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今 从海丝发展中汲取合作智慧

2021-03-08 09:38关秋韵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丝跨国东南亚

关秋韵

千百年来,她是渔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商人跨海营生的大商道,是信徒追寻经典的朝圣路,是使者交流文明的舞台。世界史上恐怕再没有一条航路,像海上丝绸之路那样,用千年丈量时光,用万里丈量跨度,历久弥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自2000多年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就已有密切的经贸、人文往来,在基因传承中,历史与今天不期而遇。今天,如何做好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让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得到延续,是我们需要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汲取的合作智慧。

2020年12月8日,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为主题的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以及广西博物馆副馆长、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熊昭明两位专家都关注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当下及未来。

以史为鉴 展望未来

海上丝绸之路是联结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历史纽带与未来桥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越过广袤的空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史。刘曙光表示,从基础设施保障、国家和地方管理制度、经济模式、宗教信仰、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和东南亚海洋文化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有力见证。

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广西的史迹在这条向海之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汉书·地理志》对合浦港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记载,到合浦漢墓舶来品、受到外来影响的本土物件,再到大浪古城、草鞋村遗址,这些都能揭示2000多年前海港城市的形态。北海出海口、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钦州市的西坑古运河,共同构成了广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体系,向我们讲述了这里曾经活跃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刘曙光说,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中广西史迹的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透过古文物,也许我们更能读懂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平友好交往的文化密码。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汉代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着5200多件文物,很多都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在熊昭明看来,除了从东南亚国家输入至中国的水晶、琥珀、玛瑙、铜镜、铜印章等汉式器物可以印证汉王朝与东南亚国家缔结了友好往来关系之外,出土于广西,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波斯陶壶也为双方跨越疆域的文化交流再添一笔历史色彩。“通过东南亚和南亚,汉王朝与西亚地中海地区通过海路建立了间接联系。比如这件波斯陶壶,产自西亚,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唯一一件汉代波斯陶壶,弥足珍贵。它的传入,说明在汉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东南亚—西亚的交通联络网。”熊昭明向记者介绍道。

考古工作者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寻找并挖掘出了众多注释海丝历史的古遗址、古文物等“活字典”,这些重要物证无一不在昭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自古以来就在求同存异中学会了开放包容与互学互鉴。展望未来,世人更应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合作智慧,为助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共同繁荣,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广西积极探索海丝遗产保护路径

广西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路上步履铿锵,只争朝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向纵深,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箭在弦上。广西处于交流活跃区的核心区域,其代表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往来史迹,具有重要的突出普遍价值,更需要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以彰显与传承。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项目申遗成功,为我们坚定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刘曙光说,它的“申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工程,只有通过与沿海省(市)以及相关国家合作共商、协同共进,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的意义。

据悉,近三年,广西统筹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6亿多元,实施了合浦汉墓群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涉及31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18年4月,北海市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与广州、南京、宁波、福州、扬州等24个城市齐心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2019年北海市人大完成《合浦汉墓群保护总体规划》《大浪古城遗址保护规划》《草鞋村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规划及配套规划编制。

熊昭明也表示,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在“申遗”研究和海丝文化的推介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同时重点关注着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南亚,东西纵横延伸的全线性文化遗产。

多元共处 通力合作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尽古代海丝舳舻往来的人文、经贸盛况。而在今天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继续传承无远弗届的文明坦途,两位专家给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熊昭明表示,要大力借助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之机,让考古研究能走出国门,展开更多跨国文化合作项目。未来要加强学术研究,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打破国界,打破思想的藩篱,通过不断地来往,加强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交流。

刘曙光则认为,第一,以学术为基础,诚邀东盟各国结合各自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共同参与申遗的学术研究,提升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和合作水平;第二,以保护为核心,持续加大中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工作交流与合作力度,特别是在科技手段方面的合作;第三,以“申遗”为纽带,倡议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机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推进意向国家签署跨国申报联合协定,并可确定牵头国家,建立行之有效的跨国沟通。协调合作机制。

海丝潮涌,生生不息,当来自远古的涛声回响在今人的耳畔,带着一份澎湃的心绪,我们将以文化保护为笔墨,继续书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海丝跨国东南亚
海丝星座小卫星:走!带你追光瞰海
活捉一只“怪怪虫 ”
瑞士跨国打工族人数破新高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美俄聚焦东南亚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本 期 导 读
什么是跨国有组织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