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文化实践问题研究

2021-03-08 08:46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才音乐专业

成 斌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教育创造性的特殊表现,通过此功能可以着眼历史与当代、当代与未来之间所连结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塑造人才,推动文化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延续着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但近年来,随着文化相对论的普遍认同以及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现代音乐以及后现代音乐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以推动、发展多元音乐文化为教育目标的文化认同,但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虽然存在认同多元文化的理念,但缺乏实践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度,其具体表现在创作的音乐听不懂,音乐表现形式与大众文化脱节,从而大大降低了音乐作为文化存在的选择实践功能。

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从近代学习西方音乐开始,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他们对我国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一直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突出贡献。但百年发展至今,当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面对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以及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多层次、多价值的精神需求时,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体系仍显露出与人们的这些需求相脱节的样态。突显的表现有音乐知识结构体系的缺失、专业音乐与教育行为的脱节等问题。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知识”“重表演,轻能力”“重西方,轻本土”“重专业,轻文化”的教育理念,对“高、精、尖”的音乐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直接导致了音乐人才培养体系与现当代文化建设需要的脱节,这样的教学思路和理念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相悖。

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音乐人才培养最主要的两个阵地。师范音乐教育约定俗成地培养音乐师资人才,属于普通教育体系,是为普及大众音乐知识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构成。专业音乐教育则指培养具有音乐领域话语权人才的专门体系,它决定着我国音乐发展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二者除了在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差异以外,其余教学内容几乎一样,对人文学科的普及与积累较为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音乐文化了解和掌握不足,更缺乏对文化视野的自觉关注。

长此以往,专业性与文化性如何融合的问题将越来越突显。音乐人才的专业性将越来越受到质疑,文化融合度不高,突显了专业音乐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普通音乐教育支撑着大众对音乐接受的广度与厚度,专业音乐教育则决定着音乐发展的高度。但发展至今,随着教育人类学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论认同,对人本质的再定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对文艺人才的培养要求,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应该调整对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有针对性地从实际出发,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自觉的新时代音乐人才。

教育理念问题就是对教育发展方向引导路径的把握。音乐教育理念就是要指明我们的音乐发展将导向何方,以及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的音乐人才等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音乐发展的可能性、文化自信程度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其中专业音乐教育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问题一:音乐知识结构体系的缺失

音乐知识结构缺失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知道,教育一方面是知识筛选、传播、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没有知识,教育就会像空中楼阁,变成无根之源,缺乏知识的教学会让许多教育目标无法达成和实现。因此,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也教授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应该说知识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知识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性质、类型、层次、范围以及陈述方式不同带来的不同认知结果。所以,其内涵难以确定。

人们获得了某种知识,往往会将其当作真理,所以要对知识本身进行理性思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哪怕给出一个暂时的、有待进一步修正的答案,因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会筛选出“有教育价值的知识”,这是任何学科不可回避的问题。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说,知识的标准既不是客观的感性经验,也不是主观的理性形式,而是要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结果。那显然对于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的知识存在还不够“有价值”。

音乐知识在许多专业院校看来,一般分为:音乐史论类,即各种音乐历史的基础知识;音乐形态类,即乐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音乐美学类,即一些音乐美学基础原理的学习;专业类,即各个专业方向的实践与理论知识。无论是在本科、硕士或是博士阶段,这些音乐知识都会成为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储备。毫无疑问,上述知识的构成确实是专业音乐教学的基础性知识,也是必须要重视和强调的。随着二十一世纪学科的发展以及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和知识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对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知识构建不全面、人文交叉学科的储备不足、实践知识接受度不高。比如对专业性知识,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从附中到本科到研究生的毕业曲目相似度高。无论是对音乐风格类型的把握,还是曲目的选择局限性很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技术掌握了,将来就是音乐专业人才,毫不考虑音乐对于审美、对于人们内心精神的文化诉求,演来演去就是几首曲目,只是对某一风格有所把握,这样如何谈对音乐领域的创新,如何谈音乐审美与其精神价值,这是对创造力的的消极漠视。

