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拜物教观念的基础上探索共产主义信仰形成路径

2021-03-08 11:47丁新宝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

摘 要:研究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拜物教等传统观念实行决裂是形成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而个人形成共产主义信仰的路径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理论方面是指个人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实践方面是指个人必须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实践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形成共产主义信仰对于青年人成长和收获人生幸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拜物教观念;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服务

Exploring the Path of Communist Belief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the Concept of Fetishism

Ding Xinbao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path of communist belief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 break with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fetishism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forming communist beliefs. The path for an individual to form a communist belief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walking on both leg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aspect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must strengthe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Marxism, and on this basis, he must deeply grasp the law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dividuals must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practise and serve the people in social practice.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st belief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happiness of life.

Key Words: Fetish concept;Communist belief;Marxism;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Serve the people

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1]83,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坚守信仰,“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1]90。当下,我国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干部在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袭带来的拜物教观念影响,因此,必须对拜物教观念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拜物教产生于“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消逝于“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 [2]127——共产主义社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还没有发展到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就能摆脱“拜物教”观念的时期。所以,个人要想摆脱拜物教观念并真正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必须至少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深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二是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形成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同拜物教观念实行决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拜物教观念是同资本主义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文化观念,它竖立在资本拜物教的经济基础之上。

1、《资本论》语境下的商品、货币和资本拜物教批判

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在宗教信仰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2]123,而在“拜物教”中,“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2]123,所以,商品具有了谜一般、让人崇拜的性质。“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2]123-12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别从商品、货币和资本三个递进层面对拜物教信仰做了系统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物”的价值形式,拜物教所反映的就是整个社会对“物”所标示的价值形式的崇拜。对商品的崇拜还处于“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和最不发达的”时期,所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而人们对货币的幻觉也即货币拜物教就更神秘了。货币像商品一样,“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货币等同于社会权力,拥有了货币就等同于拥有了私有权力,所以,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人们获取货币和贮藏货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商品流通像一个巨大的社会蒸馏器,抛进去的东西出来时都结晶为货币,货币将一切差别都消灭了,化身为社会权力的一般性代表。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流通的客观内容一旦成为价值增殖,货币就演化为资本。“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2]16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的买和卖”,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减,是两个不同的量”。

2、对拜物教观念及其经济基础的批判

拜物教推崇现实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自己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3]403。崇尚拜物教的资产阶级推崇科學技术变革并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不断地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405。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21世纪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相继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人类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手工业时代发展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时代,人类初步摆脱了物质匮乏和科学不发达带给自身的困扰,历史上灾荒、传染病等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而今天这些问题大部分已经得到解决,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拜物教的信奉者们在创造一个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世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灾难。

首先,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像“社会瘟疫”——生产过剩的瘟疫——一样,“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 [3]406。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大大缓解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获得了长达十几年的稳定增长,然而长期施行“寅吃卯粮”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后遗症就是“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滞涨”也是相当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过产业战略的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新走上经济增长的康庄大道,然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带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期。每次经济危机都会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社会、环境等危害。

其次,拜物教信仰者崇尚货币和资本,而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及其造成的社会后果非常残酷。在漫长的19世纪(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贫困、饥饿、疾病等极端的困苦状态长期伴随着庞大的无产阶级人口,《21世纪资本论》的研究显示,19世纪70年代之前,工人阶级的工资没有任何增长,而且还有相对下降。二战之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改观,然而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逻辑并没有消失,而是更加隐蔽化,为了创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既得利益者”合谋进行“虚假的需要”的生产。 “虚假的需要”“取决于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外力;这些需要的发展和满足是外界支配的”。[4]6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感受到的是“舒舒服服”的“不幸福”,是物质充裕下的精神饥渴,大量的人在受慢性病如癌症、精神疾病的折磨。更为糟糕和可悲的是,人们大都丧失了反思和否定的向度,不能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更无法“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历史的发展仿佛陷入到了“虚无”的状态中。

再次,拜物教驱使它的信奉者在全球开辟市场,为此不惜发动战争。恩格斯在1891年就预言了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难道一场战争的达摩克里斯剑不是天天悬在我们的头上?……这场战争将是种族战争,它将使整个欧洲遭受1500万或2000万武装士兵的蹂躏”[5]44。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挑起的局部战争仍不断发生,这些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对弱小国家进行侵略,而且动用金融手段对别国实施掠夺,而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行为,当属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通过金融手段对其国民财富进行掠夺。

综上可以发现,拜物教观念盛行的社会制度内部矛盾重重,被拜物教观念束缚的人们处在“物化”和“异化”的状态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81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19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详尽地、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唯物史观,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2-3马克思认为,“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2]3,紧接着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判据——“两个决不会”,并且认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2]3,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最终会以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任何理论体系都只是对规律本身的逼近,而不是规律自身,所以众多理论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对规律自身逼近的程度不同,对规律的逼近度越高,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就越强,对规律逼近程度最高的理论通常被称作真理。而哪个理论是真理,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检验得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实践检验真理的成本相对较高,过程也相对曲折,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是真理、能否经受得住人类实践的检验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从事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然而革命并未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已经发现经济危机并不能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两个决不会”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他们作为革命者的一厢情愿,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还没有在资本主义的胎胞里成熟,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也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这种观点看似正确,然而却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原理作为社会变革判据的适用范围和边界。“两个决不会”论述的是没有外力介入自然发生的社会革命的情形,因为如果有外力介入,即便一种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也是可能被外力强行灭亡的,或者在外力的作用下,社会形态提前发生分步部分否定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社会革命自然发生的情形是必然的社会革命,而在外力作用下社会内部发生提前分步部分否定是偶然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在从事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不仅研究革命的必然规律,而且随时把握革命偶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并不是革命者的一厢情愿。社会发生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提前的分步部分否定,是因为相邻的社会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交集非空,而且,“近代机器既容许资本主义利用,也容许社会主义利用。也就是说,成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如何利用这种基础的历史决定,乃是一种政治决定”[6]102。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多次遭遇大的经济危机和衰退,但总体上发展速度较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相较于马克思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而且工人阶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革命性,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第一、第二产业无产阶级已大量减少。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代表的著作中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从表象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好像是错误的,然而从本质上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结论不成立。

