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人物名片】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有“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之称。
家庭中,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照顾我,爸爸照顾妈妈,我和妈妈一起帮爸爸,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链接关系,而不是形成一个中心的关系
笔者:李教授,您对青少年犯罪有长达40年的研究,对马加爵、药家鑫等社会热点案件,都有过精彩的分析和评论。您一直强调,社会问题很多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而早年的关键在家庭。为什么您会有这种认识?
李玫瑾(以下简称李):从大量实际案例中,我发现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犯罪,如果追溯源头,都与其早期家庭教育不当有密切关系。
因为绝大多数的家庭是温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于是有人就以为虎毒不食子,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会有问题。可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你以为。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家庭教育健全。
可惜,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个年轻母亲问我:“李老师,现在我的事业发展得特别好,挣钱多,还稳定,但美中不足就是孩子太小,无法兼顾。您说,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挣钱没有尽头,今年不挣,明年还能挣。可孩子呢,关键期就这么几年。这几年,你顾不上管他,就有可能毁了他的一生。孰大孰小,孰轻孰重,自己权衡。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与其建立情感依恋和情感连接,构建良好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能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和他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那么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你责备、管教他,他能听进去。因为他相信你是爱他的,是真心为他好。如果你们之间没有建立早期的情感连接,那么等他到了青春期,你管教他,他不仅不会理睬,还会更加叛逆。
还有些家长觉得,一个家庭当中最好能有分工,妈妈管孩子,爸爸管挣钱。对此,我的观点是: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妈妈要全力以赴地照顾孩子,爸爸照顾孩子的时间可以相对少些。在孩子6岁之前,爸爸真正要做的就是好好爱孩子的妈妈。而妈妈要告诉孩子,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很伟大也很辛苦,我们要一起帮助他。就是说,大人不要集中爱孩子,让孩子误以为他是家庭的中心,而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照顾我,爸爸照顾妈妈,我和妈妈一起帮爸爸,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链接关系,而不是形成一个中心的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随年龄的增长,情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他先从妈妈身上得到情感满足,接着开始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然后产生以家族为联结的亲情。等他长大上学后,能很快融入集体,和身边的小朋友建立友情;然后,到了性发育的青春期,他先和同性、后和异性发展友情;再大些,他开始恋爱,有了一对一的情感关系;如果恋爱关系稳定,他很快会组建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此时,他的内心已经相当成熟,懂得了责任和约束。
好的家庭教育:一、把时间用来挣钱不如用来陪伴孩子;二、与其自己努力挣钱,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本领;三、找人带孩子不如自己带孩子
笔者:现在,很多家庭表面完整,但内部存在各种问题,如父母忙于挣钱,把孩子扔给祖辈;如夫妻关系不睦,冷战或争相讨好孩子等。这些家庭虽然父母没有离异,貌似完整、健全,但实际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健全,对吧?
李:是的。另外,在实际案例中,我还发现: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成年人犯罪,其犯罪根源往往不在成年,而要往前推十年甚至二十年。就是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如果父母为了生存或者为了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那么等他经过奋斗,身居高位或者攒下金钱后,却发现孩子成了问题少年,此时再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很低效。因此,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要让孩子有好的发展、好的未来,一定要在他幼年时就做到位。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其身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身边的成年人造成的。对这个观点,有些人不太赞同。记得在一次全国家庭教育会议上,有位领导对此表示不理解:“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领导,您要是让我说,我就这样说,而且要说给所有的家长听。”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一有生命的决定权,二有物质发展的提供权,三照顾的好坏程度也由抚养人决定,四被抚养人的个性由抚养人造就。这些都决定了作为被抚养人的孩子身上的任何问题都是抚养人带来的。就是说,孩子的胃口是大人喂出来的,脾气是大人带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大人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常有记者问我:“李老师,您看怎么教育这些孩子?”我说:“你错了,应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边的大人。”
有个经营国内著名品牌的老总,通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找到我:“李老师,我儿子老偷钱,打了骂了都不见效。我想领他来见见你。”我说,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因为问题出在你身上,不在孩子身上。
有个父亲,通過几年打拼,攒下百万家产。这时,长大的儿子逃学、到处惹是生非。父亲开始管孩子,但已经管不了了。听说湖北有个专家曾治好过网瘾孩子,于是他领孩子到湖北找到那个专家,“啪”地拿出10万块钱:“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这个父亲的做法被媒体报道后,我写了一篇博客,说他应该把10万块钱当自己的工资,然后把所有工作停下来,亲自陪伴孩子,没准孩子还有救,不能把孩子交给别人管。因为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供养,更是亲自陪伴。
通过多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我对家庭教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概括成三句话就是:一、把时间用来挣钱不如用来陪伴孩子。二、与其自己努力挣钱,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本领,并让他从扫地、洗菜等身边小事做起。现在很多父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结果孩子的成绩很好,却成了自私鬼。三、找人带孩子不如自己带孩子。
分数、学历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高学历但是很善良,这种善良既能帮别人,也是他自己的福分
笔者:希望孩子考高分,是中国家长的共同愿望。因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家都觉得只有拿高分才有美好未来。这种认识对吗?
