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柔 广东工业大学
在岭南传统民俗文化濒临消失的今天,保护民俗文化传统对文化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特色地段开展常态化民俗文化活动,让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更多地呈现在大众视野,并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已经十分迫切。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多元、开放、包容等特点,其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岭南民俗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文化积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提高一个地区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人文关怀缺失,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未得到有效保护而即将消失的问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坦言,“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打造和开发”。而目前,还未能找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融合的最佳道路。同时,文化工作注重升学率却轻视人文教育,传统文化未能在社会得到有效推广[1]。社会上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生活中缺少人文关怀,整个社会尚未形成文化发展的合理协调机制。
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遗产工作者若仅是对遗产进行教科书式的保护,而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形式,那么这种过度的遗产保护是不现实的。传统民俗活动开展机会较少,据广州番禺沙湾飘色传承人黎汉明所述,当地民俗活动举办次数较少,在政府的引导下一年仅有一次表演机会,因此教学机会稀缺,飘色手艺后继无人。现如今,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在不断流失。
在具有城市代表性的特色地段开展如年例、沙湾飘色、佛山秋色等民俗文化活动,利用特色地段的人流量优势可以起到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宣传作用,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民俗活动来吸引人流,优势互补,使该特色地段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平台。同时,在节假日面向社会常态化开展民俗活动,如春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给人民群众一个如同元宵灯会般共同欢度节日的平台,使传统民俗重新融入大众生活,并为开展民俗活动的特色地段打上文化标签。特色地段可选取人流量大、知名度高、旅游业发展好的街道。如于2019年入围全国首批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的北京路,具有浓厚西关建筑风格与商业氛围的上下九步行街等。
在特色地段举办民俗文化艺术展等提升大众审美,使大众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及了解民间艺术。开办民间技艺学习工坊或学习活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社会就业。不定期举办相关文化创新创作比赛及大型文化商业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商业模式实现良性互补。提高人民群众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推动岭南设计产业发展,在提高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时保留城市文化的底蕴[2]。以大型文化商业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即可使公众活动成为对外展示民俗文化的窗口,引领大众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建设、保护、宣传与传承。
旅游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蕴藏巨大商机与活力。旅游业如果缺少了历史文化底蕴,便会失去其个性特色和精神内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并能为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宣传渠道。可与旅游业有关企业合作,在特定时段增设民俗文化活动体验项目。于客流量大的黄金地段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起到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作用,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同时可在该地段售卖特色文创纪念品及参展文化纪念品模型等,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再设计、文创纪念品设计创新以及创新设计与商业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嫁接,使城市印象在游客的文化精神体验中得以深化。
将民俗活动与现代互联网产业相结合,进行网络宣传,为传统文化提供直播专用平台,推动岭南直播行业发展。首先,可在街道设置新兴技术项目如人工智能导览、VR实景体验等,增强游客体验感。其次,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创新设计,如在节目编排上可采用现代生活题材,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AI技术等进行现代化创新。另外,还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城市新印象。将民族文化底蕴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焕发城市新活力。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可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共同参与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在文化部门和学校间搭建起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当中去。在民俗活动期间,与校方合作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和手工作坊体验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内涵。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去接触家乡所特有的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加强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比如各省市博物馆的文物交换,拓宽了两省博物馆文物的研究道路,也拓宽了文物的参展渠道与交流平台,使两地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得到广泛宣传。还可与其他省份交流合作,举办文化交流展览或商业活动。如在民俗活动期间划分地段为本土文化区与文化交流区,在文化交流区邀请其他地区的非遗手工艺人进行作品制作表演及参加展览,或邀请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传承人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商业售卖,同时将广州本土特色文化在合作地区推广。在推动文化交流的同时使文化传承人获得利润,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本土文化在外省宣传,与外省政府合作,推动各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该特色地段打造成一个本土特色与发展活力相结合的城市标签。
在特色地段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有利于大众积极参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建设,培养其家国情怀,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的当下,人们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在节假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能够使人们静下心来,感受传统习俗和人民丰收的喜悦。城市在不断变化,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提醒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忘初心。
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西安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街道改造建设,打造了融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并于2020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又如在特色地段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给特色地域打上文化标签,向世界展现广州的历史文化,展现粤港澳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有利于城市文化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深化城市印象,以吸引更多企业来我省投资招标,提升本省的经济实力。
非遗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通过与校方合作参与民俗活动的形式,为学校拓宽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使青少年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搭建起未成年人接触、了解、参与非遗传承的平台,使青少年在学习中建立起非遗传承意识,让祖国的未来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去[3]。此外,向大众积极推广民俗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的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体验中去,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感,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举办万众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技艺学习工作坊,可以促进文化产品创意创新,有利于打破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观念和固有印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活化,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同时,文化与商业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在发展旅游业与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改善民生。