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况】2020年,全省先后遭受风雹和洪涝灾害24次,造成全省11个设区市52个县(区、市)约108.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人,紧急转移安置2.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5.7 千公顷、绝收面积20.4 千公顷,房屋倒塌1248 间、不同程度损坏9095 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9亿元。其中洪涝灾害10次,占灾害总数的42%;风雹灾害14次,占灾害总数的58%。
全省灾害形势总体平稳,灾害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受灾人次下降25.8%,因灾死亡人数下降44.4%,损坏房屋数量下降69.7%,直接经济损失上升26.7%。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下降60.1%,因灾死亡人数下降84%,倒塌房屋数量下降80%,损坏房屋数量下降8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64.8%。
7月,全省发生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长江江苏段超历史,太湖发生超标准洪水,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沂河发生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造成60.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0848人,直接经济损失8.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5.8亿元,家庭财产、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工矿企业等损失2.9亿元。省应急管理厅启动省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向镇江、扬州、淮安等地累计拨付救灾资金1216万元,调拨省级救灾物资3.3万件,总价值434万元。与省财政厅联合拨付2401万元,用于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
全省风雹灾害发生次数较多,共造成6个市22个县1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 千公顷、绝收面积0.7千公顷;房屋倒塌28 间、严重损坏556 间、一般损坏1666 间,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占全年总数的5%。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8月18日,成立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统计厅、省林业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14 家单位为成员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9月7日,省政府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全面部署全省普查工作。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点,省市县街道社区五级及有关部门,同步开展各类新媒体、新形式宣传活动。全省举办防灾减灾广场及校园等宣传活动近400 余场次,发布公益短信3000 余万条,发放宣传资料10 余万份,咨询受益80 余万人,促进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推进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活动,普及避灾自救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风险防范能力。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通过层层推荐和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4 家单位的联合考核,遴选出72 家综合减灾工作突出的社区,向国家减灾委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并全部通过。
(省应急管理厅)
【灾害性天气】2020年江苏省平均气温16.4℃,达到历史第二高值,较常年同期偏高1.1℃,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其中,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夏、秋季正常略偏高,12月偏低;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293.1mm,较常年偏多2.6 成,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雨年(仅少于2016年1527mm、1991年1457.6mm、2015年1341mm),时空分布不均,其中,冬、夏季降水显著偏多,秋季持平,春季和12月偏少;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2020年江苏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年平均气温达历史第二高值,2019、2020年冬季为历史最暖;2020年经历历史最长梅雨期;2019、2020 秋冬出现罕见连阴雨;2月出现历史同期最强寒潮;7月22日淮北多地遭受龙卷风袭击;春季沿江以北地区旱情显露;汛期长江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8月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过程;2020年终全省出现寒潮暴雪冰冻;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质量影响明显。全年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洪涝、寒潮、暴雪、强对流、台风、高温、干旱、雾霾、连阴雨等。全省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3.7万公顷,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1亿元。从灾情分析来看,因暴雨洪涝、强对流、寒潮、暴雪等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农业经济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全年江苏主要农作物、旅游、水资源及交通等行业气候条件较为有利,而特色农业种植、海盐、河蟹养殖及水环境等气候年景则较差。
