。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会士(1996)和澳大利亚矿业和冶金协会会士(2015)。2018 年荣获国际矿床成因协会Kutina-Smirnov 终身成就奖。

副主编

谢桂青,男,1975 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模型方面的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理事、国际矿床学家协会会士(SEG Fellow)、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委、《地球学报》常务编委和《矿床地质》常务副主编。先后主持10 余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包括2 项国家“973”计划之课题和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高剑峰,男,1977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浆有关成矿作用和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岩矿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副主编,国际SCI 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编辑。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0253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20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702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3057)、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0423)。

江思宏,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规律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地球学报》《黄金科学技术》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3051和41273061)、科技部973计划课题(2013CB429805)。先后参与或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或横向项目的科研与找矿工作,在矿床成矿理论和找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荣获2002年度IET教育基金研究生奖、200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2007年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2012年“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孙晓明,男,196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和海洋矿产研究。现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双聘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会士、国际矿床地质协会(SGA)理事、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执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和海洋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国家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内生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副主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研究项目(918552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302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425)。2003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荣获2009年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唐菊兴,男,1964 年生。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主持勘查评价的矿床探获资源量铜超过1200 万吨,钼超过100 万吨,共伴生金超过500 吨,伴生银超过15000 吨,铅锌120 万吨;参与勘查评价的矿床探获资源量铜超过2200万吨,铅锌锑超过150万吨,伴生银超过6000吨,有效支撑了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 项、省部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 项,李四光科学技术奖科研奖。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卓越地质人才”、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技创新人才(2013),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王登红,男,1967年生。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稀有稀土贵金属矿床研究。是自然资源部深地资源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长期从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新生代成矿作用、钨锡等与花岗岩成矿、区域成矿规律、矿种成矿规律、三稀矿产资源、铂族金属等贵金属矿产、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体系、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国矿产地质志等研究。调研过国内外500多处矿产地。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3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荣获2002年第九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04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2010年和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2014 年地科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称号、2018年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做工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谢玉玲,女,196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成矿规律与找矿研究,在与碳酸岩有关的稀土成矿流体和成矿模型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认识。现为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会士(Fellow),SEG 会士资格委员会委员,SEG 提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区域地质和成矿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重点项目(419304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2072;41072066;40573035)、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之课题等。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教学和科研奖励,主讲的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

许 成,男,1976 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和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矿床地质》副主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桂林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825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30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二级课题(SQ2019YFA0708503)。荣获2012 年国家优秀青年基、2014 年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8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杨富全,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新疆地质》编委。长期在新疆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作为骨干和负责人参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即三〇五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原地质矿产部定向研究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主要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2079;41672072)、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601201)。荣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杨志明,男,1978年生。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斑岩铜矿及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床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 客座教授级研究员,曾任SEG 理事。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能源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 客座教授级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矿床地质》副主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825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955207)。2019 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 年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区域副主席讲席奖。

袁顺达,男,1980 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与高分异花岗岩有关的关键金属在熔体-流体相间分配行为实验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地质通报》副主编。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822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2062218)。荣获2014 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6 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20 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赵海杰,女,1982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矽卡岩矿床相关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矿床地质》副主编及编辑部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3041)青年基金项目(4120303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子项目(1212011120931、DD20160124)。作为项目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07CB411405、2007CB411407、2017YFC06014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314)等。

编 委

陈华勇,男,1976 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Mineralium Deposita》编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副主编和《矿床地质》编委,SEG Fellow。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25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重点项目(U1603244)和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14CB440800)。荣获2015 年国际矿床地质协会(SGA)“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和201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陈 伟,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编委、《地质科技通报》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41822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304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二)(2017YFC0602302)项目。2016 年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代晶晶,女,1982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遥感地质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2292)、国家863 计划子课题(2008AA121505-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K1011)、国家深地专项专题(2018YFC0604101-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K1011、K1315、KK191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220064、12120115059501)。2017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6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高 阳,男,1984 年生。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讲师,《矿床地质》编委,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YE‐SChina)委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兴安岭中生代高分异花岗岩(高硅流纹岩)的成因及其与铍成矿关系研究”子课题(920622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大别钼矿带斑岩型钼矿床含矿岩浆的性质和演化及其对钼成矿的制约:副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证据(41503031)”项目的负责人。

