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摘 要:在工业生产中,齿轮箱制造属于重要内容。为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了降低齿轮箱制造成本的对策,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如改革工艺、提高设计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的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国产化率等,以期在确保齿轮箱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制造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进而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利润,强化企业竞争实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齿轮箱;经济效益;科学技术;编制工艺
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欣欣向荣,为企业发展打造了优良环境,在促使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在此背景下,进行齿轮箱制造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促使企业在激烈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大举措。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积极探索降低齿轮箱制造成本的对策,通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1提升设计水平降低齿轮箱制造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想降低齿轮箱制造成本,需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以发挥技术优势,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现阶段,先进的模块式设计在国际上应运而生,推动着制造技术的提高[1]。为了减少成本,应该积极借鉴和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针对于落后的、陈旧的技术,应采取淘汰对策,更新技术,增加标准件,采用国际上的模块设计。
1.1 如闷盖、透盖、定距环等零件,做好图纸的标准化和系列化,一方面减小模具种类,既节省了成本又能省去了新产品的开模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地使用铸件,大大提高了材料利用率,也减少了加工时间。定距环类小件的系列化有利于增加產品的批量,从而减少产品的换型时间,提高效率。
1.2 对不同大小的端面螺孔深度做好标准化要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程序的模块化及快速编程。对轴承孔端面的回油孔大小做好系列化工作,减少刀具的种类。
1.3避免过度的设计要求:
a、利用目前先进的分析软件,可以选用更为合适的安全系数达到使用和寿命要求,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产品尺寸,这样,无论是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还是标准件的采购成本,都能得到可观的降低。
b、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合理地设定零件各部的粗糙度要求,以免生产为了满足过度的设计要求而投入过多的资源和时间;
c、以往的轴承孔端面,都是整面加工,而实际端盖的配合面并没有这么大的范围,应结合以上1.1提到的端盖的标准化系列化,将轴承孔端面的整面加工改为环形面加工要求。这样会有以下3点好处:1、减小了加工面范围,节约生产成本,压缩生产周期;2、系列化的环形面特征有助于实现模块化编程,减少编程时间;3、非结合面之外都是喷丸的非加工面,相比与原来的加工面,油漆附着力更优;
2改革工艺降低成本
在齿轮箱生产中,工艺是否先进、完善,不仅与制造质量息息相关,而且还对最终成本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正确编制工艺,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
2.1推广使用以车代磨工艺
随着工业的发展,数控机床已经渐渐取代了过去的普通的机床,进刀精度得到了保证,加上修光刃刀片可以较好的控制光洁度,轴承裆的以车代磨已经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通过合理的切削参数,使用以车代磨工艺,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以及粗糙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缩短加工时间。
2.2单独加工取代组合加工
相比于现在广泛使用的数控机床,过去的普通机床精度较差,很多销孔联接的零件都需要组合加工并做好配对标记,互换性较差并且加工过程繁琐。目前的加工中心,可以较好地保证销孔的位置精度。
2.3压缩余量
统计渗碳淬火齿轮的变形数据,压缩滚齿的公法线余量,减少磨齿的加工时间;
压缩箱体中分面和底面的加工余量,并更改加工顺序。轴承孔剖分式的箱体,以往的加工习惯是粗加工时在中分面、箱体底面留相同的加工余量,去应力退火后,余量均分,中分面铣去较多量之后,轴承孔上下方向的余量会相应增加不少,无形中增加了镗孔的走刀次数;压缩余量之后,可以先加工中分面,不要求余量均分,中分面最小量光出后,把余量全部放到箱体底面。这样,在余量压缩之后,保证了中心高可以可靠地加工出来,又同时减少了轴承孔由于中分面的加工而增加的余量。
3 借助软件实现快速编程
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数控编程也成为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一个复杂的工序,如箱体的精镗工序,手工编程往往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并且在复杂轮廓的路线设计时有较大的难度,程序的准确性也较难保证。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软件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并进行模拟。甚至对于系列化程度较好的产品,为了实现快速编程,可以定制专业的软件实现模块化的编程。各类机械制造类软件深入到重型制造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大可以从现在开始就考虑如何使用软件来代替重复地、有规律的人员的智力劳动。
4 机械劳动代替人工劳动
对于批量产品的制造,由于生产节奏的单一固定,人员操作受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工作效率无法达到100%。如果将自动化设备投入到生产的某一工序或某一条流水线,来取代人工,不仅减少了人员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且机器的操作单一,不受人员情绪或其他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产品的质量较为稳定。
5依托先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减少制造成本
在科技的推动下,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完善,呈现了科技化、现代化特征,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调动科技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各项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能够防止混乱局面发生。在先进的科技管理体制稳定运行下,可进一步强化对科技人员的管理,使其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进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达到预期目标。例如,MPR管理系统属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借助该系统,能够为科技人员提供便利,如通过网络进行交货期、材料的查询,确保生产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结合相关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设计其满意的产品,提高设计质量,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成本
新时期,国内配套件获得了长足进步,其质量日益增强。基于此,为了降低资金投入,减少齿轮箱制造成本,应对国内配套件的运用加以重视,提高国产化率,增强国内配套件质量,使其能够达到相关生产标准,以满足齿轮箱强度[2]。若是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并可对其使用寿命作出保障,应以国内配套件为主,以便降低制造成本。例如,关于轴承的价格,进口价格和国内价格相差较多,为国内的二到六倍。在具体制造过程中,如果全部采用进口的轴承,将会在整体上提高齿轮箱制造价格,很难实现理想的成本控制成果。因此,进口轴承价格通常会占据总制造成本的25%-30%。在选择齿轮箱的低速档时,也需要对国产物件进行考量,若是其硬度可靠多高于90%,那么也应该首选国内产品,以降低成本,并且也有助于促使使用寿命延长,可提高齿轮箱制造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和发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创造更多效益。以此,在齿轮箱制造中,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的增强,而且还需要对成本进行控制,以获得理想的效益,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对齿轮箱制造的重视度。因为齿轮箱生产成本控制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既要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工艺,提高国产化率,又要加强管理,调动员工主动性,以降低废品率,创造更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群,尹飞飞,武鑫,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预测[J].计量学报,2020,41(10):1284-1290.
[2]陈磊.V2500发动机主齿轮箱碳封严漏油分析和预防性方案[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0(0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