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菡是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在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是婚恋关系专家,在家庭中,她又是怎样一个妈妈呢?我们来听听采访时她分享的和女儿的故事。
关于尊重和理解
在亲子关系中,我应该算是那种特别尊重对方,跟对方平等相处的家长。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尽其可能地给了女儿一个比较恰当的自由、自主和自处的空间。当然,完全放弃控制和制约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自由也就可怕了。
我觉得,对孩子的尊重,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的事情,一定要独立。
总结一句就是“非请莫帮,请了必帮”。那种从小追着孩子说“吃啊吃啊,你还没吃呢” “穿啊穿啊,今天冷啦”的情况,就很不好。
还有就是要尽量去理解她。说到理解,我觉得理解都容易,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理解完了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举个例子:要是自家女儿喜欢上一个男孩,你知道了。不理解就是“你怎么早恋啊,早恋了就危险了,就完了”,理解就是“很正常啊,你这个年龄喜欢上一个异性,并且有那种羞涩的感觉,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容易有情感上的共鸣。
我女儿初恋应该是小学五、六年级,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吧。就跟我刚刚说的那样,首先肯定不会惊慌失措、大惊失色、如临大敌,这个叫“理解”。即使我“万箭穿心”,也要佯装镇静。
主要就是有两个“心”。第一个是“嫉妒之心”,作为很爱她的父母,有种被情人背叛的感觉,有点儿觉得伤心;第二个就是“担忧之心”,这个我想大家都能理解的。但就算有这样的感觉,在面对孩子的表现上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关于青春期
女儿青春期时,在与她的相处上,确实遇到一些困难。之前,我一直觉得和女儿相处得挺好的,但就是最近一段时间有点不顺利,总觉得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对方不能体谅自己,觉得对方有一点太过情绪化,太过官腔,互相的要求太过苛刻。
这时我告诉自己,我要先做调整。认识上面,还是尽量去理解,就想“她小我大,她浅薄我深刻”,我应该多去理解她;行动上面,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两个人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时候,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多一些。
关于学习
我从来没有辅导过,就算是我能辅导的,我也不会去辅导。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由她自己做的事情。我培养她的目标就是自己能够独立生活。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生活也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同样的,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荣格的话:“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留给女儿的私房话
从现在开始学习承担责任,“男人爱你就能给你免除一切生活责任”,这是幻想。即便男人愿意挣钱养家,你还得负责貌美如花呢。
择偶时第一要关注的是相貌,极美与极丑的人多有不同寻常人的情感境遇,亦难与寻常人相处;第二是价值观;第三是性格。
年轻时容易被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为他们有深刻不俗的生活。
但还是多跟那些自觉幸福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对外部世界有正面反馈,不易伤害到你。
我当然希望,你有足够的知识理解所有人,足够的慈悲接受绝大多数人,有好的性情喜欢上一些人,有好的运气深爱一个人。
你对人性的理解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先是频繁地发现尽情地指责他人的狭隘自私和虚伪,然后痛苦地发现艰难地自责自己的无知贪婪和软弱,之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漠然淡然坦然。
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说给父母们的体己话
十八岁的女儿对她四十八岁的妈妈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不愿意跟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交流!”
冷静地想想,可以理解。没关系呀,我愿意等我们都过了现在的年龄,再做回亲密如初的母女。
父母若想影响孩子的择偶,那该早在儿女成年之前做工作,等到他们已经恋爱了再去干涉,那多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每遇五六十岁的父母为子女的婚恋抱怨,我仅建议,喜欢的就多帮帮,不喜欢的就少来往。像孩子一样,重新学着独立。
我理解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让自己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让孩子努力。
何为良母?说不好,但我明确反对一种态度: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认为只有上各种培训班才是让孩子接受教育,为什么带着孩子看电影、唱歌、打球、旅游,让孩子上网、看小说、玩游戏、跟同学聚会,或者纯粹而简单的一家人的晚餐就不是对孩子更为不可或缺的教育?
今早起床,和女兒说到家庭。她说,“我关于家的感觉不是妈妈在厨房忙碌地准备早餐,或者大雨瓢泼里从身后递来一把伞。” 我心虚地追问,“那是什么呢?”她说,“是沮丧时有人会跟我说一些话,然后我就振作了。” 看我有点失望,她说,“这就够不容易的了,好些人沮丧时听父母说了一些话,然后就更沮丧了。”
一家三人出游,日均争执三次。女儿总结我们的家风是:不吝自我表扬,不惜相互诋毁,不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