韩喜球,女,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底成矿系统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兼)、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双聘教授,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矿床地质》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951201)、中国大洋“十三五”资源环境重大项目(DY35-S2-1)。在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奖7 项,入选第二届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浙江十大杰出青年(2009)、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8)等。

侯 林,男,1985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室副主任,《矿床地质》编委、国际矿床学家协会会士(SEG Fellow)、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曾到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澳洲地调局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2074)、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94400、DD20201161)、和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JY0055)。荣获2018年“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项目组2018年获得老挝国家能源部“国家贡献奖”。

侯 通,男,198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学和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矿床地质》编委、《地学前缘》助理编委。曾到德国汉诺威大学做“玛丽·居里”学者;2019年到德国美因茨大学做访问学者;202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做洪堡资深学者。主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22012)、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962102)和深部物质组成特性的实验模拟约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019YFA0708604-2)。荣获2016年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侯可军,男,1981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矿床地质》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会员秘书长(2020~2025)。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位素地球化学与配套深部探测技术研究”专题负责人,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YYWF20180104)、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41373013)、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0803001)。荣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发表的论文分别入选2011 年、2013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及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简 伟,男,1985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研究员,《矿床地质》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41972093)“小秦岭典型金矿成矿时代及流体精研:来自与金共生的磷钇矿和流体包裹体的约束”、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602039)。

蓝廷广,男,1983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岩石学和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技术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矿床地质》编委。曾到丹麦奥胡斯大学做访问学者。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1930430)专题“鲁西微山碳酸岩-碱性岩岩浆-热液演化与稀土成矿作用”专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矿床学研究的变革性原位分析新技术”子课题(2018YFA0702603-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之专题“华北东部金矿床金属元素沉淀成矿精细过程”(2016YFC0600105-06)专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3048)、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A类“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技术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2079)、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1202065)等。

冷成彪,男,1982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研究员(特聘教授),《矿床地质》编委、《黄金科学技术》青年编委。曾到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大学CODES 中心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02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2062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3051 和413730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003023)。荣获2018 年江西省首届“青年井冈学者”、2019年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李 楠,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潜力定量预测评价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矿床地质》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2311)“基于地质拓扑模型的深部三维空间重构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2330)“基于地质先验模型的区域大比例尺三维地质建模关键技术研究”,是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601501)“深部矿产三维可视化预测评价软件系统研发”副负责。荣获2020 年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2019 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2017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李 诺,女,1984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热液矿床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2020年获得获第十八届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和2018年入选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高级研究员。现负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发”重点专项项目,“北方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2017YFC0601200),子课题“斑岩成矿系统时空物质结构与成矿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本地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岩浆热液流体系统中Mo的分配与富集”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吐拉苏盆地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化的识别”等。

李立兴,男,1984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2020 年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 年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 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鞍本地区BIF 型磁铁矿富矿成矿流体来源与铁质富集机制(420721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专题“钦杭成矿带湘南段深孔岩心地质地球化学研究(KS1809-0)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大庙蚀变斜长岩及矿石中锆石成因、形成机制及年代(41402067)”等。

李晓春,男,1986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稀土元素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8 年在德国GFZ 地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越南西北部新生代含矿与不含矿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对比研究:对稀土成矿关键控制因素的启示(4207209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碳酸岩-碱性岩岩浆-热液演化与稀土成矿作用(41930430)”。