2019/2020 冬季为历史同期最暖 2020年,全省各站平均气温14.9℃(丰县、东海、赣榆)~18.1℃(吴江),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一致偏高0.3~1.8℃。全省平均气温16.4℃,达到历史第二高值(仅低于2007、2017年16.5℃,与2018年16.4℃持平),较常年同期偏高1.1℃。睢宁、灌云、楚州、阜宁、海门、启东、如皋、丹阳、金坛、溧阳、无锡、张家港、常熟、东山和昆山等15 站创历史最高纪录,南京、江阴、苏州、吴江、姜堰、东台、大丰、涟水、宿迁、泗阳、沭阳和灌南等12 站达历史次高,空间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冬季平均气温为6.1℃,创历史同期极值(全省各站平均气温除江都外也均创历史同期极值),较常年同期偏高2.6℃。
出现历史最长梅雨 2020年江苏梅雨期为6月9日至7月29日,入梅偏早(平均入梅日为6月18~20日);出梅偏晚(平均出梅日为7月10日前后),为2000年以来第二晚(与2011 和2019年并列),仅次于2007年(7月23日);梅期历时51天,较常年偏长(平均为23~24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长。梅雨量613.6mm,为常年平均(224.4mm)的2.7倍,为2019年(153.7mm)的4.0倍。梅雨期以过程性强降水为主,共出现11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降水大值区集中在沿江偏南地区。
2019、2020 秋冬出现罕见连阴雨 2019年11月24日至2020年1月19日出现罕见连阴雨,影响范围广,雨量大,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14.7mm,较常年偏多八成,为1961年来第四多值;平均雨日数(21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值;连阴雨持续时间长:期间共出现3 段持续连阴雨过程,其中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17日持续20天的连阴雨过程,刷新1961年以来同期最长纪录;持续阴雨寡照使得农作物苗体素质下降,对蔬菜及初冬作物生长较为不利。
出现历史同期最强寒潮 2月14~16日江苏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并伴随雨雪冰雹天气过程,48 小时降温幅度为9.0~16.2℃(泗洪站),全省共有68个站达到寒潮标准。全省各县(区、市)雨(雪)量为9.6mm(射阳)~29.9mm(溧水),宿迁南部、淮安大部、盐城大部、南京西北部有15个县(区、市)积雪深度达到5cm 以上,最深为响水9cm。全省有67 站达寒潮标准,极端最低气温为-6.4℃(2.16,东海)。与历史寒潮强过程相比,二月历史最强前五次过程分析来看,因过程前期温度较高,此次寒潮强度最低气温虽不及1966年2月20~23日过程,但寒潮站点数(67个)、24 小时降温幅度(14.3 ℃)及48 小时降温幅度(16.2℃)均为2月历史最大。
淮北多地遭受龙卷风袭击 7月22日,江苏北部徐宿淮连盐五市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沭阳、灌南和响水先后遭受龙卷风(EF2 级)袭击。7月22日21 时48 分左右,龙卷首先袭击沭阳县沂涛镇古屯村、新沟村,持续时间3 分钟左右,接地范围长1.5km,宽100m 左右。沭阳县受灾人口6839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12.35 公顷,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1210.38 公顷,倒塌房屋209 间,严重损坏房屋528 间,直接经济损失12686.9万元。22 时01 分左右,龙卷又袭击灌南县李集镇西合兴村,持续时间5 分钟,接地范围长2km 左右,宽200m 左右。全市15575人受灾,死亡1人,损坏房屋2583 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为975.2 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1.87 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752.0万元。22 时40 分左右,袭击响水县小尖镇条房村、郭庄村,持续时间2 分钟,接地范围长1km 左右,宽150m 左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受损失和树木折断。经江苏省气象局组织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开展的现场灾情调查和定级评估,确认此次龙卷风强度为EF2 级。
春季沿江以北地区旱情显露 4月1日至5月18日,江淮之间、淮北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少26%、27%,由于沂沭泗诸河上中游几无来水,期间淮河干流仅5.53亿m3,较上年同期偏少47%。加之春耕春灌用水消耗,湖库蓄水情况较差,苏北地区主要水源“三湖一库”(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库)水位偏低,水位比上年同期低0.15m~0.90m,蓄水严重不足,总蓄水量28.5亿m3,比大旱的2001、2011、2019年同期还偏少28%、3%、25%。27日14 点,洪泽湖蒋坝水位11.96m,仅比旱限水位高0.16m。
汛期出现历史罕见南北两条异常偏多降水带,长江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2020年初夏出现“旱涝急转”,全省夏季各站降水量521.9mm(丰县)~1120.2mm(通州),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13.7mm,较常年同期偏多5.7 成,为1961年以来夏季降水次多值(仅少于1991年824.8mm),其中,昆山(1010.3mm)、滨海(1077.6mm)和通州(1120.2mm)创1961年以来夏季降水历史极值,苏州、金坛、浦口、南通东南部、淮北东北部等11个站点达到1961年以来夏季降水历史次极值。
长江南京站水位自7月6日开始超警戒水位,一直处于持续上涨通道,全省35条河(湖)、共计45 站水位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证水位,受梅雨期强降水影响,整个7月,太湖水位一直维持在警戒水位3.8m以上。主要分布在太湖、沿江、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水阳江、滁河等地区,防汛形势非常严峻。8月16日,受上游暴雨影响,江苏沂沭泗地区发生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超过2019年“利奇马”台风暴雨洪水和1974年暴雨洪水。
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过程 受偏强副高控制,8月1~25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为39.0℃(8月15日,无锡),高温站日数为547个,持续时间达17天,无锡、昆山、东山、南通等四站高温日数刷新8月历史纪录。
