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心灵 防止抑郁轻生

2021-03-08 11:42张健
人民周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儿童

张健

受访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杨雄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张晓鸣

前不久,安徽安庆一名12岁女孩因月考成绩拿了全年级第一,遭到班主任质疑并安排补考,一天之后女孩在池塘中溺亡。事件曝光后,无数人唏嘘不已。然而,更让人警惕的是,类似事件一直在不断上演。谈及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愈加凸显的问题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教授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他认为,此类悲剧的发生,既与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有关,也与我国儿童青少年缺乏相应的教育密切相关。

12—18岁精神心理问题高发

13岁的乐乐(化名)一直是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不久前她开始厌学,无故发脾气,还经常咬手指,甚至选择用小刀划胳膊的方式发泄情绪。乐乐胳膊上的伤痕被发现后,父母将其带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乐乐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此前的4年間,她就多次用小刀划伤过自己,甚至还写过遗书,但由于亲子间缺乏情感沟通,乐乐的父母从未觉察异样。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晓鸣告诉记者,临床上类似乐乐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精神心理科的门诊病人中,儿童青少年占比从10年前的不到20%,增长到现在的80%—90%,预约号源变得越来越“紧俏”。孩子成了“门诊刚需”人群。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数据显示,中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总患病率为15.6%,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特别是最近一两年,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20年,一项针对安徽省池州市两个县四年级至八年级1200多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的抑郁、自残及自杀想法均有增加。相比本年内的第一次调查,第二次调查中学生们的抑郁症状增加了50%,自残行为增加了35%,自杀想法增加了32%。

张晓鸣表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儿童青少年症状多不典型,经常以厌学、非自杀性自伤和网络成瘾等为主要表现或就诊原因,其中两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一是12—18岁成了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发年龄段;二是早期抑郁常不能被及时发现。

孩子普遍缺乏“三生教育”

很多家长想不明白,明明生活条件好了,需要操心的事少了,孩子怎么就脆弱到出现精神问题了呢?

杨雄表示,这首先是社会焦虑情绪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特别是家长在其中的传导作用。比如,有的家长自己有强迫症或经常焦虑,往往难以控制情绪,如果孩子做错一点事或没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会大发雷霆,甚至表现得歇斯底里,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很多孩子甚至因此感觉自己是在为爸妈而活。

“我知道我就是家里的一个玩意儿。”门诊小患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给张晓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地区前茅的孩子。在父母观念的影响下,考出好成绩成为他唯一的生存目标。由于过于紧张导致发挥异常,高考失利后,他一下子崩溃了,出现了严重的抑郁、自伤和自杀行为。上文中提到的乐乐,同样经历着来自父母的压力。乐乐的爸爸特别强势,妈妈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动辄就以斥责、体罚模式惩罚孩子犯下的错误,甚至为了监控乐乐,家里专门安装了摄像头。始终处于父母强压下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她评价自我的标准就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一旦接收到负面评价或拒绝时,就会情绪崩溃,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张晓鸣说,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层面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反映出我国孩子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不足、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杨雄补充说,“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缺乏,也加重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生命教育主要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让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生存教育是让孩子认识到生存的意义,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念,它能教会孩子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以及应对生存危机、摆脱困境、善待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挫折教育、抗压教育都是生存教育的重点内容。生活教育强调让孩子身体力行,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成就感。

从家长改善自身做起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困扰一旦发展到疾病程度,治疗时间就会比较漫长。张晓鸣表示,严重的抑郁症治疗即使比较顺利,也至少需3—5年。因此,为避免悲剧发生,家长除了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就医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包容和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和承担压力。

杨雄则强调,目前的社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家长只看重成绩,为了能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便将这种成绩成败论的焦虑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孩子。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发挥“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另一方面,家长也应有意识地化解自身焦虑,向孩子传递更积极的情绪影响。

1. 表达尊重。孩子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家长不能觉得“孩子啥也不懂”,忽略了给予尊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个人空间。

2. 降低期望。现在青少年的大部分压力都来自学业和人际关系,而其直接源头,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适当降低期望并告知他们,可以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

3. 和谐氛围。父母应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将亲子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如果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孩子将很难接受来自父母的理念,甚至产生逆反。

4. 言传身教。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研究发现,若父母抑郁,则孩子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的风险会升高。因此,在面对挫折或负面事件时,父母应作出榜样,避免各种崩溃举动,如愤怒、指责,甚至谩骂等。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需要倾听他们的感受,陪伴一起经历、承认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再去引导。

5. 适当放手。保护得太好也会让孩子失去抗压能力。每个孩子都应学着独立经历和处理问题,走出困境。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感受自我成就感,进而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杨雄说,德育是根,根部发展壮大,孩子才能抗风浪;智育是营养,营养充足,孩子才能生长;体育是躯干,通过体育锻炼让孩子身体变得壮实,躯干才能立得住;劳动教育和美育是开花结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孩子都无法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营造尊重每一个孩子个性的环境,淡化以成绩论优劣的氛围;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设置“三生教育”系统课程,并与相关专业机构建立联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生命时报》2021年1月19日)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命儿童
青少年发明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