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2021-03-09 13:28徐建英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祖孙代表队洛阳

徐建英

马三愚是北邙山脚下马家坡人,祖上“下斗”。

他爷是掌眼,哪朝的墓,墓室在哪儿,入口往哪儿,但凡他掌过眼的,不差分离。可惜他爷走得早,一次探明墓,铲头触动机关,墓室坍塌,他爷再也没有上来。

马三愚的爹也下斗,用他爷留下的平头铲。但大多时候,他爹在铁匠铺里,勒紧肚子,在一阵连一阵的“咣咣”声中大锤错小锤。

他爹找墓时,会教他踩点,教他怎么观草色,察泥痕,怎样用铲打眼,从铲上掰土看断碴儿,认死土活土。只是他爹的铲头常拖空,偶尔得些老罐老器,一家人连着半月脸上冒油。

如何让铲子轻巧,探入时不触动墓机关,拖出时又能带上土呢?

马三愚带着这个困扰着几代人的问题,接过他爹交给他的大锤小锤。在其后的岁月更迭中,他娶妻生子,儿子又生儿子,到他头发花白,他家的铁匠铺成了铁艺厂,孙子马小甲也大学毕业了。

五年一次的中外考古探测比赛在洛阳举行。双方在涧河以西锁了一片约三公里的地,找到古墓的一方为胜。中方代表队中,有头发花白的马三愚。

外国专家拿出了各式各样最新探测仪。

轮到中方代表队了,马三愚手里拿着一把奇特的小铲,铲形呈瓦筒状,宽二寸,金属半圆头,杆长约三米。后面是他的孙子马小甲。马小甲学考古,毕业后进了国家考古队。此时他的手里,拿着一根钢锥,一把小锤。

外国代表队看到祖孙俩,特别是当马三愚介绍自己研制的洛阳铲时,都笑了。

马三愚不理会他们,背手沿圈地走了一周后对孙子说:“小甲,天生地,地生水,水生万物,此处北枕邙山,南蹬洛水,藏风聚气最宜置坟。再看这背靠的两座山,风水上称作二龙戏珠,你以此山中轴为线,自东纵南开孔……”

马小甲在马三愚的指点下,用手中的钢锥定了二十来个孔位,马三愚左手拿起洛阳铲,右手的小锤时而如雨点骤密,时而若雾气轻盈,每敲十数下,便停下来,慢慢地轻轻地抽出洛阳铲,从铲头上取出土,贴着土看,贴着铲头看,或撮土在手里捏。

“小甲,这是翻动过的回填土。转!”

转向另一处,重新把洛阳铲探入地下,轻敲,取土,揉捏,偶尔放在鼻头闻。“底下的土触感夯实,似墙壁类……起!”马小甲在纸上画画记记。

连取十几孔土后,马三愚又在一处小干洼下铲了。

他的脸色越来越严肃,每次拉出瓦筒形铲夹上的土,他都放在鼻头上闻了又闻,闻过之后,又把洛阳铲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探。马小甲在纸上不停地画画算算。

“小甲,升杆。”

马小甲依言,放下纸笔,把洛阳铲柄加长。

祖孙俩敲敲捣捣,你闻我嗅,马小甲在纸上画画算算后,祖孙俩同时点头。

“是汉墓,下六米左右可能是墓口!”马三愚说。

外国专家不信,他们最新的探测仪在此处扫过。这祖孙俩凭一把洛阳铲不但找到了墓,还勾勒出墓室的形状图,标清墓门、墓墙、墓棺大概的位置,可能吗?为了证实,这处干洼被挖开六米后,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坑,从一侧的土洞掏,横穴式的墓圹,砌筑的空心砖,赫然是西汉墓特点啊!

“汉墓,大型汉墓!”专家们齐惊。

马三愚只是笑了笑,抖了抖身上的灰土,随地盘坐清理那洛阳铲上的土坷子。

中外考古探测比赛,中方获胜。马三愚也引得中外媒体的关注,有记者问他:“老爷子,牛啊!您一把小铲就把外国专家的探测仪器比下去了。”

马三愚淡淡一笑:“不是我牛,这把小铲蕴含了无数代工匠的技术改良,是地下問路的钥匙。还有,这下墓也要讲究‘望闻问切,就说那‘望吧,跟风水学有关,老祖宗留下的《易经》中有记载的,这些外国专家能懂?他们是输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上,输得不冤枉!”

“的确是。老爷子,您并不忌讳提祖辈下墓……”

“那,叫下斗!现在,叫下墓考古!”

“对,下斗。从前下斗和现在下墓,有什么不同?”

“以前是吃不饱,问地要吃的。现在吃穿不愁,腿脚能动能跑,跟着走走,顺便也想探知墓下的历史真相。”

马三愚说完,把手中整理干净的洛阳铲递给了一旁的孙子马小甲。

选自《我们都爱短故事》

猜你喜欢
祖孙代表队洛阳
人间至爱祖孙情
人间至爱祖孙情
祖孙情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亲情祖孙
感恩新时代 运动促健康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党的知识我知道
硬脖子的洛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