7月18日7 时50 分,长江南京站水位涨至10.26m,超过1954年的10.22m,创下历史新高。9 时,省水利厅升级长江南京段洪水红色预警。宋宁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年底全省出现寒潮暴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12月28日夜里至31日江苏自北向南出现较强降雪、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省内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下降8~12℃,并伴有陆上6~8 级、江河湖海面9~10 级的偏北大风。48 小时最低气温降幅达5.6℃(宜兴)~12.9℃(滨海),72 小时最低气温降幅达5.5℃(洪泽)~14.2℃(浦口),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东海(-13.6℃,30日),全省有25个站达到寒潮标准,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雪,其中淮北大部及江淮之间西部出现暴雪,大部分地区出现积雪,深度达1~9cm,其中淮北大部及江淮之间西部有26个县(区、市)积雪深度达到5cm 以上,最深为9cm(徐州、睢宁、新沂、灌云、灌南、泗阳、泗洪、盱眙)。此次低温雨雪过程最低气温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除苏南南部外,其他各地最低气温都在-5℃以下,全省出现严重冰冻。暴雪、大风、低温冰冻对露地蔬菜、设施农业生产不利,部分地区出现灾情。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质量影响明显2019/2010年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导致蓝藻水华复苏偏早,春季蓝藻水华发生偏重;梅汛期洪涝、大范围持续高温和淮北地区秋季干旱对植被生态有所影响;史上最长梅雨导致沿江、苏南部分水域出现严重洪涝,长江南京段和太湖水位创历史新高,但持续降水有利于空气质量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蓝藻水华的形成。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机制建设】全面完成“六个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13个设区市和95%的县(市、区)印发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实施细则。省政府办公厅修订完善《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个设区市、23个县(市、区)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气象监测信息与预报预警产品融入江苏海事指挥平台。与公安部道路安全中心联合开展道路风险状况普查,与省交警总队、徐州交警支队联合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
【气象监测预报】省气象部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2038条,占全省自然灾害类预警信息98.56%。其中,大雾2682条,暴雨1751条,大风1228条,高温1099条,霾603条,雷暴黄色、大雾橙色、暴雨黄色预警数量分列前三。年内,建成8个湖面平台、16个长江航道沿线区域站。完成南京特大城市综合大气廓线观测网、苏北龙卷协同观测网建设,全省气溶胶观测站网建设进展顺利。建成智能风洞、物联网自动站校准系统。全面完成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智能楼宇建设,高性能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代际提高。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百年台站”称号。健全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研发X 波段天气雷达组网协同控制和数据处理技术、降水相态二分类模型、强对流分类识别技术、卷积神经网络降水算法等。完善全省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搭建1km 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升级数值模式检验平台。优化一体化平台2.0 功能,完成快视分析、短临预警、中短期预报等主体架构。0~10天2.5km 网格预报实现业务运行,建立11~30天气象要素和重要天气过程网格预报业务,网格预报准确率有新提高。
【防雷安全监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省气象局制定印发《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质量考核管理办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信用管理办法》《防雷安全检查导则》等文件和操作规范。建设市级“3+3”、县级“1+2”的监管队伍,开展基层防雷安全监管人员岗位练兵,完善优化防雷监管信息化平台,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9242 家防雷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启动防雷检测机构质量考核,对徐州、常州、淮安、镇江等地开展防雷安全监管督查。
(省气象局)
【海洋灾害】2020年江苏省发生风暴潮过程1次,为台风风暴潮过程,没有造成海洋灾害;发生海浪过程10次,造成海浪灾害2次,经济损失1918.99万元,无人员伤亡。与上年比较,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有所减少,是近五年来最低值。未发生海冰、海啸灾害;江苏管辖海域4~7月发现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5km2;全年未发现赤潮;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偏高74mm;监测到的受侵蚀海岸长度19.40km。
风暴潮 江苏省沿海发生台风风暴潮过程1次,是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台风级)引起的台风风暴潮,本次过程没有造成风暴潮灾害;全年没有发生温带风暴潮过程。近五年中,2018、2019年江苏省的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较大,其余年份较小。
海 浪 江苏省海域共发生海浪过程10次,其中台风浪过程 3次,冷空气浪过程 2次,气旋浪过程 2次,气旋和冷空气配合过程 3次。造成海浪灾害 2次,一次为 3月27日受冷空气和出海气旋配合影响,一次为 7月22日受出海气旋影响。两次海浪灾害过程造成经济损失共计 1918.99万元,无人员伤亡。2020年海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为近五年最大。
