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晨
摘要:为淮安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供设计方案,在保存该区域原历史风味基础上使老城区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利用实地调研考察、测绘,获得该地区大量原始数据及资料,并加以整理保存;通过小组讨论确立设计方案,并利用软件制作3D模型及效果图。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具备可实施性改造方案。该方案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并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街区改造保护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26-03
引言
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它为日常生活提供庇护,并孕育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城市的展开便是文明史的展开。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1】。这些城市是我们独特文明的历史见证,却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约而同地陷入困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剧变,以一种推翻过去、迎向未来的姿态,拆除了被认为有碍发展、不够现代的历史遗存,换之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尽管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其内在的功能主义和普遍化冲动在满足人生活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忽略乃至牺牲了人的情感需求,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是都市游魂,找不到可以栖息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拆除,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街区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简·雅各布斯写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3】街道是如此重要,它作为建筑与城市功能结构之间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是外部空间与内心情感之间的桥梁。可是在城市中具有文化血脉的街区不断的被拆除,建起了与本地毫不相关的各类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其独特的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氛围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怀念,既是对地域性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盲目现代化的一种抵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继承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性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4】。
一、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坐落在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上,作为国家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秦代便已设县,是江淮流域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明清时期,该地作为漕运、盐云的枢纽,发展至鼎盛,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商业文化十分发达,彼时的清江浦,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四衢八街、人声鼎沸。建立了极为繁茂灿烂的城市文化。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这些历史遗存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其丰富的、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片区域极为珍贵的宝藏。
目前,清浦老城区里的都天庙历史地段古迹保留比较完好,这里的街巷布局、名称、外貌都还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历史肌理,青瓦白墙、飞檐翘脊、错落有致的传统明清风格皖北建筑亦有存留,染房、大众剧场等近现代商業遗迹,以及散落的十余处古民居,还有“景福里”、“永泉巷”、“空心街”、“五福里”、“守府东巷”、“都天庙街”、“花门楼巷”等老地名,以及传统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这些共同构成了以都天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承载集体生活记忆的特殊空间。
他们对这里充满着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片老城区作为淮安居民的物质载体凸显着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是在这个空间里生活的人们的精神寄托。保护好这一历史街区,不仅可以彰显清浦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凸现清浦区独特的城建特色和旅游资源。当都市的高楼大厦越密集,现代化城市的相似度越高,这些老街的存在就显得越弥足珍贵。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的气质标识,并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散发出更为醇美迷人的韵味。历史文化街区,不应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死气沉沉的文物,它应该鲜活、生动,具有勃勃生机,成为人们鉴赏历史、品味文化、拾取古老记忆的一方美境。在老城区的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延续当地的地域文化、保留城市的记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场地存在的问题
