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柱
自1954年首次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不断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经半个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业现代化受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影响,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差距和挑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業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的目标。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夹杂着众多需要解决的难题,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国家政策引导这三方面,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三因素。
第一,以种子和耕地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存在薄弱环节。
日前,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调研时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种子和耕地成了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城乡居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日益注重农产品质量,而农产品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调结构、提质量,更加注重种子创新。但是,种业的育繁推环节关联依然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依然较慢。种子研究机构和种子企业基础科研投入依然较低,种业创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耕地方面,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也使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因此,有关部门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要抓手。此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依然不够。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的网络、通讯、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仍有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如高标准农田改造、土壤污染防治、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开展都依赖于科技的支撑。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农业科技发展对近几年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与以色列、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依然有很大差距。农机装备领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尤其是经济作物等机械化程度低;另外,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在农机装备中推广不足;智能化管理发展滞后,效率较低。
第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
农民劳动者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需要能够与农业现代化进行有效衔接。一方面农民的综合素质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通过组织管理等方式来发挥其现有的能力。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农户与合作社、企业通过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等方式进行连接,农户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股份分红、生产收成等,实践过程中基于利益分配方式、风险承担大小不一,出现利益连接不紧密、不稳定的现象。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逐步老龄化,种地的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到91.8%,农业人才缺乏。截至2017 年末,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4.3%,整体上呈现复合型人才少、高级人才少、青年人才少情况,主要是农业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技术和管理等人员缺乏。所以,培养高素质农民、吸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的重要着力点。
除了以上影响因素之外,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商品化等,也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率不到60%,距离发达国家90%的比例差距也较大。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要培育和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已经接近60万家,但是在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生产销售方面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合作社数量大但质量不高。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210万家,增速快,但是总体质量不高,一些管理运行不规范,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也不紧密,存在“空壳社”“僵尸合作社”等现象,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约稳定性差。我国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订单违约率高达80%,且公司更加倾向与大户展开合作,而非小农户。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体系依然不完善,需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分工协作程度和水平不高,服务体系在多数地区还不健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体系明显滞后。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各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上下齐心、政通人和,因地制宜、抓住问题、找好抓手、精准施测,充分分析解剖问题,科学规划,找准载体,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这对农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正向引导和促进作用,也会促使各级政府、各方主体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之后,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将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载体,其内涵更加丰富,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示范引领农业向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促进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