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2021-03-08 02:19马陆艳朱白薇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效果能力

马陆艳 朱白薇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项目组在近几年把这一模式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21-05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大约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隔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其也被称为PAD课堂[1] 。2014年春季学期,张学新教授在复旦大学一门本科生课程和一门研究生课程中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9月,对分课堂开始推广,并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目前,对分课堂已经在国内普教和高教的1000多门课程中得到应用,教学效果显著。

二、对分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在2016—2019年广东医科大学本科一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法医、护理、信息资源管理、英语、生物工程、化学等专业的100多个班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上,笔者运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上课的一个班是由6个小班组成的大班,约180人,每周上课一次,连续3节,每节课40分钟,共120分钟,每学期共有13周理论课。

(一)整体安排

考虑到医学院校医学生学业繁重、课下自由时间不多等特点,我们没有采用“隔堂对分”模式,而采用了“当堂对分”的实践模式。在每次课上,按照“讲授”“自主学习”“自主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五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5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分别是:“讲授”70~80分钟、“自主学习”15分钟、“自主做作业”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和“全班交流”10~15分钟。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和“考勤”两部分组成。从“自主做作业”教学环节中收集到的学生作业中随机抽取3次作业,这3次作业的平均分占平时成绩的90%,考勤占平时成绩的10%。采用“对分易”教学平台,这个平台辅助可以实现考勤、上传教学资源、收集作业和批改作业、分组、课堂提问、讨论、课堂互动等工作,借助这个教学平台,辅助5个教学环节的开展。

(二)课堂操作

第一环节:讲授。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讲授本次课内容的思路、框架、重点难点。以导论为例,教师要讲清楚本次课内容逻辑思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创立并得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和“如何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内化和吸收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由于每次课所学习的内容通常是一章中的1~2节,内容量大,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15分钟,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所能阅读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本次课所讲授内容中的1~2个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

第三环节:自主做作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自定,也可按照教师的建议运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所学内容進行梳理;之后,写出“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这些模块。“亮闪闪”是学生找出并写出本次课所学习内容中最欣赏、最有感触、最有收获的知识点1~3个,并且写出原因。“考考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掌握得比较透彻的知识点并计划在小组讨论环节以它为题目考一下小组成员。“帮帮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和难题。要求学生在“自主做作业”环节结束之前,把完成的“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上传到“对分易”平台的“作业”模块,供教师批改。如果在“自主做作业”环节结束之后提交作业,那么会影响作业的得分。学生在课堂上就要完成作业并在平台上提交,这样能督促学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积极学习、思考,并形成学习和思考的成果。

第四环节:小组讨论。学生按照自由结合的原则,每3~4人组成为一组,并确定下来,每次上课时,小组成员坐到一起,方便开展讨论。小组成员先后阐述自己的“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相互阐释,相互启发,相互解答问题,交流互动。

第五环节:全班交流。首先是随机抽点提问。教师随机抽取3~4名学生,请该学生代表本小组阐述本组讨论的精华和未解决的问题,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其他学生回答,如果其他学生回答不了,教师再回答。如果其他学生回答了一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丰富。之后开始自由提问,请想向教师和同学提问的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合作解答。最后,教师做简要总结。