林 彬,男,1987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矿产勘查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到加拿大Laval Uni‐versity 访问学者2016 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 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被引科学家名册。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铁格隆南超大型铜矿床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套叠机制:来自流体包裹体及黄铁矿原位分析的制约(41902097)”,国家重点研发-深地专项专题项目“甲玛斑岩成矿系统蚀变与矿化精细结构解剖及深部资源定位预测(2018YFC0604101)”,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斑岩成矿系统矿体结构解剖及勘查指示矿物微区分析——以西藏甲玛和铁格隆南超大型矿床为例(SYSSCR2019-02)”,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青藏高原斑岩成矿系统快速、绿色勘查找矿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XZ2019-01-GB-24)”等。

刘 鹏,男,1988 年生。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分异花岗岩有关的锡钨成矿作用研究。现任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讲师,《Frontiers Earth Science》编委。201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博士论文,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粤东金坑Sn-Cu 共生成矿机制研究(4190207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武夷山锡矿成矿规律”等。

刘武生,男,1977 年生。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方面的研究。现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三级正高级工程师,《矿床地质》编委。曾分别为俄罗斯铀矿地质和捷克世界核大学铀生产学校访问学者。2019 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 年获得中核集团科学技术特等奖,2016 年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负责中核集团重点科研项目“二连基地砂岩型铀矿地质数字平台和大数据找矿预测”,中核集团集中研发项目“北方重点盆地砂岩型铀矿资源扩大与靶区优选技术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大型盆地砂岩型铀矿与其他能源矿产成藏关系对比研究”等。

马黎春,女,1978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盐湖地质及蒸发盐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地质与环境科学系博后和阿尔伯塔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做访问学者。“罗布泊钾盐研究与资源利用科学观测站”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负责人。2013 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三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2014年参与完成“成盐理论引领我国找钾取得重要突破”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40)。负责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罗布泊特殊性成钾物质来源研究(KK1811)”,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罗布泊深部固液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12120113078500)”和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项目“基于蒸发平衡模型的罗布泊富钾卤水成因研究(E1406)”等。

孟贵祥,男,1968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普查隐伏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三级研究员。曾先后获新疆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新疆“358”地质找矿成果优秀二等奖,自然资源部创新团队(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研究团队骨干)。现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探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和《地球学报》编委。负责科技部深地研发项目课题,阿尔泰阿舍勒-喀拉通克矿集区深部资源探测技术示范(2018YFC0604002),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新疆杜热及老爷庙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71)”等。

彭惠娟,女,1985 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曾在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 经济地质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9 年获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第一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浆-热液矿床中金属元素在气相和盐水相中的分配及其对成矿的制约——以西藏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41972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岩浆流体演化及对金属成矿的制约:基于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41502074)”,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稀散元素在川西南铅锌矿床中的富集机制——以凉山州赤普和大梁子铅锌矿床为例(2021YJ0376)”等。

邱昆峰,男,1986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亚洲区副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亚洲区主席、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Geoscience Frontiers》和《矿床地质》编委。美国地质调查局博士联合培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博士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学者。获得2020 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19 年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2087)和青年基金项目(417020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9621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2019YFA0708603)等。

饶 灿,男,1978 年生。博士, 教授。主要从事关键金属成矿矿物学研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新矿物及命名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编委。曾到比利时列日大学做访问学者,2013 年获得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和2017年地质学会“银锤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岩浆演化-热液蚀变与铍超常富集(92062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湘南花岗岩-矽卡岩体系中超轻金属元素矿物学研究(41772031)”和“伟晶岩中锶矿物系统研究及其对岩浆—热液体系演化过程示踪(41472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福建南平伟晶岩中磷酸盐矿物的演化及其对岩浆-热液结晶过程精细示踪”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矿床学(41925011)”等。

舒启海,男,1988 年生。博士,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经济地质学家协会会士(SEG Fellow)和《矿床地质》编委。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鹿鸣斑岩钼矿床巨量钼金属富集机制:矿物和熔/流体包裹体微区原位成分研究的制约(41973043)”,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 成分研究对内蒙古白音诺尔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的制约(4160208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冈底斯东段斑岩铜成矿系统结构与形成机制(2016YFC0600305)”专题等。

