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2020年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江苏实施方案》共分为紧抓战略机遇、构建新格局、打造增长极、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明确全省需要落地落实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60条,是江苏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线路图”。《江苏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 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 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0 公里/万平方公里,5G 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江苏实施方案》从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两大层面,明确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在聚焦“一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方面,提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并从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3个方面,明确9条重点任务。在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方面,围绕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7个方面,明确51条重点任务事项。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两区一县”组成,总面积约2300km2,吴江区是面积最大的,约占示范区总面积的51%。
(省发展改革委 苏 鉴)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年,以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基础上,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 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 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传统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升。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标准等充分对接,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三角样板”。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 65%,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到 2035年,以更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供需能力精准匹配、服务品质国际一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门户枢纽影响力辐射全球,以智能绿色为导向的交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运输规则、标准规范、一体化机制引领国际。
(苏 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落实】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对照总书记明确的“三大使命、七项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从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畅通长三角内部经济循环、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高水平推进东西双向开放等6个方面,确定30项重点任务,由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对照国家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对表江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重清单”,对标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制定出台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推进计划,明确50 项年度重点任务和80个重点推进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落实。
表201 2020年江苏主要指标占长三角地区比重
【长三角疫情防控和经济统筹发展】发挥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势,先后在疫情预控、物资保障、运输便利、医疗诊治、复工复产、应急管理等方面,建立12 项疫情联防联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协同机制,为长三角地区夺取“双胜利”提供有力支撑。疫情联防联控方面,全省累计接收并办结重大省际协调事项和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转办单40 余件;正式上线全省统一的“苏康码”,三省一市日均交换共享“红码”“黄码”健康码数据100 余万条。推动复工复产方面,及时制定出台“苏政50条”“支持中小企业22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协调600 余家供应商企业提前复工复产。
【长三角产业创新一体化】联合实施22 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 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设施开工建设,上海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12 英寸生产线顺利建成投产,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示范区(苏州)启动建设,长三角知识产权金融数字实验室加快建设。
【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盐通铁路、连徐高铁年内建成运营,宁淮城际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建设稳步推进,沪苏湖铁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开工建设,北沿江、通苏嘉甬、合新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京禄口机场T1 航站楼扩建工程建成运营,南通新机场选址方案获民航局批复。涉及江苏的11条省际待贯通路段有3条建成通车、6条正在建设,累计开通45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交通运输部核定江苏取消的19个省界收费站基本完成。南京位置数据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中国联通集团5G 应用创新中心落户南京。淮南—南京—上海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越江管廊贯通,中海油滨海LNG 接收站、外输管道(江苏部分)开工建设。长江江苏段重点河段整治、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等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有序推进。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并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梳理形成首批落实清单、对接细化清单和深化改革清单。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完成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上线和131个专窗设置,区县覆盖率达100%,6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制定实施《建设G42 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区域人才创新共同体。积极支持建立长三角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调剂和有偿使用平台,探索飞地经济、土地置换、土地证券化等体制机制创新,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省际合作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竣工投产企业超100 家。
【长三角绿色发展一体化】坚持“共抓大保护”,制定出台《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国家2018年、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江苏28 项问题全部整改完成,596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任务全部完成,腾退长江岸线47km。扎实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全省建档立卡退捕渔船2.16万艘、退捕渔民4.19万人。推进太湖生态清淤、湿地修复等关键性工程,太湖治理连续12年实现“两个确保”。加强洪泽湖省界涉水事务管理和太浦河、淀山湖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一体化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和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得到落实。
【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率先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开通长三角门诊医疗机构3812 家,占长三角开通门诊医疗机构总数(7741 家)的49.24%,全省所有统筹区实现与上海、浙江统筹区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成功举办2020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苏州、南通成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机制。
【省内全域一体化】编制完成《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宁锡常接合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组织编制南通沪苏通跨江融合试验区规划,与上海签署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积极推动锡常泰、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完善苏北区域交通体系,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持续推进,淮安机场开通首条全货机航线,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截至“十三五”末,南北共建园区吸引落户产业合作项目569个,总投资1153亿元,有力支撑苏北地区加快发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溧阳—郎溪—广德、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界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加快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水利、产业、综合交通、文旅、市政等“1+1+N”的规划体系编制工作。联合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示范区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从资金、土地、人才、行政审批改革等多个方面,明确22条支持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江苏上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长三角专项资金支持的两批8个项目中,7个是示范区项目,共获资金支持2.35亿元。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实施60个亮点项目,形成32 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民生感受度得到充分展现。
(省发展改革委)
【《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为深入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形成政策合力,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6月10日,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包括15个方面:推进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和改革试点经验共享共用,赋予示范区执委会相关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管理机制,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能,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推动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探索推进医保目录、医保服务一体化,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合作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省发展改革委 苏 鉴)
拓展资料·发布
一、《2020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2020年10月22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2020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对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27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评。
《报告》显示,近一年来,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总分从2019年的58.3上升至2020年的60.5。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加速数字化变革,产业数字化和公共数字化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整体数字经济发展。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报告认为,杭州、上海、南京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领跑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高水平建设5G 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杭州大力推进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基础建设,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南京依托国家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核心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苏州、上海、宁波抢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报告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以及企业内部数据开发利用3个角度衡量,发现苏州位列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第一名,工业体量居全国第三。苏州全市建成的5G 基站数量超1万,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合肥数字产业跻身前五,常州、芜湖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其他资源丰厚的长三角城市相比,合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在城市比拼中脱颖而出。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拥有科大讯飞、新华三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形成龙头有效引领、科研强力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AI 产业开放性创新平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与此同时,从上海的“一网通办”到浙江的“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地区实现30 项企业事项、21 项个人事项跨省办理。报告显示,与上年相比,宁波、无锡、嘉兴等地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迅速,居民数字生活获得感不断提升。
随着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将优化提升数字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力重点,数字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改善已经步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温州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本”“打造跨境电商最优服务”列入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成为当年度数字经济生态环境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
(江苏年鉴杂志社搜集整理)
二、《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2020)》
2020年6月25日,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2020)》。
从综合指数看,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4个等级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7,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领军城市;第二层次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4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0.4,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核心城市;第三层次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0.25,是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创重点城市;第四层次共有15个城市,是科创一般城市。
比较2016~2020年的数据可以看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科技创新驱动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的空间格局仍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之间的排名有明显变化。一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城市始终处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仍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科创高地;另一方面,原本排名靠后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出现明显提升,例如安徽省的皖东地区经济与科技创新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芜湖和马鞍山的排名上升4 位,舟山的排名上升5 位,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体现舟山自贸区发展对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推动作用。分省看,江苏和浙江两省部分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有所下降,而安徽省有所上升。这种变化反映出安徽的快速发展和追赶态势,也体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上海、江苏和浙江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溢出效应。
此外,在科技创新驱动力专项指数方面,科技创新投入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宁波、镇江、常州、绍兴;科技创新载体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无锡、南通、宁波、盐城、扬州;科技创新产出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科技创新绩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是:南京、芜湖、杭州、上海、扬州、合肥、舟山、苏州、马鞍山、镇江。
(江苏年鉴杂志社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