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现状、问题和应对之策

2021-03-09 03:17:33沈萍雷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教县域校企

沈萍 雷宁

摘  要 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在教育认知、学生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上有重要转变,但存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与产业需求吻合度不高等问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需从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协会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优化,从“双元”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融合,在实训、师资等资源方面共享共生。

关键词 欠发达县域;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4-0035-04

0 引言

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向多规格多维度深度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亦称职教20条)中多处提到“产教融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1]。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唯有深化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欠发达县域因地理位置较偏、县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对县域产业布局规划、项目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有心无力”,教育投入特别是中职学校经费投入严重缺乏。中职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县域产业需求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更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笔者以江苏省金湖中等专业学校(金湖中专校)为例,探究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1 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是关键的要素。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紧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职业学校产教融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学校和企业都是合作中的主体,或者说是发展共同体。其中,“产”指生产经营方,即是指企业、产业集团等;“教”指教育教学方,即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两者应加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合作。中职学校作为基础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主动联系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学校和企业双向结盟,实现双赢。

2 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落实在教育认知上的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层面对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明确了具体要求。“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实训基地、示范校的创建,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都有量化指标,因此,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校级层面相当重视。金湖中专校主动对接规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岗位实训、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均有相应要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就业处主动联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顶岗实习招聘会等,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为中专三年制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提供平台。许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企业相应岗位上表现突出,實习结束就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学校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开启了就业通道。学校办学认知上的转变,打破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低的人才输送僵局,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添上浓重一笔,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快速变化。

产教融合落实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转变  近年来,金湖县初中毕业生源较少,学校推行小班教学,小班教学班学生数少,教育教学活动形式组织灵活,人才培养兼顾个性化发展。汽修专业与县域内南中驾校校企合作多年,在人才培养上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汽车实训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师傅、专业课教师“双导师制”师资配置下,技能得到较快提高。由学生申请,专业部参与管理,开展“汽车维护与保养”创业孵化基地,在南中驾校师傅的带领下,为学校教职工和附近居民免费进行汽车美容,既巩固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社会服务意识。

产教融合落实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转变  近三年,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投入相对较少,部分专业实训设备陈旧、闲置、破损,失去先进性、实用性。其中数控实训基地后期设备更新、维护受资金缺乏影响,设备实际利用率不高。学校以租赁形式引进金湖县政轩机械有限公司,引企入校,企业根据生产实际需求添置设备,共建“泛亚—政轩教学工厂”,在保证学生实训、实习的同时接受订单,实现教学、生产两不误。

3 欠发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产教融合不能全面开展  通过分析近五年金湖县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县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保持在三、二、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在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上日益发展,第二产业的石油机械、仪表线缆、新能源汽车等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打造“杉清水秀、为荷而来”全域旅游。学校开设计算机、电子、机电、数控、会计、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电子竞技等十个专业,其中与第二产业对接的机电、数控专业集群发展,校企合作对接较好,在共同育人方面有所融合;其他专业设置较为分散,专业特色不明显,较难在县域内找到规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多为微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门店,多数为用工方面的需求,不能校企协同育人。

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度不高,产教融合缺乏教学过程融合  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开发中职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专业技能标准,中职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及学生特点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因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多数专业校企合作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缺少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尽管能满足核心课程开设,但是专业方向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综合实训项目设置较为呆板和局限,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需求,导致学生所学所练与产业对岗位能力需求错位较大,学生综合能力较低。

教师专业能力和产业服务需求不对等,产教融合缺乏成果转化  一是“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双证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长期与实践脱节,导致实操能力较弱。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老化,对新知识、新技能接触较少,导致研究能力较差。三是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去企业锻炼,多数教师是为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任务,并没有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产教融合,行业、企业需要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技术革新更是需要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长期浅层次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校缺少深层次人才互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产业需求。

4 欠發达县域中职校产教融合应对之策

根据Freeman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中职学校以及行业企业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中县域内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就是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产教融合是实现两者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机制优化:中职学校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

1)完善县级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中职学校的产教融合能满足这种供需平衡。目前,自由放任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能在本质上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需要县级政府部门制定、落实相关促进校企产教融合的激励性实惠政策,在制度上干预、在机制上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张皮”的现象。

