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娟
关键词:养老服务 融合 专业化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理念的升级催生了新的老龄需求,智能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银发经济”也成为大众热议的高频词汇。“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以此为背景,提升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培育养老产业新业态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银发经济”新业态
作为涉及特殊人群的一种经济新业态,“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看到,目前关于养老服务产业概念的辨析、养老服务产业要素分析、养老服务产业现状发展等议题,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而关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内涵边界的界定仍然模糊不清,与之密切相关的“银发经济”更是如此。“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老龄人口规模加大带来的老龄社会治理挑战也在不断加大。笔者认为,在老年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社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前提下,“银发经济”这一新事物新社会现象在产业特征、面向人群的特殊性、发展阶段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及新趋势更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银发经济”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如本国家铁路创设的“银发座位”,而后才出现诸如“银发市场”“银发产业”“银发经济”等术语。2008年,欧洲议会正式采用“银发经济”一词;2015年,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正式提出“银发经济”,将其定性为“来自与人口老龄化和超过 50 岁公众和消费者支出相关联的经济机会,以及与具体需要有关的支出”。此后,关于这一概念的学术争议此起彼伏,但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银发经济”是涵盖老年生活消费类产品、养生保健类产品、照顾服务类以及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产品等多要素在内的老龄产业集群。“银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激活并重塑老年消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融合发展新理念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新时代,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供养,而是体现为集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文娱交往、旅居康养等不同需求于一体的多层次养老需求。养老产业需求不断向老年社区住宅产业、养老金融、家政服务、老年文化产业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而这与老年人群逐年增长的养老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7 年家庭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老人已超过1.06亿人,其中1,600万老人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10,000元。高龄、长寿逐渐成为21世纪的新常态,老年人日渐成为日常消费的主力军,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國际国内双循环、国内单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下,银发经济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动能。
一方面,数字经济、智慧养老等新型产业的不断加码,使得老年生活不断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多新型以“互联网+养老”为特色的老龄服务企业,成为老龄化社会新的消费增长点。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成年人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首次占使用所有媒体总时间的一半;而老年消费者更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是中国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老龄人口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消费偏好和倾向。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将不断增长,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老年用品和休闲旅游产业会迎来规模庞大的老年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正在不断增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2017 年为 53.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也逐年增加,2020年为36721万人,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化的背后,不可忽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弭,反过来推动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型。
二、存在的问题
银发经济是伴随我国老龄化的深入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生社会现象,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
(一)银发消费市场供需失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老年消费理念更新,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照顾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扩大,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较高。然而,现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机构供给层面,大多数公办养老机构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公共服务,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定位的个性化定制养老服务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而最需要专业化照顾服务的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独居困难老人,面向此类群体提供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却比较少。老龄产品供给层面,面向老年人的老龄产品结构种类单一、质量良莠不齐,既不能有效满足高收入老年人群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也不能保障特殊老年人群的照料需求专业化的输入。由此可见,老龄健康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此外,消费场景的智慧化、消费方式的便利化也需要进一步推进落实。
(二)政策内容细则有待完善