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状况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动力已不再是贫困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而是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痛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而物质生活资料相当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革命动力来源于新旧社会的对比,即新社会比旧社会更能够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存;在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从而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更宜人的精神生活环境,然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统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压抑和痛苦,所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社会主义的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精神生活。这种观点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开展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并退回资本主义制度,一部分西方学者由此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社会,如果这种论断是真理,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就是错误的,然而,歷史终结论的依据是靠不住的。

1950-1984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9倍和14倍,而在1950-1992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8倍和2.1倍。由此可以看出,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但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超速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搞不下去,而是来自于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内部的其他因素。这种观点还可以通过对比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起点相当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得到证实,1950-1985年间,民主德国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6倍和11倍,1950-1992年间,联邦德国分别增长3.4倍和3.9倍。所以,非制度因素导致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终将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得住人类实践的检验。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1]82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该成为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干部的信仰必修课。

三、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凝练共产主义理想

习近平同志曾说:“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73-74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检验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性的宗旨,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形成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途径。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在前线打仗不怕流血牺牲,在后方开荒、纺纱、烧炭不辞劳苦,从普通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普通战士,他毫无怨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所以,毛泽东指出张思德同志的牺牲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纪念章。其中,退役老兵、战斗英雄张富清和朱彦夫的故事感人至深,也发人深省。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在和平建设年代,张富清主动请缨身赴偏远山区,隐去功名在普通岗位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一干就是一辈子。战斗英雄朱彦夫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舍生忘死坚守阵地,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他的四肢和左眼,战争结束后他拒绝了国家的特殊照顾,只身返回家乡,在克服了身残带来的巨大困难之后,朱彦夫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带领父老乡亲们搞起了建设。朱彦夫60岁时,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撰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两部著作:《极限人生》、《男儿无愧》,其事迹和精神境界堪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以张富清和朱彦夫为代表的老一辈共和国奋斗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青年人循着他们的足迹前行。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7]296广大青年培养共产主义信仰,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真正将人民的利益和人间的冷暖放在自己心上,进而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日夜奋战在伟大的扶贫攻坚战线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样的热血澎湃的为人民服务经历和体验,将促使青年人加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并进而形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四、形成共产主义信仰对于青年人的重要性

信仰包含信念和崇仰两个方面,崇仰包括审美和理想。信念主要解决认知问题即“信”的问题,而崇仰要解决的是美好性等情感体验问题,任何信仰都涵盖这两方面。人类经历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宗教、非迷信信仰等历史阶段,当今社会正处在宗教信仰和低级的非迷信信仰向高级非迷信信仰过渡的阶段,个人解决信仰问题必然要顺应这个历史趋势。

如果我们将个人信仰选择的原则简单设定为:人生幸福相对最大化,相信反对的人较少,而支持的人较多。那么在当今社会,按照人生幸福相对最大化的原则,人们应该选择共产主义信仰,因为在阶级社会,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追求精神信仰的极限。

首先,从信念的科学性角度看,在众多关于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真理成分相对最高、体系最全面的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也相对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它的真理成分和科学性也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保证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可“信”性。在资本主义走向发达阶段即后工业阶段,“拜物教”也走向了“好便是了”——失去了历史必然性的时期,它内部所蕴含的糟粕被历史丢弃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个人选择信仰的标准是人生幸福相对最大化,那么必然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信仰,而不是选择已然失去历史存在必然性的其他信仰。

其次,从审美和理想的豐富性和美好性角度看,共产主义信仰能给人们带来丰富而美好的精神生活和审美享受。其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其实质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追求生命的‘不朽和永恒。……马克思主义把‘不朽的根据归结为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无限性,因而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个人就能超越自我、获得有限生命的不朽价值” [8]。其二,共产主义是崇尚全人类自我解放、实现全人类幸福的事业,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会使人处于群体趋利避害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能常常感受到自豪和崇高,同时,自豪和崇高的心理状态能够驱除人的胆怯、畏惧、患得患失等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共产主义运动就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征程。其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劳动异化被完全消除,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的心理状态也由现实心理上升为审美心理,人类从必然王国跃升到自由王国。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在想到这个美好社会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而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中审美活动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

由此,我们可以确信,共产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人信仰选择的必然出路,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因为,这是我们自身获得幸福的法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赫伯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M].张翼星,万俊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作者简介:

丁新宝(1989- ),男,汉族,黑龙江省嫩江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8级马克思主义骨干理论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坚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推动保险事业发展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