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安佳新
2018年,为了让银行更好地加快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了调整。其中,拨备覆盖率从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从2.5%调整为1.5%-2.5%,两者标准中的较高者作为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监管要求,并按同质同类和一行一策原则进行差异化监管。但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仍由商业银行自主审慎决定,那么影响贷款损失准备的因素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银行规模会显著影响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额度,银行规模越大,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越多,所以选取银行总资产作为代表银行规模的控制变量;商业银行要遵守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双重约束,其中贷款拨备率= 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所以认为贷款总额与不良贷款余额也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平滑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最便利的方式。盈余平滑指的是银行管理者在银行业绩较好时多计提一些贷款损失准备,在业绩较差时少计提一些贷款损失准备,因此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受到银行利润的影响,税前利润系数可以衡量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盈余平滑行为,往往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要参照税前利润,如果税前利润系数显著为正,则说明商业银行存在盈余平滑行为。商业银行存在盈余平滑的多种动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进行盈余平滑会给自身带来多种好处,盈余平滑的手段往往与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联系在一起。学者们最早研究商业银行通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动机有哪些,但是这些研究并未真正证实商业银行是否真的存在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
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使用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商业银行是否通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进行盈余平滑,比如陈超(2015)利用商业银行2004—2011年相关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进行盈余平滑,并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平滑行为,发现非上市银行与城商行的平滑程度更强,对非上市银行再次分类,分为发行债券与未发行债券的银行,研究发现发行了债券且未到期的总量越多的银行,与还有未到期债券的非上市城商行进行盈余平滑行为的程度更大。黄有为和史建平(2016)再次对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盈余行为进行论证,并且将商业银行样本划分为国内外资银行、中资上市银行和中资非上市银行三大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均存在盈余平滑行为,但是中资非上市银行的平滑程度更强。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认为通过计提贷款减值损失来进行盈余管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戴德明和张姗姗(2016)认为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这种作用。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的本质在于覆盖不良贷款,当不良贷款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多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会显著地降低其未来一段时间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但是商业银行如果是为了盈余管理进而未提取够足额的贷款损失准备,则会加大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这说明,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则弱化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能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在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的有效性。汪峰等(2019)则选取2001—2016年177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在盈余管理动机和银行风险之间充当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当存在盈余管理动机时,银行管理层会少计提贷款减值损失,而这种行为会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这再次说明因为盈余管理而导致的贷款损失准备的不合理计提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在对该效应进行异质性检验时发现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即明显的存在地方性银行以及显著地存在于非“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银行样本当中。Ge and Kim(2014)研究了真实收益管理与美国公司发行新债券的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度生产会损害信用评级,销售操纵和过度生产与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关。总的来说,研究结果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和债券持有人认为真正的收益管理是一个信用风险增加的因素,因此需要提供相对高的风险溢价。廉永辉和张琳(2019)则证明了银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资本监管假说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产生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上。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其中资本等于“一级资本(核心资本)+二级资本(附属资本)”,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二级资本包括重估储备、未公开储备、普通呆账准备、混合债务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因此,贷款损失准备是资本核算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计提的资本不足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时,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以满足监管要求。现有研究大致将情况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当监管机构突然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时,商业银行可能通过调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进而达到新的监管要求;第二种是作为核心资本的普通股股本,即银行股本降低时,商业银行也可能会通过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以满足监管要求。
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顺周期性,这会进一步加强经济的周期。顺周期观点认为当经济进入衰退期后,银行的利润直接受到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恶化,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为了支持顺周期性这一观点,有研究发现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银行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与经济周期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而同样有学者观察到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滞后性。当经济处于衰退时,商业银行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从而强化了当前经济状况。在前瞻性配置模型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是顺周期性的,因为贷款损失准备是由过去的总贷款及不良贷款共同影响的,这取决于当前经济状况。大型的商业银行及报告合并报表的银行中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更强,而严格的资本标准和更好的投资者保护能够削弱这一周期性。
国内的研究同样证实了我国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存在顺周期性这一特点。陈旭东等(2014)利用 2006—2011年122家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验证了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于银行信贷的亲周期性,表明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受到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丁友刚和严艳(2019)利用 2002—2016年间 88 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再次验证了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拨备的顺周期性,并且得出这种顺周期性会进一步影响信贷行为,但是这种影响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削弱。王晓枫和熊海芳(2011)则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确实存在顺周期性,但是程度较弱。因此,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同时受到经济趋势的影响,而经济趋势最有代表性的变量即为GDP。
本文选取12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包括37家上市银行、3家非上市股份制银行、44家非上市城商行及41家非上市农商行,无论是从银行类型上还是从银行规模上来看,都涵盖了我国的主要银行,能够很好地代表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现状。所使用的银行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瑞思金融数据库,宏观审慎数据来源于IMF组织的各国宏观审慎政策调查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的模型构建如式(1)。
其中l lp代表的是贷款损失准备,其余各个自变量的解释如表1。
表1 自变量名及变量解释
实证结果如表2,其中被解释变量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总资产显著为正,与预期分析一致,意味着银行规模越大,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总贷款前系数显著为负,这与常理相悖,原因可能在于上市银行制度完善,贷款客户信用良好,贷款多反而出现很少的坏账,进而只计提很少的贷款损失准备,所以呈现负相关。不良贷款前系数均显著为正,与预期一致,意味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越多,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也就越多。另外,对所有样本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时,税前利润系数均显著为负,这说明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动机是出于监管要求。
表2 模型实证结果
本文以2004—2017年间125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实证结果表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涉及银行微观层面的因素有银行总资产、银行总贷款、银行不良贷款及银行计提的资本充足率等。除此之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还受到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变量包括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