绿 潮 4~9月,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浒苔绿潮监视监测工作。4月4日,首次在南通海域(121°25.802′E,32°31.403′N )附近发现零星浒苔,附着于马尾藻上,覆盖面积约0.03km2;7月中下旬江苏管辖海域内浒苔绿潮逐渐消亡。江苏管辖海域浒苔绿潮单次最大覆盖面积约为 5 km2,发现于 5月21日。6月29日在连云港赣榆区附近海域出现浒苔登滩现象。与 上年相比,江苏管辖海域浒苔绿潮爆发规模较小,持续时间也有缩短;2020年江苏管辖海域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均为近五年最小。
海平面变化 2020年,江苏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4mm,比上年高17mm,各月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2020年,江苏北部沿海1月和6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14mm 和90mm,分别为1980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和第二高;4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低43mm。与2019年同期相比,6月海平面上升107mm,4月海平面下降110mm。2020年,江苏南部沿海1月、6月和9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62mm、146mm和162mm,均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与2019年同期相比,6月海平面上升90mm,4月海平面下降72mm。
表273 2016~2020年江苏管辖海域浒苔绿潮发生情况
2016~2020年江苏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海岸侵蚀 2020年,江苏省监测到受侵蚀海岸线长度19.40km。侵蚀程度较2019年加重。海岸侵蚀发生在盐城市。其中,响水大洪港—三圩港岸段长约1.80km,滨海振东闸至南八滩闸岸段长约7.32km,滨海南八滩闸南港堤段长约3.68km,滨海灌溉总渠南侧岸段长约2.54km,扁担港南养殖区岸段长约1.76km,双洋港北养殖区岸段长约1.37km,射阳河南侧养殖区岸段长约0.93km。
【海洋灾害防范】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发布江苏海域海洋环境预报366 份,洋口中心渔港72 小时海浪和潮汐预报366 份,海上丝绸之路保障预报366 份,浒苔绿潮监视监测简报7 份,海浪消息26 期、蓝色警报33 期、黄色警报5 期、解除警报10 期,风暴潮消息3 期、蓝色警报3 期、解除警报1 期。共计发送海洋警报传真1944 份、邮件2187 封、短信15633人次、微博81条、电视滚动字幕41条。年内,组织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对省级海洋观测站点开展7次例行巡检维护,包括蛎蚜山海洋观测平台和灌河口海洋观测平台的观测系统维护,苦水洋和西洋桩基潮位站固定设施大修工作。累计出海作业30天,单次连续出海作业最长达7天,保障海洋观测站点持续稳定运行。配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地方观测网纳入全国海洋立体观测网”的并网工作,完成全省所有自建海洋观测站点的并网以及统一编号工作,为观测数据的汇交共享提供保障。
2016~2020年江苏省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汛期海洋预报减灾】2020 汛期主要应对2004号“黑格比”、2008号“巴威”、2009号“美莎克”等3次台风及两次温带气旋的影响。省自然资源厅严格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做好每个台风及温带气旋的防御工作。8月4日,在应对“黑格比”过程中,省自然资源厅配合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为成功实施“浙临渔12389”船搁浅16 名船员遇险的应急处置提供服务保障。2020年汛期,共计组织发布风暴潮消息3 期、警报4 期,海浪消息26 期、警报48 期,为涉海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有效应对海洋灾害争取宝贵时间,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表274 2020年江苏省监测区域海岸侵蚀信息统计
江苏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江苏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海洋防灾减灾专项建设】9月27日,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2020年度全省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组织沿海三市14个县(区、市)进行海平面变化基础信息采集,开展重点区域实地调查和典型事件跟踪调查,采集江苏沿海基础地理、堤防、海洋工程、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生态、灾害和社会经济等信息。12月,组织填报《2020年度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调查信息表》,编制《2020年江苏省海平面变化影响实地调查技术报告》《2020年江苏省海平面变化影响工作评估报告》及《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淤泥质海岸变迁影响研究报告》。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6月17日,省自然资源厅在南通组织验收连云港市连云区和滨海县两个县级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试点工作。年内,南通市启东市、如东县,连云港市赣榆区,盐城市响水县、大丰区等市县相继完成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招标工作,为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省自然资源厅 陈 威 黄河清)
【洪涝灾害】2020年,江苏省大部分县(市、区)出现洪涝灾情,70.3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4.0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0.60 千公顷;损坏水库10 座,损坏堤防283 处、54.38km,损坏护岸163 处,损坏水闸161 座,损坏塘坝385 座,损坏水文测站15个,损坏机电泵站87 座。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29亿元,其中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4.07亿元。
