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2020年,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143 所(本科院校54 所,专科院校89 所),独立学院24 所,成人高校8 所。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76.31万人(不含专转本、五年制高职转入以及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数据),同比增加5.70万人;其中研究生招生8.95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普通本科招生28.3万人,同比增加0.87万人;普通专科招生28.09万人,同比增加3.24万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25.84万人,同比增加16.98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24.37万人,同比增加2.92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1.47万人,同比增加14.06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2.60万人,同比增加0.54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32.50万人,同比增加6.5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 66.67万人,同比增加11.71万人。成人高校专任教师541人,同比减少99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宿迁学院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6月19日,东南大学近400 名学生在南京市江宁区九龙湖校区参加毕业典礼。刘莉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建设成效居全国第一方阵,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年内,完成“双一流”建设高校数据监测及周期总结,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解决“卡脖子”难题。全省高校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343个、一流课程549 门,均居全国第二;171个工程专业通过认证、41个师范专业通过二级认证,均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入选教育部“新农科”实践项目27项,“新工科”实践项目66 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首批立项名单,是全国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地方高校。在第六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延伸阅读:
“十三五”时期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
江苏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大专项”,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7亿元左右,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助力高校学科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
“一流高校”持续增加。全省15 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比“十二五”时期的“985”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数增加4 所,入选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入选省属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专项经费17.57亿元,有力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在“高原”上打造“高峰”。
“一流学科”持续提质。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数居全国第三;全省30 所高校165个学科进入ESI 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86个,实现翻番式增长;12 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ESI 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16个,增长4倍。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科支撑江北新区成立江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推动南京及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江北新区“芯片之城”迅速崛起做出贡献。
表208 江苏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基本情况(共15 所)
“一流专业”持续提升。建成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58个,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43个,居全国第二,17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居全国第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首批立项名单,是全国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地方高校。
“一流课程”持续增长。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49个,占全国总数10.7%,居全国第二,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数均居全国第一。南京大学着力在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创设以《宇宙简史》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流教学成果”持续产出。在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全省高校获奖总数和质量居全国首位,在2018年评选中,江苏获奖55 项,占全国获奖数12.2%,其中一等奖10 项,占全国20%。在近三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中,江苏高校获一等奖的数量占21.4%,居全国前列。
(资料来源:2021年2月5日,省教育厅新闻发布会。)
【高校招生】2020年,全省共有34.89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较上年报考人数增加0.98万人;全国共有1455 所普通高校在江苏计划招生342620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省报考点共接受24.9万人报名,报考人数比上年增加3.7万余人。全国共有30.2万人报考江苏46 家招生单位,报考总数居全国第二,共录取各类硕士生8.1万余人。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完成10.54万人的报名考试工作,录取9.32万人。“专转本”完成6.18万人的报名考试任务,录取3.19万人。高职院校提前招生考试完成5.48万人报名考试工作,录取4.75万人。
【产教融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省级重点产业学院评审与常态化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发布“本科高校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认定指标”,遴选建设首批15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联合省人才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产业教授(本科类)选聘办法》;组织“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动”。
表209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分科学生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省立项建设26个“校内中心+校外基地”联动的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组织第六届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克服疫情影响创新“云”办赛,全省高校6.8万支团队、27.58万人次报名参赛,1706万人次观看。同期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优秀项目对接洽谈会、创新创业专家讲座、创新创业训练营集训等丰富活动。江苏在国赛中共获22 金18 银57 铜(含国际项目5 金5 银29铜)及萌芽板块创新潜力奖1个,居全国第二,省教育厅获优秀组织奖。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430 项,推荐上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01 项。全省19 所本科高校31个项目(论文)入选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最佳创意项目”和“优秀论文奖”各3 项、“最佳创业项目”2 项。
【高校学科建设】完成江苏优势学科三期项目中期自评,持续推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全省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江苏30 所高校165个学科进入ESI 前1%,机构数和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12 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ESI 前1‰,机构数与学科数全国第二;东南大学工程学进入ESI 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居全球第15 位,这是江苏高校学科首次进入ESI 前万分之一。10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0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江苏省上榜学科总数位列全国第二,全省15 所高校的27个学科点入选顶尖学科。高校优势学科从临床救治、防控技术等方面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学位管理】首次出台《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明确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审核的主体和程序以及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的申报条件和程序,明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抽检制度,更加注重对学士学位的质量监管。首次印发《江苏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标准》《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标准》。完成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增列审核工作。2020年全省共有47 所高校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29个。完成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全省高校共撤销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增列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截至年底,全省高校(不含科研机构、党校和军队院校)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4个,其中部属高校9 所,省属高校15 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个,均为省属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335个(其中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31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81个(其中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45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3个),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研究生培养】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普通高校31 所,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授权点1216个,较“十二五”末增加30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在学全日制研究生总数达21.5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5.9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8.3%。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的42年来,江苏累计培养研究生60 多万人。江苏拥有学科专业齐全、布局结构优化、培养类型丰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类型结构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除军事和警务以外学位授权点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60%。在学科结构方面,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43%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理工科成为全省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博士占78%,与全国持平;硕士占65%,比全国平均高出8个百分点。超过90%的研究生在15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2 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近六成研究生在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习。持续实施产业教授制度,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健全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机制,在6000个具有科研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实施“大院名企”联培计划,推动高校与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出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21—2025年)实施方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等一揽子改革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