早在上世纪末就有学者呼吁“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如,对人文交叉学科的不重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几乎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层次才会设置规定性必读书目,才会涉及较广泛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而在大多数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阶段几乎断层,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了许多就音乐技术单纯只讲技术的文章,活生生将论文做成一篇冗长的作品分析,缺乏对本专业必要的理论认知,更别说联系其他相关学科,这也与许多专业类型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普遍认知有关。又如,学生对实践知识接受度不高。实践知识主要指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接受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本专业技术学习上,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技术要求与经验,单纯模仿老师的实践经验,而对自己的实践经验缺乏总结、思考、感悟与创造的能力,这就造成了“精专”“精技”而“缺验”“缺文”的教学结果,其实也是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度以及把握度不够。

此外,如何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知识的碎片化会影响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大部分人觉得知识不可或缺,但人们对知识把握如果仅仅在个体的知识点上,而不在知识的融汇贯通上,知识将没有价值。特别是在专业音乐教学上,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引起重视。在专业院校中,特别是专业型的学士和硕士中,对所学音乐知识仅仅是知识点的积累,比如在一次古筝观摩课中,一位刚毕业的古筝老师引经据典问同学们伯牙的老师是谁,同学们一片茫然,当他给出“成连”这个答案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了一个问题“成连把伯牙教的那么好,他的老师又是谁呢”?这时小老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和学生的问都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而不能对由来或体系作进一步说明。其实在《乐府解题》中就有这一问题的答案,音乐史书中也叙述了成连教伯牙学琴的故事,并涉及到古代音乐美学中“移情”的作用,老师回答不了主要是对这一教学过程和古琴思想没有认识,可以认定这位老师的音乐知识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只能点到即止,这样碎片化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要缓解或扭转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加大学生音乐知识的储备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注重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能力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将音乐知识能力的学习提升至文化层面,树立文化自信心,争取不仅在技术上有创新意识,更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是服务大众的精神产品,是建立文化底蕴的结构性基础,要争取多出创新作品,为音乐文化、审美文化、社会文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更要培养学生的“智”。对知识体系、结构以及整体音乐的智慧的把控不仅体现在对音乐技术的融会贯通上,体现在音乐理解能力上,体现在论文写作上,更应在对音乐深刻体悟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修养,把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当成文化事业,当成构建精神世界的重要目标。只有眼界靠阔了,修养提升了,才能更好运用音乐语言为大众服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后期终生教育的发展高度,为他们找到更好的、更广阔的平台,在社会上涌现出更多经典作品和音乐家。

问题二:专业音乐与教育行为的脱节

目前,我国专业音乐教育还没有完全树立起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价值的观念。

教育是面向人的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类的不断进步,教育学无论是在理论阐述、综合实践、实际应用中目标都指向了人,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的价值也是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中得以体现,人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文明传承都离不开教育的直接应用,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现当代每一个学科中都应更好地实施教育行为,这是我们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要育才先育人,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要素。

长期以来,音乐专业院校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忽视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影响。职业音乐家与专业音乐教师似乎可以等同,普遍存在,“只要有演唱、演奏、创作技能就是一位合格的专业教师”。这样的观点,学生在部分老师的影响下对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育人的性质缺乏关注度。专业音乐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没有对其他教学的专门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考核,仅仅考核教师本专业的业务水平,仅仅满足于对音乐专业技巧的训练,似乎专业技能是能够决定音乐发展前景的唯一要素。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念显然不够完善。

专业音乐院校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阵地。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培养具有一定人文修养与社会担当的音乐人,树立服务大众的人文意识,通过音乐专业技术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教育学与音乐学应该是专业院校老师都应具备的教育能力,音乐专业性应该得到教育学的加持,没有教育学“教书育人”基本理念在专业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实际贯穿,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对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艺术创造力,还会造成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终身教育学习理念,造成专业音乐人才结构的片面性,更会缺失知识结构体系建立的内在动因,造成对音乐理解的偏离、人文视野观的狭隘等问题。

要缓解此类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制订培养目标、设置专业与课程、编写大纲与教材以及通过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来进行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通过课程编制。课程编制的实质就是对体现为知识形态的文化进行有效的选择与组织。

总之,这样的专业音乐现状应引起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不加以明确和逐步解决会使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得不到延伸和发展,不仅会对音乐人才自身,更会对整个音乐教育体系带来巨大伤害。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以探讨。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人才音乐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