三、对分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效果

为客观衡量对分课堂在原理课中的教学效果,在2019年6月,笔者借助问卷星对2018级临床专业1—6班的178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78份,这些调查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只需要听课就行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这就导致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了思路、框架和重难点并留白,留给学生一部分自学的内容,这样,既给学生下一环节的自学指出了思路方向,扫除了障碍,又刺激了学生去自学教师未讲授的学习内容的意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自主学习阶段,给学生15分钟专门的自学时间,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阅读教材,内化吸收知识,这些学习活动都是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才能完成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解、梳理、分析、总结、联系、提炼、比较和思考,这样才能把读书笔记和“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完成好。在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学生都要向小组成员阐述自己选择的“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并和其他小组成员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翻书阅读再解答,这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而且,在讨论中,学生需要主动组织语言、表达呈现、沟通交流、辨析澄清、比较分析、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这些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全班交流环节,其一,教师请学生提问,这也是一次考勤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其二,学生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这就使得学生成为主动的提问者,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则是被提问者,这就把提问的学生放在主动的位置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教师和全班其他同学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使该学生得到了较多的关心和重视,学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认识得到了提升,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些将会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生占34.8%,“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3.7%,“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1.9%,可见,有90.4%的学生都认可对分课堂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作用。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讲授,学生是被动的听众,学生只需要用耳朵听,同时消化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听课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阅读学习能力、内化吸收能力、自学能力、讨论学习能力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分课堂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一缺陷,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自主学习阶段需要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这就为学生进行阅读留出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讲授之后立即开展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提高阅读的深度。另外,只有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作业,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施加了一定的压力,推动学生积极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提高了阅读学习能力的学生占29.8%,“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7.1%,“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2.3%,可见,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提高了阅读学习能力。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内化吸收能力。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学到的知识点,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吸收能力显著增强。例如,有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了科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在积极的方面,科学技术让我们能够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在消极的方面,我们沉醉于网络不能自拔,我们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要推进科技的积极作用,抑制科技的危害。”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提高了内化吸收能力的学生占34.3%,“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6%,“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0%,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提高了内化吸收能力。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找出关键词,这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例如,有学生对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的归纳总结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社会分工低”“商品经济:生产与交换的总和”“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价值: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費”。有学生把货币的发展形式提炼为“从金银到铸币到纸币到电子货币”。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的学生占32%,“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8.2%,“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2.5%,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能够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四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在撰写“亮闪闪”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观点的理解,这会引导学生对观点进行思考,从而深化其对观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有学生对马克思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理解是“我们在看到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是通过血腥的手段进行的原始积累,在将来我们应该避免运用这种手段。”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提高了理解能力的学生占34.8%,“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6%,“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0%,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提高了理解能力。

五是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释社会中的现象。例如,在学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后,学生就在作业中运用这一知识点解释“智能手机越来越便宜”这一现象,指出其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智能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其价值量越来越小;解释了“在以前只有拿破仑才用得起铝碗,而现在铝制品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的现象。例如学生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解释“一个人吃前五个包子都没吃饱,直到吃到第六个包子才饱”的现象。调查表明,“部分同意”对分课堂提高了运用知识能力的学生占34.3%,“基本同意”的学生占38.8%,“非常同意”的学生占20.2%,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比较被动,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内化的时间少,动笔的时间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少,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这些阻碍创新的因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对分课堂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行为。主动是创新的推动力和催化剂,被动阻碍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弊端是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一缺点,通过讲授激发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做作业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通过讨论调动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全班交流解答学生疑问和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质疑提问的积极性,这些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推动了创新行为。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行为的判断,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32.6%、36.5%和21.9%,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二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质疑,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敢于质疑,勇于质疑,有能力质疑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对分课堂模式给学生充分的内化、理解和思考提供了时间、空间和氛围,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同时发生论”,事实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发展,学生就质疑马克思的理论是不是有错误。再如,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有学生就提出质疑:“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激发学生进行质疑,进而推动学生的创新行为的这一判断,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29.8%、37.6%和24.2%,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的这一效果。

三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的解体是否与马克思认为的‘无产阶级革命会首先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发生有关?”和“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合力的结果,这两个判断是否矛盾?”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方面能力的提高。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判断,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30.3%、36.5%和26.4%,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四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创新的成功和水平。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向小组成员请教“帮帮我”的问题,这能推动学生去分析问题,进行关联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是否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小组成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贫富差距是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它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矛盾表现出来,但贫富差距刺激了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但这种刺激是贫富差距不大时发生的,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甚至恶化,会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化”。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再如,学生把社会热点现象和所学的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不如娱乐明星拍一部电影的收入,这是否表明我国的上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问题?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关联思考的基础上,新的想法和观点得以孕育。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這一判断,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31.5%、36.5%和23%,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时间和机会都比较缺乏,这阻碍了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同学、教师沟通,这营造出了良好的沟通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行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是对分课堂独立学习和自主做作业环节为学生的沟通交流做了一些准备和铺垫,有利于开展沟通活动。沟通的重要问题是有话说,如果学生没有内化,没有理解和思考,没有输出,在沟通时就“无话可说”,这不利于沟通的开展。在独立学习阶段,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在自主做作业环节,学生把内化的知识进行输出,并以“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的形式输出成果,这些成果就为学生的沟通提供了“内容”,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推动了学生开展交流沟通活动,为学生的沟通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准备。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独立学习和自主做作业环节为学生的沟通交流做了一些准备和铺垫,有利于开展沟通活动这一观点,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29.8%、39.9%和25.3%,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二是对分课堂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为学生的沟通留足了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对分课堂的5个教学环节中,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这两个环节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之间相近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开展沟通,而且学生都已经写出了“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这就有内容和主题可供交流,使沟通能够开展起来。在全班交流环节,小组成员把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和全班其他同学请教,在这个环节学生沟通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小组内,而是扩大到全班的同学和教师,这就扩大了沟通的范围和空间。而且一般情况下,和学生相比,教师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的结构更完备,视野更开阔,思考能力更强。这样一来,学生向教师提问,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成为更高层次、更加有深度的沟通,这些都能够提高学生沟通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沟通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观念的提升,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沟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为学生的沟通留足了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奠定了基础这一观点,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26.4%、41.6%和25.8%,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三是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对分课堂秉持讲授和讨论并重的教学理念,把讨论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把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些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氛围是宽松的、被重视的、和谐的和互动的,这种良好的氛围将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调查表明,对对分课堂为学生的沟通提供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一观点,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见的学生分别占32%、39.3%和22.5%,可见,超过九成的学生认可对分课堂这一效果。