雨 情 2020年,全省面均降雨量1265mm,比常年偏多25%。其中:沿江苏南1389mm,比常年偏多29%;江淮之间1194mm,比常年偏多19%;淮北地区1125mm,比常年偏多25%。全省降雨年内分布不均,1~2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19mm,是常年同期的1.9倍;3~5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63mm,比常年同期偏少25%;6~8月主汛期,全省面均降雨量801mm,比常年同期偏多60%;9~12月全省面均降雨量182mm,比常年同期偏少16%。
6月9日,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自南向北先后入梅,比常年偏早;7月21日自南向北出梅,出梅偏晚。梅雨期持续43天,梅期偏长,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2位。梅雨期间全省平均雨日26天,累计雨量543mm,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2倍,是多年平均梅雨量的2.5倍,仅次于1991年,其中,淮北地区510mm,江淮之间509mm,沿江苏南642mm,均居历史同期前列。
水 情 入梅前淮河流域时段来水量位列倒数,苏北地区发生近20年来最严重水文干旱;入梅后太湖、长江、淮河、沂沭泗水系大洪水接踵而至。
长江流域:洪峰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洪峰与天文大潮交织,长江南京镇江段发生超历史大洪水。大通站流量超过70000m3/s,持续长达28天,最大流量84600m3/s,列历史第2 位;南京站潮位自7月18日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0.22m,长达6天,最高达10.39m;镇江站潮位自7月21日超过历史最高水位8.74m,长达5天,最高达8.82m。沿江支流也出现罕见的全面超警洪水,其中: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1.04m,超警2.24m,列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12.00m,超警2.50m;固城湖高淳站最高水位12.31m,超警1.91m;水阳江水碧桥站最高水位13.28m,石臼湖蛇山站最高水位12.91m,均列历史第二位,超保证水位时间分别长达23天、11天。
太湖流域:发生流域超标大洪水,区域主要河湖站点全面超警超保。太湖平均水位自7月17日超过保证水位,最高水位4.79m、平历史第三位,超警48天、超保9天。太湖地区骨干河道100%超警、83%超保,最多时有18条河湖30个站点水位超警,10条河湖20个站点水位超保。
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7月17日淮河第1号洪水生成,吴家渡站最大流量达8250m3/s,入洪泽湖最大流量超过11000m3/s,7月25日浮山站最高洪水位18.35m、超过鲍集圩行洪区运用水位0.25m,盱眙站最高洪水位15.56m、超警戒水位0.96m;8月10日洪泽湖蒋坝站最高洪水位13.53m,超汛限水位1.03m,低于警戒水位0.07m;受大流量行洪影响,洪泽湖下游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河道水位超警。
沂沭泗地区:沂河发生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8月13~14日沂沭河上游山东境内强降雨导致沂沭河发生大洪水,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10900m3/s,列历史第三位,港上站洪峰流量7460m3/s(接近1960年历史最大流量7800m3/s);沭河重沟站洪峰流量5940m3/s,新安站洪峰流量2090m3/s;新沭河大兴镇站洪峰流量达6300m3/s(超1974年历史最大流量3870m3/s)。南四湖、骆马湖水位超汛限,8月10日骆马湖最高洪水位23.24m,超汛限水位0.74m;新沂河沭阳站8月15日最大行洪流量4860m3/s,8月16日最高洪水位10.39m,超警戒水位0.89m。
里下河等区域:里下河等区域发生超警洪水。汛期,受强降雨影响,里下河、白马湖、宝应湖、淮北等地区先后多次发生涨水过程。里下河兴化站3次超过警戒水位,最高水位2.20m,超警戒水位0.20m;宝应湖大汕子闸上最高水位7.22m,超警戒水位0.22m;蔷薇河临洪站最高水位涨至警戒水位4.70m。
(省水利厅)
【防汛部署】根据气象水文部门汛期全省各流域可能发生大洪水的预测预报,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防汛工作,省委书记委勤俭、省长吴政隆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4月1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省防指年初即布置全省汛前检查,及时对各地防汛备汛情况进行视频调度,并组织区域联防备汛督察。汛期每日会商研判,科学指挥调度,部署落实防御措施,先后派出31个督导工作组、17个专家组赴全省各地现场检查指导,各地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上岗到位、履职尽责,精心组织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水利、应急、住建、交通、自然资源、气象、水文等部门健全联合会商机制,密切跟踪天气、雨水情、台风和汛情变化,及时滚动作出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省级共发布洪水预警75条,省和设区市防指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94次。全省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托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现无重大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损失。
(省水利厅 季 平 郑福寿 王 建)
【汛前准备】专项检查 汛前,组织4个专项检查组,围绕尾矿库、危化品生产存储点等的安全度汛措施落实、防台风预案修订、应急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准备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做好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的整改落实。组织中国安能常州分公司、东部战区某工兵旅、武警机动一支队等抢险力量到镇江、扬州等地,现场勘察重点险工隐患,研究制定应急抢险处置方案,落实抢险人员和应急物资,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防汛抢险队伍建设 按照“全灾种、大应急”要求,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各类专业队伍为骨干、社会力量为支撑的应急抢险救援体系。抓好专业力量建设。与中国安能常州分公司和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江苏省应急抢险队”和“江苏省防汛应急抢险队”,落实专业抢险力量280人;与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组建400人的工程应急抢险队伍;对接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集团等6 家央企驻苏施工项目部,落实抗洪抢险人员2000 余人、抢险装备200 台套。强化抢险救援实战演练。6月下旬,在南京举办全省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实战演练,来自全省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抢险专业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13 支队伍,共计400 余名队员参加培训演练,通过演练有效提升防汛抢险救援实战能力。