一是教育供给均衡。县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1]。职业教育省级层面创建项目较多,如省级现代化示范校、实训基地、专业群等,均有相应的经费下拨,且省级文件均要求当地政府要有配套经费支持,而据了解,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县级政府配套经费是缺乏的,因此更要加强完善经费配套制度。

二是对企业激励促进。对深度参与县域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企业,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1]。经济欠发达县域政府更应鼓励激励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企业发展有人才支撑,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渠道拓宽,为老百姓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提高社会稳定。在新时代市场经济调控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和学校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会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

2)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功能。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企业普遍利益进行保护。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在政府、企业、学校间需要一个中间角色来承担“监督管理沟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起到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2]。

一是协同机制的建立。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规划布局上,行业协会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等。中职学校建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集思广益,建立基于产业需求发展的动态的专业建设方案。行业协会在县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给需求和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沟通发展桥梁,达到校企间顶层设计方面的融合。

二是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在企业协同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行业协会可以根据企业参与过程和阶段成果,给予合理的评价和界定,从而能有效调控;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人才供给是否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企业人才质量标准,行业协会可以发挥导向、指导作用。

培养模式创新:中职学校实现产教融合的内涵体现

1)发挥“双元”育人理念。中职学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主体,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要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更应与企业加强沟通协作,确保无缝对接。

一是通过调研认证,共同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人才评价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融入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每年有相应的滚动说明,积极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精准[3]。

二是通过文化渗透,提高文化育人的新意蕴。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内涵不同:中职校园文化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的一景一物,精神文化主要是宣扬学生“崇尚技艺、乐学好学”等方面;企业文化主要是对员工宣传生产流程、质量标准、敬业态度等。两种文化的融合,构成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新意境,既有教学质量、质量标准等带来的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文化氛围,也有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规范意识方面的工匠精神。

2)开发彰显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和产业的融合,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课程。

一是标准融合。把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基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行业企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合后的课程标准既能培养学生中职阶段专业理论及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对企业产品技术要求的认知。

二是资源融合。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传统“脚本”,已经不能胜任产教融合教学的需要,行业企业要参与教材开发。可以将行业企业新发展、新要求融入校本教材、学习活页纸,甚至产品说明书也可作为学习资料,产品制作过程可以作为实训项目。形式灵活的教学资源能够改变产业技术变革带来的教材更新延迟的困扰,培养理念新、技术新、有创新意识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3)倡导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不能胜任“双元”育人的要求,中职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探索、创新符合校企共同育人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能更好地应用于产教融合机制下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师、职业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实训项目,用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项目作品,以课程实训周的形式到企业生产一线,在真实的生产车间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检测等,并用产品的质量标准评价学生作品,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更强。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中职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资源共享共生:中职学校实现产教融合的成果延伸

1)共建共管实训基地。欠发达县域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设备陈旧、缺乏维护保养,会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产教融合,共建共管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

一是引企入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资源,共建共用现代化实训教学与岗位培训基地[4],由企业及学校共同管理,实现产品加工及学生实训。

二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校外实训基地建在产业园里,或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整合学生实践周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快适应企业生产需求。

三是提升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发挥实训基地的培训、生产、实践教学等多种功能。比如建立实训基地内企业员工培训中心,为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为企业职工辅导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同时,实训基地也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或职业体验活动等。

2)共育共享专业技术师资。欠发达地区因区域、薪资等多方面原因,对高技能人才吸引力不大,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日渐严重,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产教融合,为两者缓解技能人才紧缺提供了重要途径。

一是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专业能力,打造真正的“雙师型”教师而非“双证”教师。

二是企业工程师或企业师傅参与学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提前融入企业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三是专业课教师、工程师为企业共同攻坚克难,研发产品,为企业盈利,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提升”,发挥人才高地的应有作用[5]。

总之,欠发达县域中职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产教深度融合,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作为第三方参与协调,完善产教融合治理,践行“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做强做优专业(群),为县域产业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9-01-24)[2020-07-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唐智彬,修南.“人性”假设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与现实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9):20-26.

[3]顾志祥,姜乐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2-66.

[4]张从礼.校企融合 从“职校端菜”走向“企业点菜”:县域中职校供给侧改革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7(3):70-73.

[5]林宇.产教融合促进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J].江苏教育,2019(44):1.

3981501908250

猜你喜欢
产教县域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