片区占地约6000平方米,保留了都天庙前街、花门楼巷这两处完整的街巷格局。淮安市文物局于2009年3月公布的不可动移动文物名单中,这片历史街区一共占有16处,分别是中共淮盐特委旧址1处、旧工厂2处、宿舍楼1处、办公室1处、院落11处,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文脉和研究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片场地也相应地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城市发展中心的“眼中钉”。
通过调研发现如下几点问题:第一,在交通设施方面,交通不畅,断头路较多,道路狭窄,救援车辆不能顺利进出,并且由于街区道路的路面长期过度使用,又不加以保护,因此道路显得比较破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水网管道杂乱无序,每逢下雨,场地排水状况严重。缺乏废旧垃圾处理设施,原片区内公共卫生条件欠缺,缺乏公共休憩平台。第二,在景观方面,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水质污染严重,居民的生活用水排入河道里,在绿化面积上,只有一些私人庭院和少量的路边盆栽,没有提供其他的公共绿化。第三,在建筑方面,片区内建筑乱搭乱建,容积率较高,层高大多为一至两层,墙面材质以红砖、灰瓦、彩钢、水泥抹灰等材料,房屋建筑形式混乱。在建筑内部,院落内部功能杂乱,缺乏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建筑采光,排水,公共排污等设施也不完善。该区域现居住人口多为异地租客,少部分原居民,常驻人口老龄化严重。商铺主要集中在东大街处,以服装、超市和餐饮为主,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三、总体概念设想
文化载体是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的物质基础。此片区的纪家楼小学,周信芳故居,郎静山故居,大众剧院这些具有历史文化文脉的建筑载体保存和修复相对较好,在此调研以及周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体的街区风貌景观进行解读,以整体的文化视角打造了一个以“文化体验”和“慢生活品味”为主导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体感空间”。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整合梳理,以“地域文化传承”为主题,在内部营造了一个“静态”的慢生活“情感空间”。从文化的视角来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群,在与城市的协调中打造一个静谧的的情怀休闲文化场所【5】。整体的规划设计延续了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文脉肌理,对此片区进行了科学化的设计,将内部改造成了以淮剧为主题的茶文化餐厅、街区历史文化记忆空间、文化工作室、文艺创客者中心以及体验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基地,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注入的活力,实现了街区的文化复兴。
四、具体内容设计
(一)改造建筑空间设计
改造建筑的选择主要是片区内四大类典型性建筑,包括具有标志性的厂房、具有历史情感价值的建筑、“U”形院落和街角处的建筑。在后期的发展中使其运用到整个都天庙历史街区内部相同类型建筑的改造当中。整个大的改造方向是通过“减法”一拆除多余体量,接着再做“加法”一根据空间需求添补体量,然后再进一步对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整合优化,具体的方案设计有以下四点:
1.对于具有标志性的厂房改造方式是:首先对旧厂房柱子进行加固,修缮门窗,以保留其原有具有历史性的艺术文化气息。其次,利用钢架材料对现存拆了一半的柱子和屋檐进行加固,保留被半拆的砖墙结构,不对原本的破旧感进行过多处理,建筑的门窗拆除,换成具有现代感的钢架结构,突出现代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建筑内部空间作为保存文化记忆的展览馆来展示和收集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的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物件以及未来的畅想,建筑本身也作为街区的“文化记忆载体”,与人们的生活和周边的环境和谐共生。
2.对于具有历史情感价值的建筑的改造方式是:宿舍楼建筑立面取都天庙原有的建筑红砖材料进行造型再设计,突出表现材质原有质感,使得建筑更加贴合原始风格【6】。由于改造对象具有都天庙历史纪念意义,改造力图考虑日后建筑原貌的恢复性,改造原则是对其进行最小限度的原始结构变动。花格砖表皮犹如电影屏幕,反映着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与历史文化记忆的投影。整片的花墙,与新增加的钢架,让整个建筑呈现出坚硬与柔顺的视觉特征,同时让建筑外立面更加丰富。砖墙钢柱进行加固。其立面设计步骤为:首先,三个红砖错开堆砌,不仅使花格墙更富有变化,而且让室内得到了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其次,取半个红砖一次堆砌,一方面,增加了花格墙的形式美,另一方面增加了墙的稳定性。三是堆砌一单元的花格墙部分。四是使每一小单元进行拼搭。最后是模块化处理,与传统都天庙的建筑语言的同构,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都天历史街区的干预。
原来的宿舍楼改造成以戏剧文化主题的餐饮空间。一层以流动开放空间为主,打通主入口大厅后侧,方便联系街道另一侧,进行空间上的融合。保留建筑结构柱,雅座的设置让来者,融情与景,忘却现代生活的繁忙,享受此时此景。二层结合原有结构与新建结构,改造为主题餐厅集会的包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顶层则体现空间公共从下到上从内部到外部的的连续性,使来者可纵览全局,设计成可进入式交流空間场所,如图1。
3.对于“U”形院落的改造方式是,首先保留了北面的红砖房,南侧屋顶开设天窗,南侧拆除后面多余杂乱建筑以及院子居民在内部搭建的厨房和杂物间,在功能的需求之上改建成了二层,在原本红砖承重柱内部增加钢筋水泥承重柱,增加其稳定性。院子内墙设计落地大面积落地窗,即保证了私密性,又开阔明亮。后墙为了通风,增设了横行长窗。院落维持原本的“U”形格局。南北一红一灰一高一低,产生新与旧的碰撞。院子的门采用与郎静山故居和周信芳故居门相同的黑桃木材质的单扇门,并在门上安装建筑拆除时保留的原木材料作为装饰。即都天庙院落“文化记忆”门面,如图2。