宋玉财,男,1978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亚洲区,2020-2021 年)。曾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美国地质调查局(Res‐ton)访问学习和交流。科技部大陆碰撞成矿作用创新团队骨干。获得2016 年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陆-陆碰撞褶皱逆冲带内MVT 铅锌成矿作用:青藏高原与扎格罗斯造山带对比研究(918552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伊朗Mehdiabad 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巨量重晶石成因与金属富集机制(4177304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晚碰撞阶段“三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2016YFC0600306)”等。

苏本勋,男,1982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镁铁-超镁铁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RPG、香港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 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地访问。2013 年入选“香江学者”,2015 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6 年获第16 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7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16 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幔碳酸盐交代作用中Li 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西秦岭地幔橄榄岩为例(41173011)”和“豆荚状铬铁矿的母岩浆成分、性质和来源研究(41772055)”,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成矿作用(41522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对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构造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91755205)”等。

王 瑞,男,1986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编委,《China Geology》副主编,《矿床地质》编委,《SEG Special Publication》SP19 副主编。2018 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入选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20 年获第十八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碰撞环境下富S 岩浆起源和斑岩成矿作用”(41973037),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科学研究组织项目“热液白云母高光谱特征和成矿作用”(R-90065-01)等。

王 瑜,男,1966 年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构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得2005 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之重点课题“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科技部973 计划课题“二叠纪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地质和构造背景(2011CB808901)”等。

王国光,男,1983 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地质流体研究。现为南京大学副教授,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理事(2018-2022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杂志的编委会成员(Review Editor),《黄金科学技术》杂志第七届编委会青年编委。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超临界流体的元素迁移和成矿作用”的典型矿床研究专题(2018YFA0702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江西德兴斑岩铜(钼)矿田矿石矿物和共生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41772063)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钦杭带北东段十字头斑岩钼矿的成矿流体、成矿岩体及成矿模式研究”(4140206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 之专题“钦杭成矿带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演化与成矿模式”(2016YFC0600206) ,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区项目“朱砂红-铜厂-富家坞重点勘查区找矿预测研究”(12120114034601)等。

王文磊,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数学地质方面的研究。现为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担任《Applied Computing and Geosci‐ences》、《地质力学学报》、《地球学报》编委。2017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和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9年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Viste‐lius科研奖。2016~2019年任国际地科联青年地质学家联盟(YES)副主席。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云南麻栗坡地区构造活动对成矿元素分布各向异性控制作用的空间定量研究”(414022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地质约束条件的找矿信息加权融合方法研究(4177235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41822206):数学地质等。

吴昌志,男,1975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相关研究工作。现任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和国际矿床学家协会会员,《Ore Geology Reviews》和《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客座编辑(Guest Editor),《矿床地质》编委。2008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 年获陕西省“千人计划”。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东天山富铷花岗岩及相关铷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919622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地块北部早前寒武纪铁建造的特征、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41872077)”和“东天山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期后韧性变形特征与成矿元素再活化机制(41272098)”等。

武 广,男,1965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区域成矿规律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2008 年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参加了2008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伦文评选,同年获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负责银泰黄金上市公司横向项目“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花敖包特地区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巴尔陶勒盖-复兴屯超大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与找矿预测”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兴安岭南段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铜-钨-锡-银共生分离机制(41772086)”等。

熊伊曲,男,1988 年生。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南大学讲师,现任《矿床地质》编委,并担任国际SCI 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Lithos》、《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期刊审稿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湘东邓阜仙地区白云母花岗岩与W-Sn 成矿的关系: 微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制约(41803044)”,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湘东北仁里超大型钽铌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SYS-ZX-201903)”等。

徐林刚,男,1981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曾到丹麦Copenhagen University和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做访问学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地台南、北缘下寒武统富钒黑色页岩成矿作用及古海洋环境对比研究(41972072)”和青年基金项目张家界地区黑色页岩型镍钼矿和钒矿矿化分带机制研究:钼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制约(41403008)”等。

