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伟,付小峰,陶敬忠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矿区处于华南褶皱系武夷——云开断褶带湘桂褶陷南东部位,郴怀复向斜与英德弧形构造交接地段的南侧(图1)。
图1 木耙洞远景区区域矿产地质图
区域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下石炭统连县-石磴子组并层(C1l-s)、中上泥盆统春湾组(D2-3c)、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中寒武统高滩组(∈3g)及底-下寒武统牛角河组(∈1-2n)。
受北北东向(矿区附近地段)郴怀断褶带构造影响,矿区附近地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甚为发育。
木耙洞矿区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主要为:下石炭统连县-石磴子组并层(C1l-s)、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中上泥盆统春湾组(D2-3c),其中以春湾组和连县-石磴子组分布最广。春湾组岩性为细-粉砂岩、页岩夹灰岩、钙质砂岩;连县-石磴子组岩性有中厚-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薄-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图1)。
图2 木耙洞矿区地质图
矿区多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近南北-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
矿区西部见有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出露。岩体内接触带钾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较强,外接触带灰岩基本上以变质为大理岩,且常见白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岩化。
由于受到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矿区已知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硅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
本次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测线方向E90°方向布置,测网200×50m,完成总测量面积3.905km2,采集有效土壤样品共计309个(标准样298个,重复样11个),并采用Niton XRF矿石元素分析仪全部进行测试,得到Cu、Pb、Zn、As、Hg、Sb、Au、Ag、W、Sn、Mo、Se、Te、Co、Ni、Mn、Cr、V、Th、U等20种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通过综合分析,共计圈出8个铅、锌、铜、砷、金元素综合异常区,编号AP1~AP8(图3),各异常区的特征详见表1。
图3 木耙洞矿区土壤综合异常图
表1 木耙洞金多金属矿区1/1万土壤异常特征一览表
据了解和野外调查,木耙洞砂金开采对象最初主要是冲洪积土层中的砂金、前几年拓展至坡积土层中的砂金,所采自然金赋存于褐铁矿-石英碎石或砾中,故可推测砂金来源于含金硫化物矿体或含金硫化物硅化蚀变岩。
金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当地村民开采,采场集中于中南部的山坡(残积层中)及木耙硐洼地一带。铁矿开采遗迹见于砂金采矿场北侧约800m处的山顶,采场西侧山坡大面积出露有大理岩,推测开采矿体应为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区内金多金属矿已发现矿点2处,位于木耙洞砂金采矿场南侧山坡及该采场北部的洼地,据了解于2009年平硐开采,掘进深度估计20余米,洞口附近见有一个钻孔(余有部分岩心)。
据了解和野外调查,木耙洞砂金开采对象最初主要是冲洪积土层中的砂金、前几年拓展至坡积土层中的砂金,所采自然金赋存于褐铁矿-石英碎石或砾中,故可推测砂金来源于含金硫化物矿体或含金硫化物硅化蚀变岩。
野外调查于铜矿开采平硐顶山坡上发现铜矿脉露头(图4)矿脉赋存于连县-石磴子组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的陡倾蚀变破碎带中,走向近南北,产状95°∠63°,矿化宽度4m,其中靠近顶板一侧1m宽范围含铜较高,表现为以破碎带产状一致的密集细脉-条带状矿化,铜含量0.2%~20%,平均0.8%左右;靠近底板一侧3m范围内铜含量较低,表现为稀疏、不均匀的侧列裂隙矿化。
图4 木耙洞铜矿脉露头照片
含铜矿化岩为蚀变大理岩或蚀变大理岩化围岩,岩石发育有白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岩化等蚀变。矿石类型主要是团块状、细脉状和条带状矿石。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地表氧化带中有较多的褐铁矿、孔雀石。
根据矿区矿化特征,木耙洞矿区砂金来源于原生石英-硫化物矿化岩,铜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含铜矿化岩具有较强的白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岩化等热液蚀变特征,考虑区矿区处于晚侏罗世花岗岩接触带边缘,故初步分析木耙洞铜金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与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蚀变型铜金矿床。
木耙洞矿区铜金矿属于与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蚀变型铜金矿床,中西部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外带的下石炭碳酸盐岩或钙质碎屑岩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具备良好的岩浆热液迁移、集中和交代蚀变条件,是矿区未来铜金找矿的重要地段。
木耙洞洼地具有密集的砂金采矿点分布,预示着周边山地蕴藏着较为充足的原生金矿来源。周边山地也已发现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原生铜矿体1个,考虑到木耙洞地区控矿断裂构造发育程度高,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模,故可以推测木耙洞地区具有较大的铜金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