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华 程张军
周家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肝脏外科学组副组长、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等。擅长肝脏、胆道和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程张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互联网与远程医学中心肝胆外科专家委员会联席主席兼江苏分会主任委员等,擅长复杂肝胆胰疾病的机器人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都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但有种癌症比它更“毒辣”,那就是胆囊癌。虽然胆囊癌比较“小众”,在我国的发病率仅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但异常阴险,70%的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
前段时间,39岁的张先生总觉得肚子疼,有时还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起初以为是胆囊结石又犯了,就自己服了几天药。然而,几天后张先生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疼痛加剧。他赶紧到医院就诊,通过B超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胆囊内有4厘米左右的结石,更可怕的是,他的胆囊壁出现增厚,这预示着癌变的可能性。
经过询问,张先生患胆结石已有十多年了,看着结石没有快速长大,就没引起重视,没想到竟然发生了癌变,而且已为中晚期。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并非个例,胆囊癌的早期发现、早诊早治非常关键,高发人群必须定期体检,定期随访。
胆囊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根据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的良性疾病同时存在,最常见的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而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
胆囊癌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密切相关,结石直径小于10毫米者,患癌的概率为1%;结石直径20~22毫米者,患癌的概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毫米以上者,患癌的概率可高达10%。
一般来说,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癌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直径大于1厘米,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以及生长速度快和腺瘤样息肉等情况,都具有恶变倾向,而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也是胆囊癌重要的致病因素,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胆囊癌无特异性症状,患者经常会被胆囊炎、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衣”蒙蔽。胆囊癌前期的患者,常会感觉到右侧腹部靠上的部位有疼痛症状。胆囊癌的疼痛和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的疼痛类似,因此常常被人忽视。
一半以上的胆囊癌患者,都有消化道方面的反应,看到肥肉就恶心想吐,不喜欢吃油腻的东西。這是因为,如果胆囊功能薄弱就不能分解脂肪,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会抗拒进食高脂肪类的食物。而当出现黄疸、发热、腹痛等明显症状时,大多已为中晚期。
肥胖人群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人群,胆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肥胖会引起代谢综合征,因此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
胆囊癌的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女性胆囊癌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月经初潮早、更年期晚、多胎怀孕和生育的女性,胆囊癌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这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因此,40多岁且有胆结石家族史的肥胖妈妈,更要格外警惕。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的协同作用更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
其他人群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腺肌症、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以及有家族遗传史、吸烟史、化学暴露史等人群,要定期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复查。
为防范胆囊癌的发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特别是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高脂、刺激性食物,同时戒烟限酒。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避免发胖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对于平时无症状表现的胆结石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并至肝胆外科就诊,必要时尽早接受胆囊切除术。
(刘 敏 整理)
(编辑 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