防汛抢险物资保障 按照数量充足、品种实用的原则,在2019年储备1000万元防汛物资的基础上,2020年实物增储价值1000万元、社会储备价值500万元,省级防汛物资储备总价值达2500万元。同时结合洪涝灾害特点优化储备布局,实现长江、太湖、淮河流域防洪重点区域全覆盖。
(省应急管理厅)
【防汛调度】针对太湖超标洪水,注重统筹流域和区域,实施错峰调度、挖潜调度,加快太湖洪水外排力度。针对淮河来势迅猛洪水,提前降低洪泽湖水位,腾出近8亿m3调蓄库容;洪水入境后用足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行洪通道分泄淮河洪水,避免鲍集圩行洪区行洪。针对沂沭河大洪水,商请沂沭泗局将洪水东调,减少南下骆马湖和新沂河流量,东调水量占比达41%左右。2020年汛期,太湖两大出湖口门累计排水35亿m3,洪泽湖累计泄洪377亿m3,新沂河、新沭河累计行洪89亿m3,里下河地区累计排水63亿m3,保住鲍集圩行洪区、里下河滞涝圩、淮河入海水道和淮沭河滩地4.57万公顷耕地不受淹不受涝,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省水利厅 季 平 郑福寿 王 建)
8月26日,受台风“巴威”影响,淮安洪泽湖刮起5 级大风,洪泽海事部门提前对洪泽湖实施封航。图为在洪泽区港口内避风的船舶。张建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防汛抢险】按照汛情险情发展趋势,先后6 批次调派省消防救援队伍、中国安能常州分公司等救援力量到太湖、长江、淮河、沂沭泗流域前置备勤、险情处置,累计出动2930人次、车辆2200 辆次、舟艇900 艘次,巡查堤坝5100km,抢险救援700 起,营救被困群众197人,安全转移撤离5.73万人。8月12日,盱眙县腰滩圩出现破口险情后,第一时间派出抢险工作组带领中国安能常州分公司30 余名抢险突击队员赶赴现场,组织开展险情处置工作,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经过40 小时连续作战,成功完成破口封堵。汛期,累计出动车辆2200 余辆次、舟艇900 艘次,处置管涌、漏洞和渗漏等险情100 余处,巡查堤坝3300km,抢险救援65 起,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300 余人。
(省应急管理厅)
【干旱灾害】4月至6月上旬,全省面均降雨量仅118mm,比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加之2019年汛后淮沂沭泗上游来水持续明显偏枯,苏北地区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石梁河水库等“三湖一库”总蓄水量一直少于常年同期。随着6月上旬开始的农业夏栽用水等消耗,湖库水位快速下降,洪泽湖最低水位降至旱限水位以下0.30m 左右;微山湖水位一度降至死水位31.50m。苏北地区发生近20年来最严重水文干旱。全省共有8个设区市受到干旱影响。作物受旱面积187.44 千公顷,受灾面积103.83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7.54 千公顷、绝收面积0.23 千公顷。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6.49亿元。
【抗旱减灾】2020年入梅前,江苏省干旱形势严峻,全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没有出现“让老百姓等水栽插、无水栽插”现象,没有出现大运河航运严重拥堵现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农业夏栽、重点工业企业、航运等用水需求。
蓄水保水 2019年汛后一直启用江水北调和沿江闸站引调水,2月18日起,逐渐加大江水北调调水力度,4月20日起,开始向骆马湖补水;同时利用洪泽湖、骆马湖共拦蓄20 多亿m3洪水资源。
调水补水 优化配置长江调水水源、节约利用“三湖一库”蓄水水源、合理拦蓄雨洪资源,实现多水源的统一调度。江水北调各大泵站累计抽水95.0亿m3,江水东引累计引水55.8亿m3,引江济太常熟枢纽累计引水5.68亿m3,沿江闸站累计引水23.8亿m3。在保障水稻栽插大用水的基础上,兼顾重点工业、大运河航运和生态用水需求。
管水用水 用水高峰期,以5天为一个时段,滚动加密制订用水计划,从严从细安排各地用水量。
【防御台风】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8月4日凌晨3 时30 分在浙江省乐清市沿海登陆,当日20 时进入江苏省吴江境内,穿苏州、南通、盐城后减弱为热带低压,5日6 时左右从盐城东北向出海,在江苏省境内约10 小时。全省无人因台风伤亡或失踪。
周密部署 8月3日,省防办发出通知,要求密切关注台风“黑格比”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防御工作。4日,根据台风发展变化,再次向沿江沿海各市发出紧急通知,并于10 时30 分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要求提前组织船只回港避风和人员转移避险;派出4个工作组到苏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市协助指导防台风工作。
转移避险 防台风期间,全省累计召回船只9769 艘,安全转移人员2.2万人次,关闭景区17个,关停工地1802个,出动抢险队员5068人次。
排涝措施“黑格比”影响江苏期间,江苏省长江、太湖仍处高水位运行,各级水利部门按照防台风预案要求,调度沿江沿海闸泵联合运行,抢潮排水,控制区域河湖水位,为台风可能带来的降雨腾出调蓄空间。
(省水利厅 季 平 郑福寿 王 建)
【地质灾害】2020年,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全年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险(灾)情43起,其中险情37 起(崩塌12 起、滑坡25 起),灾情6 起(滑坡3 起、崩塌3 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7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省应急管理厅)