薛国强,男,1966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探测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康涅狄格访问学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光鼎地球物理科技基金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委员等,担任《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副主编,《Applied Geophysics》、《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等编委。兼任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近地表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会员,担任2014 年、2016 年、2018 年、2020 年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执行主席,《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2018)、《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20)客座主编。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 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进步一等奖;2017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030106)和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YJKYYQ20190004)等。

杨秀清,男,1987 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为长安大学副教授。获得2019 年矿业、石油及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名奖,长安大学“长安学者”青年学术骨干。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祁连元古宙中期卡瓦条带状铁建造成因机制(41972075)”,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祁连元古宙镜铁山BIF 沉积环境研究(41702063)”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北祁连镜铁山赤铁矿-菱铁矿铁建造形成机制研究(2018T111004)”等。

叶 霖,男,1970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矿床地质》和《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曾在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和University of Tasmania, 做访问学者。负责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中锗的超常富集与深部预测(2017YFC0602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41673056)”,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川滇黔接壤铅锌矿集区成矿过程和动力学背景(41430315)”,科技部973 计划课题“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综合研究(2014CB440906)”等。2018 年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袁 峰,男,1971 年生。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方面的研究。现为合肥工业大教授。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和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pplied Earth Science》、《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矿床地质》等学术期刊编委。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重点研究项目“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典型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疆西准噶尔地区阔尔真阔腊矿床成矿作用研究”和“东天山十里坡地区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的成矿作用研究”等。获得2016、201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 年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奖三等奖。

翟德高,男,1985 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现为中国地质学会、SEG、SGA 会员,《黄金科学技术》青年编委。曾在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2019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训青年教师奖;2015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新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铋在银成矿过程中的作用(41973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内蒙古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超常富集机理:原位微区物质组成及实验学研究(4167206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钦杭成矿带湘南段铜锡多金属矿产深部探测技术示范”(2018YFC0603901)。

张照伟,男,1976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矿床地质》和《西北地质》编委。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学者。2020 年获陕西省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带头人称号;2017 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 年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等。负责主持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拉陵灶火镍成矿赋矿机理及勘查技术研究示范(2015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东昆仑夏日哈木铜镍矿床硫化物不混溶作用研究(41873053)”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及柴北缘成矿带西段铜镍(钴)成矿潜力研究”等。

赵葵东,男,1978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地质通报》杂志编委。曾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3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东南亚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及锡钨成矿响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燕山期陆内岩浆成矿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等。

赵新福,男,1982 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编委,《矿床地质》编委。曾在美国地调局丹佛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201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41822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蚀变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卤族元素LA-ICPMS 原位分析对热液矿床成因的指示: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41972074)”和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华北克拉通破坏成矿响应的集成研究(91514303)”等。

赵 正,男,1984 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床学和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曾在香港大学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Visitorships 做访问学者。2019 年获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科学技术奖;2017 年获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浆-液”过渡演化与Be-W 共生分异:以江西画眉坳钨铍矿床为例(4197304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2016YFC0600208)”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华南8000m 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JYY‐WF20180502)”等。

郑佳浩,男,1987 年生。博士, 副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2018 年获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2016 年获“率先行动”优秀博士后联合资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专题项目“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测及勘查示范(岩浆- 水热体系起源及其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专题)(2018YFC0603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金矿成矿过程中磷灰石的原位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记录——以新疆哈图金矿为例(41903042)”和支持“率先行动”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新疆天山大型金矿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研究(2016LH0003)”等。

钟日晨,男,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曾在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2018 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硫酸盐在稀土成矿中的作用(41872078)”、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内蒙古霍各乞矿床中高温、低盐度、富碳质流体中Cu 的迁移机制(20873999)”。

周振华,男,1981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曾在德国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做访问学者。2018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 年获“程裕琪优秀学位论文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东部锂、铍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预测评价(2019YFC0605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岩浆-热液过渡过程:微区矿物学和流体演化记录(41772084)”和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专题“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油气与有色金属资源格局与潜力调查(2017FY101302-1)”等。

猜你喜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委矿床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西藏甲玛矿床中高硫化脉的发现与意义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我校喜获五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