当前,银发消费刚刚起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一些扶持措施,但相关政策内容还不完善。
从老龄消费产品市场的准入和监督评价来看,老龄产品虽然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家专门针对老人兜售老年保健品、理财产品,骗取老人钱财。老年代步车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常常见诸报端; 政策层面的准入、监督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从老龄消费安全的权益保障来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在运用互联网新媒介参与社会生活时可能遇到不同的困难,尽管工信部已于2021年1月起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也同时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以促使老人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智慧生活,但是对于如何规避可能的风险如保障老年人乘坐网约车的安全系数,避免老人在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新媒介过程中的支付风险、社交风险等还需出台细则内容予以约束。
(三)养老服务企业参与性不足
一方面体现在基于“银发经济”的公众共识尚未形成,企业参与“银发经济”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目前,“银发经济”发展虽然已经迈上快车道,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但是从参与主体来看,参与银发经济的企业在规模上体量还较小,有数量没质量的情形没有获得相应重视,尚未形成高质量的符合老年需求市场的老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一些养老服务企业在生产阶段之前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和进一步细分。例如在老年居住设施、老年在线学习产品的设计上,产品往往忽视了老年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新基建在为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也还拓展不足。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应用方面。例如,由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主要基于中青年大众化群体,老龄群体作为相对小众乃至分众化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仅仅局限于广场舞类的“糖豆”APP、健康咨询类的“健康管家”APP等。我们看到,2020年以来,银发网红数量激增了将近4倍,相形之下,为老服务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更新明显滞后。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支付、刷脸识别困难、健康码的使用障碍等问题成为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据预测,我国的老年抚养比2000年为15.7%,2025年将达到31%,到2060年將会达到61%。这无疑会给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压力。2020年,随着第一批“60后”迈入老年阶段且将成为老年人口的主力军,针对“银发经济”如何发展及走向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层面提出思考建议:
(一)形成科学、健康的老龄化理念
首先,重新审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内涵的意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完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利,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即“健康老龄化”这一术语反映的是作为个体的老年人在拥有健康体魄及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能够积极面对生命周期的末期阶段,乐观看待生命的终结与死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使用和成本,使人们能够健康、正常的实现“最佳”老化。可以预见,一方面,在现代性的趋势和后果逐渐趋于强化的背景下,虽然医疗技术能够延缓人的衰老过程,但是个体在老化的过程中,仍将面临一系列如大脑功能退化、免疫系统衰竭以及身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逐渐丧失活力的“末期事件”,诸如阿尔兹海默症等顽疾依然是困惑医学界的难题。另一方面,在老年照护过程中,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同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难题,例如饱受非议的“安乐死”以及关于临终关怀的心理接纳度,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健康老龄化”除了面向健康老年人的福利设施以外,还应指涉对于患病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精神关照和对于走向生命末端老年人的临终关怀,这是“健康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迫切需要从系统性的视角构筑起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以及临终关怀体系,从观念上形成科学的健康老龄化理念。
(二)增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趋势,开发互联网适老惠老产品
一是通过政策优惠支持、资金引导、制度规范激励等形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行业,即由政府出资吸引社会资本撬动养老市场,形成养老服务发展的多元化主体构成。注重发挥市场要素的作用,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产业主体,基于老龄人群需求推进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康养、老年娱乐等产业发展,形成优质的养老服务品牌和完善的老龄产业链。
二是推进互联网适老惠老产品的开发应用。当前,互联网持续向老龄人群渗透。QuestMobile数据显示,50岁以上银发网民规模已经超过1亿,而且用户增速(2020年5月同比14.4%)高于全体网民,成为移动网民的重要增量。首先推进符合老年需求的智能化产品的设计,进一步细分老年受众市场,增强陪伴类、资讯类等以及金融理财类老龄产品的适用性;其次在消弭老龄“数字鸿沟”的同时建立健全老龄智能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老年权益保护;再次引导大多数老年人适应互联网社会的生活、消费场景,促进老年人通过在线学习娱乐、移动购物等扩展其社会参与。
(三)完善社会化的制度安排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针对日渐规模庞大的银发群体,应将老龄事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立足十四五规划系统考量银发经济的未来发展定位及战略意义。
社会制度层面,首先推进养老金融创新,推进养老商业保险和长期护理险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落地,构建银发经济未来发展的金融力量支撑,完善金融机构网点的老年配套设施,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其次,在建立健全长期照护(社区的和机构的)及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安宁疗护以及对死亡质量的评估。这些制度安排落地再加上孝文化的作用,能够让老年人直面自己衰老期的种种不确定从而有效提升晚年生话的幸福感。通过媒介宣传、借力融媒体向公众普及上述有关善终的新知包括死亡质量的概念,敦促政府、医疗系统及社区推进上述制度落地,普及善终的新知,帮助老年人计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