4.对于街角处建筑的改造方式是,首先保留建筑主体,拆除前侧围墙和私搭建筑,将原居住功能改造为茶楼“文客”即文艺创客者中心。整个改造留存历史又不失现代时尚:二层增改了廊道并将建筑向前加建一个方体;建筑的墙柱加入红砖和原有建筑元素的设计;采用大片落地窗、砖瓦屋顶改为钢架阳光棚,增强了通风、采光以及现代感。该戏曲茶楼“文客”文艺创客者中心规划一层10间店铺,二层13间,共23间店铺。其次,内外都有适当的休息区,保留并加固原有建筑构造,增改了廊道。加建一个一角高于三角的建筑体,墙柱利用红砖做凹凸、阵列的堆砌。拆除原有砖瓦屋顶,搭建钢架结构,带有复古工业感。提取山墙原有的侧屋檐和墙柱元素做阵列设计,给人视觉冲击感又不破坏整体。最后对街角工作室的处理方式是,为避免保留的原有建筑不能承重,在建筑外则加筑钢架结构搭建二层。一层仍用来居住,外墙用红砖装饰,并采取小景观的设计元素,给人带来独特的魅力。二层用以后侧工作室艺术和业务上的交流,落地窗与透光影的红砖墙给人明朗舒畅感,如图3。
(二)改建院落具体重组方式
围绕不可动历史文化遗产周围还原淮安居民传统二进式院落方式,可以唤醒当地人封存已久的历史文化情怀和城市文化认同【7】,传承都天庙街区的历史文化文脉。对文物局公布的不可动移动文物中共淮盐特委旧址,以及带有淮安特色的水滴,门头,花瓦脊建筑采取保存的方式,修旧如故,恢复原来的建筑风貌。对于坍塌无人居住的院落,运用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都天庙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对于院落内部私搭建筑较多的重组方式是拆除影响院落形式的建筑,保留较完整性建筑,另加修建,组成具有淮安特色的院落形式。沿街建筑院落,以打通交通流线为主,改造成淮剧售卖俱乐部,传承发扬当地文化。花楼门巷街角院落,保留具有淮安特色屋脊形式,完善内部居住功能设施,提高历史街区人居空间环境。对于院落内部空间结构较完善的院落的处理方式是清理院子内杂物,优化环境,扩大院落面积,修缮建筑内部基本生活设施,使之更契合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特征。
(三)景观空间设计
在周信芳西侧区域为公共绿地,主要利用原有场地、民居遗址以及现有空置地以及拆除后空出来的地方,均匀分散在周信芳西侧区域内,设计口袋公园广场。
区域内绿化采用单株及多株观赏植物,尽量不用大片草地绿化。周信芳西侧区域中心绿化结合东、西广场的整治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流线型铺装作为视线向导。
结合片区建筑群的改建建设口袋公园,成为历史街区停留场地,缩短街巷空间尺度感,解决街区车流人流相对的缓冲。丰富现有的场地设计层次,与街区现有风貌不协调的植物重新设计种植。建设开放性的硬质广场,打通景观视廊,可以加强历史街区的道路与街巷的行道绿化。强调具有风情的院落绿化,种植多孤植形成视线引入点。口袋屋顶花园设计理念:办公延伸——户外洽谈,商务接待茶会酒会,都天形象一-望眼全局,休闲放松一静思安逸。处理方式为因为屋顶杂乱无章,可清理后进行加固处理改造成屋顶花园,形成违合小型屋顶口袋花园。
结论
在《街道的美学》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现代建筑之今日陷于迷途,是因为柯布西耶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太强了。它极有个性和缺乏普遍的人性。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是忠实于功能和结构出发,也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今天的世界由于建筑的单调、简朴和缺乏历史性。除了使人感到物质的充足以外,就别无其他了。”8在中国城市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亲眼目睹了某些城市为了更“现代化”,毅然切断与母城文化联系的纽带,大量缺乏关联、脱离人性化尺度的城市空间恣意出现,在另外一些建设项目中,由于城市的文化与新项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规划设计师对文化传统的了解程度使得他们无法应对当前的工作,不得不被迫进行一些即时和片断性的研究工作。坦率地说,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城市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空间演变、形态表征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意义,从本质上反映出城市丰富的历史价值和错综复杂性,需要我们持续不断、深入耐心地研究和体会。
基于文化的视角对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探讨研究,切实的为都天庙风貌杂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学习,并且对于其他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启发性。中国城市在经历过一轮大拆大建的经济浪潮后,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名街及其街区的保护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刻不容缓。做好历史文化名街及其街区的保护,促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不仅是城市展示个性、增加魅力的需要,也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笑天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老城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2】李正军,王清智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探索【J】.设计,2015(17):76-77.
【3】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上海:译林出版社,2020.153.
【4】陈相.江苏省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的探索研究【J】.设计,2019,32(02):96-98.
【5】刘瑾.“慢城”理念导引下现代社区生活空间塑造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梁亦文,杨小军.南京“老门东”旧城改造项目中景观设施营造探究【J】.設计,2016(23):150-151.
【7】张文捷.泰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40-43.
【8】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