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倩 王蕴聪
从 2017年到2019年,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安置点的李顺龙、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的刘先峰、河南省卢氏县兴贤里社区的何彩方,均如愿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搬迁之后,“现代”二字以一种崭新、具体的模样出现在他们面前:砖房、高楼,不再漏风漏雨;水泥路、大巴车,出行干净、方便;孩子们的学校在家门口,跟城里的学校一样拥有数字化教学设备;女人生娃娃能够安心躺在正规医院,老人的病痛不用再拖再扛;安置点引进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搬迁群众拥有了一户一策的就业帮扶,他们从扛着锄头靠天吃饭到在企业中接受培训、按点上班,从在外打工到回乡就业,收入渠道多了、稳定了,钱包鼓了,生活更有了奔头。
2020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迁工作成效全面评估核查,核查组随机入户走访搬迁群众2333户9445人,结果表明,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除此之外,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9313元。
这场千万人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在这场从困苦到宜居的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从落后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转变、从闭塞到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大变革、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的大跃升中,社会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幼有所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搬迁群众走出贫瘠之地,融入信息时代,获得无数发展的机会。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
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实现较好结合,为贫困群众分散居住时难以开展的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扶贫车间等项目提供了条件,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助力扶贫提供了平台。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各地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因户因人施策,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截至2020年12月,已有累计358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