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鲁鲁自创的笑话中,很多是关于吃的。还有很多经典对话,也是关于吃的。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硬要拔高,追求所谓的意义,那语言中的原始活力可能就会被扼杀。
事实上,鲁鲁最早学写作文,从一年级的写话开始,每次写的全是吃——“今天我吃了汉堡。很好吃。”“今天我吃了蛋糕,很好吃。”“今天我吃了……”就這些!有意义吗?似乎没有。但一年级的孩子,你如果非要让他写什么“有意义”的话题,那就不是人话了,因为那些“意义”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真实具有的所思所感。
面对儿子的“吃文字”我没有打击,反而很欣赏,满怀兴趣地问他——“在哪吃的?”“怎么吃的?”“好吃到什么程度?”他兴奋地一一回答我,内容越说越多,对于“很好吃”的形容也从“很香”“很甜”“很爽”到“甜里面夹着奶油味,滑溜溜的”“鸡肉是炸过的,外面很脆,一咬就咔嚓一声”……这些语句如果写到作文里不是堪称绘声绘色吗?
“听”和“读”可以看作是信息输入,而“说”和“写”则是信息输出。在学前阶段,孩子识字量有限,阅读量不足,要用书面表达的方式来输出信息难度很大。低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在“说”中练习“写”,“说”得多了,自然而然表达力就提高了,也就为将来“写”打下基础。
(摘自《北京晚报》 鲁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