【地质灾害预防】全省派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指导组588 组、1664人次,排查巡查4786 点次;其中出动省级专家应急调查60余次、出具应急调查简报55 份。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全年全省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021 处,危害性较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39 处,威胁人员1.4万余人,威胁财产约10.1661亿元。建成18 处典型隐患点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站,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4 起。全省各地开办地质灾害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24 场次,培训人数1405人。2020年新增专业监测站(点)23 处。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汛期以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共发布预警信息3次,成功预报24 起险(灾)情。全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经费5.67亿元,共完成39 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避险搬迁人员2597人。
(省自然资源厅 省应急管理厅)
【林业生物灾害】2020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0.21万公顷,同比下降15.46%,监测覆盖率99.29%,无公害防治率88%,成灾率控制在18‰以内。危害中等偏重、局部成灾,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两侧、重要窗口区域的树木叶片保存率达95%以上。松材线虫病疫情趋于稳定,但疫情范围有所扩大;美国白蛾疫情在苏南和苏中地区扩散,危害程度加重;杨树食叶害虫小幅危害,基本保持有虫无灾状态。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省组织执法行动120 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500 多人次,排查涉木单位1738 家,办结全省首例违法调运染疫松木的刑事案件。
【林木病虫害防治】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南京海关印发《江苏省蝗虫防控方案》。开展美国白蛾、舟蛾类杨树食叶害虫虫情监测调查,及时发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报告和预警信息,累计发布林木病虫情报200 期。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徐州、宿迁、盐城、连云港等地16个县(区)开展飞防作业,飞防面积23.33万公顷。推进无公害防治,2020年全省释放管式肿腿蜂700万头、周氏啮小蜂13.5亿头、花绒寄甲1300万头。
(省林业局 王道敏)
【地震灾害】2020年江苏省及邻区(30.5°~36°N,116°~125°E)共发生ML ≥2.0 地震135次,其中ML3.0~3.9地震13次,ML ≥4.0 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9月8日山东青岛海域ML4.0 地震;江苏陆地未发生ML ≥4.0 地震,共发生ML3.0 以上地震5次,最大地震为3月3日南京ML3.4 地震。
全年江苏陆地共发生ML ≥2.0 地震32次,其中ML ≥3.0 地震5次,分别为3月3日南京鼓楼区ML3.4、7月28日南京溧水区ML3.0、8月21日苏州吴江区ML3.0、9月24日淮安淮阴区ML3.2 和12月25日南京江宁区ML3.3 地震,其中4次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有3次发生在茅山断裂带及其以西附近地区。江苏淮安地区小震自2018年3月活动以来,2020年活动频次显著降低,仅记录到小震活动36次(2019年169次),其中ML2.0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9月24日ML3.2 地震,该地震也是该地区2018年活动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活动。
全年近海海域共记录到ML ≥2.0 地震46次,其中ML3.0~3.9 地震4次,ML ≥4.0 地震1次,为9月8日山东青岛海域ML4.0 地震。2020年近海海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仅记录到3.0 以上地震5次,低于2018年15次和2019年10次。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省测震台网共分析处理本省陆地及邻区地震事件244条,对江苏省陆地和毗邻地区共发生13次有影响地震事件,自动震情信息均在一分钟内产出自动结果并发送。各级地震部门强化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全省地震台网稳定运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震台网业务运行评价系统统计的结果显示,2020年度江苏省测震台网40个参评台站的实时运行率为99.03%。江苏参加全国监测预报资料质量评估共获35 项前三名。完善地震事件参数速报和非天然地震事件类型自动识别技术系统,自动鉴别准确率超过90%。省地震局强化宏观异常核实,及时会商研判,准确把握震情变化趋势,全年完成异常核实报告15篇,上传零异常报告115 份,处置预测意见1 份。加强震情会商研判,会商结论和震情趋势判断意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强化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监测技术系统升级项目和华东片区地球物理台网设备更新升级项目。完成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中东台、大丰、射阳、滨海等8个基准站的设备安装,完成所有54个一般站的设备安装。按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建设步骤完成江苏省地震预警中心监控展示大厅、预警机房装修改造、监控显示系统、模块化机房安装部署等工作。应用省大数据中心信息化资源部署地震信息服务平台。成立地震电磁研究中心,在高邮市征地6.73 公顷建设电磁观测实验基地。推进预警工程江苏子项目建设。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启动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制定印发《江苏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制改革设计方案》,夯实震灾预防工作基础。2020年4月,省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2020年度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要求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2020年,全省累计开展26个区域共计300km2的地震区评工作,先后完成南京溧水经济区、南京生态科技岛、南京市江北新区核心区、南通港闸经济区、南京六合西南片区、如皋高新区等8个项目的区评工作。