李: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在家庭教育中,人性的教育比智力的教育更重要。
大家肯定会说,人性这词太大、太虚,不好把握。其实,人性中最基本的就是情感。马加爵的学习成绩很好,可他还是犯了罪。逃亡期间,他在海边录了一些话,其中有一段是给他大姐的。他说:“大姐,你一直这么关心我,但我从来不跟你说太多,不愿跟你说真心话,我这人就这点不好,心里想的总不说出来。我告诉你,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那就是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在于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我知道我错了。”
马加爵的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生命,是因为爱才有的。你活着的每一天,你吃的、用的都是爸妈做的吗?不是,是因为有很多人的努力,是因为有整个社会的支撑。整个社会的支撑就是一份情。如果我们的生命中没有情感,不就成了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动物吗?马加爵非常聪明,可惜的是,他到了绝境才悟到这一点。
很多家长跟人聊天,不是说孩子的考试分数,就是说孩子上的学校。同事之间也是,只要谁的孩子参加了中考或者高考,就问人家考分多少、考上没、考的哪所学校。我从来不这样问,因为感觉这样问让人很难受。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好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爱迪生上小学、中学时,常被老师呵斥。从世俗意义上说,他们都不是好孩子好学生,但这妨碍他们后来成为伟人了吗?
一个人成年后,是在厨房做厨师还是在实验室做研究,本质上没有差别,都依靠技能养活自己,都活得很有尊严。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是这人可爱不可爱,能不能帮助别人,是否有爱心,而不是他所到之处,弄得大家都很痛苦。
在40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性格有缺陷。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虽说为了生存,需要分数、学历,但分数、学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高学历,但是很善良,这种善良既能帮助别人,也是他自己的福分。一个人天性淳善,大家都能占他的便宜,发现不用躲他,于是这个人就有很多朋友。一个人很精,所有便宜都让他占完了,谁跟他一起谁吃亏,大家都躲着他,最后他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给予恰当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其实就是让孩子远离了犯罪的道路。将来,孩子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但至少会平平安安。
还有些家長打着保护孩子的名义,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经常有家长问我,我孩子马上要考大学了,您说他考什么专业好?我说,我离你孩子八丈远,怎么能告诉你他考什么专业好?家长改问,您认为哪个专业更有发展前途?我说,再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也不见得适合你的孩子,你得问问孩子,他自己想干什么。
还有家长问,我孩子上大四了,按理说应该怎么怎么……我一听,孩子上大四,都二十出头了啊,就劝家长,法律规定18岁就是成人了,有民事权利、刑事权利、政治权利,该有的权利他都有了,家长只有听他的份儿、没有管他的份儿了。
估计这类家长自己从小就是在被管制的环境中长大的,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等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也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独裁父母养育的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很难拥有快乐、阳光的心态。一个没被亲人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别人?一个不被父母尊重的人,怎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所以说,家长是因,孩子是果。家长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回报家长什么。欲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以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是说给孩子听的,如今这句话我要送给家长朋友们,只有咱们好好学习了,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