四、运用对分课堂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1. 介绍对分课堂,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权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在第一次课开讲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运用对分课堂的缘由,对分课堂的理念、环节,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对分课堂的推广及效果。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

2. 把学生的问题清晰化。受表达能力所限,有些学生在提问题时,表述不够清楚、不够准确,这导致学生表达出的问题和他事实上想问的问题会有一些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和学生进行沟通,核实学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进而用准确的、有逻辑性的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这样全班学生才能明白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进而去思考问题,全班的交流才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3. 认可学生的表现,适当表扬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在全班交流环节,被抽取的学生向全班阐述小组精华和提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点评,对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表示认可和表扬。“教师的表扬要切合学生的发言质量,抓住发言中相对突出的方面——比如发言时的声音、语言的条理和准确、观点的新颖或突出、层次的清晰等进行肯定。” [2]教师的表扬将增强学生的自信,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期,耐心等待学生的适应、成长和进步。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适应这一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观察学生在参与这一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一点点进步中感受到这一模式的效果,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和提高。

5. 根据每次授课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配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比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的一半时间用于讲授,另一半时间用于讨论。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每次讲授的内容量不同、内容的难度有差别、内容的深度不同,对于那些内容多、难度大、重点多的内容,课堂讲授的时间应该多一些,为学生自学扫除障碍;反之如果这种情况下讲授时间短,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大,就会退缩,影响讨论的进展和效果。教师在分配讲授和讨论的时间比例时,应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二者的比例。

6.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当堂对分”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在理论上“隔堂讨论”优于“当堂讨论”,优质的“隔堂讨论”需要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的教科书和质量上乘的辅导材料。但是,目前原理课的教科书可能在内容和难度上与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太匹配。现有教材内容丰富,但是阐述稍显简单,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难度大。其对多数学生而言其难度偏大,学生阅读教材的困难大、障碍多。目前学生课业繁重,不希望在原理课上花费太多时间,课后完成作业比较困难。这些因素妨碍了对分课堂模式的實施。退而求其次,运用“当堂对分”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教师讲授之后的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不需要写读书笔记,只要求撰写“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这些作业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在课堂上完成,之后组织讨论和全班交流。这样既不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7. 充分发挥“对分易”平台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微信上的“对分易”平台有考勤、分组、批改作业、讨论、在线练习等功能,这些功能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考勤和作业记录能为评定平时成绩提供依据。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省去了收发纸质作业的麻烦,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每次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学情。在讨论版块中,学生可以匿名提出自己和本小组的问题,这就照顾到了有些学生不愿当众提问的特殊要求,而且让教师可以更便捷地看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便从中挑选出比较重要且值得教师当众回答的问题,这方便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五、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参与讨论并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在实践对分课堂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不高,讨论的深度不够,或者不知道如何开展讨论。对此,有必要深入开展讨论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讨论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讨论的深度。

2.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在对分课堂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和相关辅导材料。实践发现,学生阅读兴趣淡薄,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亟待提高。阅读能力差会影响讨论环节,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3.如何丰富和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对分课堂。目前,在对分课堂上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未能很好地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辅导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编写和出版辅助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导材料,这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工程。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 武凤霞.课堂上如何唤醒学生的成就感[N].中国教师报,2015-04-29(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效果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灵动耳环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