做好全省抗震设防要求审批项目的网上公示及信息公开工作,省地震局全年推送行政许可数据37条。连续第三年开展《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情况检查,共检查一般工程330 项,执行率100%。开展全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大检查,在实地督查、现场检查及分析汇总各地报送材料的基础上,向中国地震局报送检查报告。履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查职责,全年共受理安评报告44 项,完成37 项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批复,完成震害防御成果转化项目25 项。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及成果应用,完成新沂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总验收,推进盐城活断层有关潜在震源区调整相关工作。完成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技术服务系统建设并移交。与新沂市人民政府就活断层探测成果的实际应用进行沟通协调,落实郯庐断裂带新沂段活动断层避让范围,为城市规划和项目选址提供地震安全服务。在活动断层通过主城区的宿迁市,建设工程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城市活断层探测成果进行审批和建设。
【地震应急保障】省地震局联合省应急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和应急工作的指导意见》,理清“防”和“救”的职责分工,强化协作联动、资源共享。有效处置有感地震事件。3月3日南京市鼓楼区发生3.0 级地震、12月25日南京市江宁区发生2.7 级地震,省地震局第一时间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派出现场工作组,联合南京市地震局开展现场调查。在微博、微信上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民众关切,严密关注网络舆情发展,开展地震科普宣传。
【防震减灾法治建设】配合开展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实施评估和地方性法规制度修订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震预警管理的决定》被省人大确定为2021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组织编制《活动断层成果探察报告编写规则》。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地方标准研究,《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列入2020年度第一批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印发《江苏省地震局行政执法公示办法》《江苏省地震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江苏省地震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推进地震权力事项实施清单和办事指南标准化建设工作,按要求开展权力事项监管,并及时报送监管数据。
【防震减灾宣传】省地震局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宣传时段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选拔赛、安全应急科普知识网络竞赛、“防震减灾科普基层行”等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全年全省共5 家获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格,新认定6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作完成《地震科普,我们一齐努力》《应急避险小贴士》《居家防疫期间如何做好地震安全准备》《科学识别地震谣言的方法你都GET了吗?》《地震人》《地震局的功夫》等6部创新科普微视频,线上观看量累计300多万次。围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首次开展“忆汶川、观台网、学科普”网络直播活动,直播同步在腾讯新闻、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中国应急信息网、国家应急广播网等平台播出,首次登上央视频、央视云听等央视融媒体平台,观看总量达260 多万人次,其中微博观看量72万人次。
(省地震局 杜成航)
【森林火灾】2020年,全省共发生一般森林火灾2 起,过火森林面积0.78 公顷,受害森林面积0.73 公顷,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和控制率等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和省政府责任状要求,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确保节假日和重点时段的森林资源安全。
(省应急管理厅)
【森林火灾预防】开展森林防火专项整治行动,全省林业系统共派出检查督查组5788 批次共计23239人次,对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排查出一般问题和隐患457个,整改率100%。经批准增设森林防火处(安全生产管理处)作为省林业局内设机构,配合省委编办将中央编办下达江苏的53个森林防火专项编制,落实到全省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省林业局与省监狱管理局建立监狱毗邻地区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第11 届全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技能竞赛,10 支森林防火专业队进行负重越野、灭火弹投掷、水泵接力、消防水车灭火、综合扑火技能课目竞赛,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全省发生森林火灾2 起,过火森林面积0.73 公顷,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分别为上年同期的28.6%和6.5%,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组肯定。
(省林业局 王道敏)
【森林防火专项检查】全省开展秋冬季森林防灭火工作专项检查暨打击森林火灾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939人,派出检查组1415个,参与人数6041人,查处、制止违法用火192 起,行政处罚5人。
(省应急管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